魏 然
曾有国外专家评论:中国单靠风力发电就能轻而易举地将现有电力生产翻一番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09年4月22日第40个“世界地球日”参观了艾奥瓦州牛顷市在建的一个风能发电厂,并于当天宣布美国政府正在制定首个利用近海风能和潮汐能发电的计划。美国内政部在22日下午公布了利用近海风能、潮汐能发电的管理规章。事实上,自奥巴马竞选之初到成功问鼎,能源政策的走向备受各界关注,他上任以来也推行了一系列的绿色能源计划。
法国政府的总体目标是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消费的比重提高到23%以上;日本政府发布《太阳能发电普及行动计划》;芬兰政府计划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从目前的29%大幅提至38%。
最近传来消息,我国国家能源局正在制定《新能源发展规划》,据称这项规划投资规模达3万亿元,其中很大一部分将投资在风能、太阳能、核电等可再生能源上。虽然这项规划还没有正式出台,但国家能源局的一位官员表示,目前我国的新能源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各国都非常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可见,一个新的能源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能源结构的调整
中国是能源大国,也是能源消费大国。当前中国能源发展面临能耗增长快、环境污染严重、能源利用率低以及可再生能源比例少等问题。
此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严陆光曾作过“二十一世纪上半叶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的战略研究”的主题报告。他说,展望我国2050年能源需求与保障供应的可能性,我国能源体系将发生重大变化。煤的比重将由约70%降至约40%,石油保持约20%,天然气将由约3%增至约10%,水电、核电将由7%增至约15%,从而非水可再生商品能源最少将达15%以上,达到年提供量10亿吨标煤以上的一次能源。
与此相应,2050年全国能源总耗量约70亿吨标煤、人均每年约4.5吨标煤,与2007年能源总耗量27亿吨标煤、人均每年2吨标煤相比,分别增长2.6倍及2.3倍。由此可以看出,即使已有发电方式大力发展,也仅能满足2050年总装机的66%,气电发展估计不会超过5%,则尚有近30%、约7亿千瓦的装机容量要依靠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由此可见,降低煤炭的份额、增大非水能的可再生能源与核能的份额将是我国未来能源结构调整的主要发展方向。
严陆光对于我国21世纪上半叶的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构想为:一是继续发挥煤炭的重要作用;二是开源节流,保障石油和天然气供应;三是充分发展水电与核电;四是大规模发展非水能的可再生能源;五是大力支持未来新型能源的研究发展。
新能源中,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风力发电是风能利用的主要形式,风电的生产几乎不会伴随包括CO2在内的任何有害气体的排放,而且对于生态环境也几乎毫无影响,因此被称为“蓝天白煤”。风电也是目前可再生能源中技术最成熟、最具有规模化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
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国的风能资源储量大,据保守测算,风电资源在陆上约为2.53亿千瓦,沿海估计为7.5亿千瓦,总计约为10亿千瓦(10米低空范围的风能),如果扩展到50~60米以上高空,风电资源将至少再扩展一倍,可望达20亿千瓦至25亿千瓦。
曾有国外专家评论,中国单靠风力发电就能轻而易举地将现有电力生产翻一番。风能资源量与水力资源相当,完全可期望在2050年达到数亿千瓦装机容量,成为水力发电后第二个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式。
我国的风电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分布基本均匀。东南沿海及其岛屿、青藏高原、西北、华北、新疆、内蒙古和东北部分地区都属于风能储藏量比较丰富的地区,而甘肃、山东、苏北、皖北等地区也有相当大比例的风能资源可以有效利用。我国陆地上从新疆、甘肃、宁夏到内蒙古,是一个大风力带;同时还有许多大风口,如张家口地区,鄱阳湖湖口地区、云南大理等。这些为风能的集中开发利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可再生能源持续稳定、大规模高速的发展必须有赖于强有力的科技发展和政策措施,需要设立国家重大专项来规划部署,促进其快速、高效发展。我国的风电产业自上世纪80年代起步开始,到本世纪初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其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
2006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紧随其后;2007年8月出台《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08年3月,发改委公布《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
另外,国家要求电网公司无条件接收风电场发出的电量;风电场实行“减半”政策,即增值税按8.5%的税率征收;电价上,按照“微利”的原则,由政府部门审批,网内平均分摊;对于进口的风电机,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申请减免进口关税。这一系列政策措施都给我国风电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目前,全世界的风电装机容量正在以每年25%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致力于这一完全清洁能源的开发。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在今年4月举行的中国与苏格兰可再生能源合作项目研讨会上表示:“今年,预计中国风力发电应该是在800万到1000万千瓦之间;如果顺利,将超过1000万千瓦,差一点的话也有800多万千瓦。照这样速度发展的话,应该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风电增速最快的国家。”
根据世界知名风能咨询机构一一丹麦BTM公司推出的《2008世界风电市场报告》来看,截至2008年底,美国风电装机总容量已达25170兆瓦,成功超越德国的23900兆瓦,跃居世界首位。2008年美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达8358兆瓦,也位列全球第一。而已经连续三年翻番增长的中国,风电装机容量为12210兆瓦,总装机容量排世界第四、亚洲第一。
我国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风能资源丰富,风电产业发展速度很快。《经济》记者从乌鲁木齐开发区管委会获悉,今年4月,开发区与达坂城区正式签署《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同意合作设立“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达坂城区合作区”,建立全面、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携手共建“中国风谷”。
据了解,2006年,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了以金风科技为龙头的风电产业园建设,开辟了1500亩土地,扶持、发展一批具备条件的本地零部件生产企业,吸引一批国际、国内著名零部件生产企业投资。
目前,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形成以金风科技为龙头的风电装备制造业基地,吸引了艾尔姆、羲之
翔、汇通、鑫风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形成了研发、电机制造、风机叶片、配套设备和风机装配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预计到2009年整个风电产业园产值将超过100亿元。
良好的发展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也开始进入风电行业。今年3月28日,宁夏达力斯发电有限公司头关风电建设项目正式开工。该公司承建的贺兰山头关风电场位于银川市永宁县境内,风电场周边有平吉堡变电站、高桥变电站,上网条件较好。据贺兰山头关风电场测风结果统计,风速主频主要集中在3.0~8.0m/s;风速年内变化小,全年均可发电。贺兰山风电场头关一期工程装机容量为40.5兆瓦,拟装27台单机容量为1500千瓦的国产风力发电机组。一期总投资约3.5亿元人民币,力争2009年度建成投入发电。预计一、二期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将完成总投资10亿元,建成总装机100兆瓦的风电场。
据公司总经理陈波介绍,头关风电场项目的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设备订货已确定,工程建设的资金已全部到位,力争2009年度一期工程40.5兆瓦装机建成投入发电。
影响发展的因素
尽管我国的风电产业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在开发规模、开发水平、技术创新和设备制造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只有找出差距所在,才能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风电设备制造的技术问题上,目前我国的整个产业还建立在引进消化技术的基础上,与强国相比还比较年轻,有些产品在运行的可靠性、零部件的配套设施方面还有不足之处;另外,在大型机组的研制上也需加快速度。
据了解,发达国家的风电产业发展在风能资源调查、风电规划、风电场项目评估、风电机组设备研发与检测认证、风电场运行维护、风电场性能评估、甚至风电场的建设与转让等方面都建立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而我国在2003年才将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和规划、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逐步规范,并根据一系列前期技术规定,规范了风电开发的前期管理。但整个中国风电产业仍存在缺乏有效的机组检测认证、运行评估与安全鉴定等一系列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风电发展的瓶颈。
对此,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任东明表示:“目前我国的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尚不完善,应该适时建立国家级的检测系统,在整个行业内形成一致标准。”
据了解,我国当前的风电场投资约为8000元~10000元/千瓦,电能成本约为0.5~0.7元/度,达到了国际同等水平,但相对煤电4000元/千瓦与0.2~0.3元/度的经济性能仍有差距。
记者从宁夏头关风电项目了解到,该风电场的投资约为9200~9300元/千瓦,上网电价约为0.56元/度,而项目成本回收期约8年左右。可见,要想实现规模化发展,促进民间资本进入的积极性,国家出台进一步的优惠政策必不可少。
另外,我国海上风能资源丰富,东部沿海水深2米到15米的海域面积辽阔,按照与陆上风能资源同样的方法估测,10米高度可利用的风能资源约是陆上的3倍,即7亿多千瓦,而且距离电力负荷中心很近,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据悉,国家发改委确定的第一个风电示范项目——一座亚洲第一的大型海上风电场正在上海东海大桥千米之外的大海中建立。据记者了解,该风电场项目共安装风机50台,预计项目总投资21.22亿元,回报周期在10~20年之间;当初的设计规模为100兆瓦级,单机容量不低于2000千瓦,特许期为28年,建成后出口电力将纳入上海市电网。
对于海上风力发电,任东明认为,尽管发展前景广阔,但存在开发难度大、技术水平要求高、开发成本高等问题,需要以后逐步努力解决。另外,对于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也要注意。
曾有人把煤炭、石油等能源称为“地狱燃料”,那么,与之相比,绿色的风能无疑是“天堂燃料”了。在当前全球愈演愈烈的经济竞争环境下,谁能掌握绿色之风,无疑是为自己增加了重要的胜利砝码。
能源专家和卡内基基金会访问学者罗斯科普夫说过:“绿色不是一种简单的获取电力的新形式,它是一种获取国家力量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