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雁 李 坚 袁明龙
摘要调查了解上海青浦地区犬弓形虫病的感染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养殖场所犬(城镇控养犬、农村犬、养殖场犬、宠物诊所就诊犬)弓形虫病感染率在5%~9%。随犬只年龄增长,该病感染率逐步增高。犬只小于1岁感染率最低(<5%),大于5岁感染率最高(>20%),不同性别之间感染率无显著差异(P>0.05)。宠物诊所病例调查显示弓形虫病占所有病例的4.93%。IHA与ELISA检测结果经t检验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当地不同养殖场所犬均存在弓形虫病感染,应加以重视并进行综合防制。2种检测方法中,IHA方法适用于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
关键词犬;弓形虫病;血清学调查;上海青浦
中图分类号S852.7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7-0201-02
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是由刚第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引起的呈世界性分布的一种人兽共患的原虫病[1],感染弓形虫可能会使孕妇的胎儿出现先天畸形、缺陷、死亡等不良后果,感染此病的人也有可能死亡。许多国家人的平均感染率在25%~50%,犬的平均感染率在20%~30%[2],在我国弓形虫的感染率也有所上升。犬弓形虫病的多数犬为隐性型,但近年来暴发或呈急性型经过有增多的趋势。由于隐性型无临床特征,急性型与犬瘟热等症状相似,故给人们对于此种病犬的防范与控制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因此,对该病防制必须以预防感染为主,而犬作为重要的中间宿主,对其进行感染的调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就上海市青浦地区11个镇(街道)散养准养犬、养殖场犬弓形虫感染率进行血清学调查,采用间接血凝试验对来自不同养殖场所的865条犬只进行血清学抗体检测;对2 192例宠物诊所病例进行该病发病情况的统计分析;对128份犬血样进行间接血凝试验(IHA)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并将2种方法进行比较。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综合防制措施,在当前饲养宠物犬逐年增多的形势下,对于保护犬的健康及人类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检测血清。上海市青浦区11个镇(街道)散养准养犬、养殖场犬分别按不少于饲养数1%、10%比例采集血样分离血清,宠物诊所就诊犬随机采样分离血清。
1.1.2检测试剂。弓形虫间接血凝试验冻干抗原、标准阳性、阴性血清、稀释液,均在有效期内使用,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生产。弓形虫IgG抗体酶免检测试剂盒,均在有效期内使用,由海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方法
1.2.1调查与试验设计。犬弓形虫感染的血清学调查:按不同养殖场所、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时间开展血清学调查;对宠物诊所就诊犬进行感染与发病情况的调查。犬弓形虫不同检测方法比较试验:对散养准养犬血清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比较试验。
1.2.2检测方法。依据《弓形虫病诊断技术》NY/T 573-2002,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弓形虫IHA血清滴度,大于1∶64即判为弓形虫阳性。依据弓形虫IgG抗体酶免检测试剂盒检测说明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弓形虫IgG抗体,S/N≥3.0即判为弓形虫阳性。
1.2.3数据处理。按检测所得数据计算弓形虫感染率(阳性率),用生物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差异性。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养殖场所犬弓形虫感染情况
城镇控养犬、农村犬、养殖场犬感染率分别为5.76%、9.00%、6.00%,农村犬的感染率最高,其次为养殖场犬,城镇控养犬最低,经t检验差异不显著(见表1)。
2.2不同年龄犬弓形虫感染情况
按年龄<1岁、1~2岁、2~5岁、≥5岁等4个年龄段对犬进行检测,<1岁城镇控养犬、农村犬的感染率最低,都低于5%;随着年龄增长,感染率不断提高;≥5岁感染率最高,感染率≥20%。经方差分析,不同年龄犬之间感染率差异显著,城镇控养犬与农村犬之间感染率差异不显著(见图1)。
2.3不同性别犬弓形虫感染情况
对341条公犬、209条母犬检测的弓形虫感染阳性率分别为7.63%、6.22%,二者经χ2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2)。
2.4宠物诊所犬弓形虫感染与病例调查
在宠物诊所就诊犬中随机抽检315份血清,经检测感染率为5.40%(见表3)。
2 192例宠物诊所就诊病例中,病毒病占46.94%,弓形虫病占所有病例的4.93%,占寄生虫病例的34.62%,其他病例所占比例都低于病毒病、寄生虫病例(见表4)。
2.5不同时间血清学调查情况比较
2005~2007年开展散养犬与养殖场犬感染调查,感染阳性率都在逐年降低,从2005年散养犬、养殖场犬的感染率10.94%、8.00%,至2007年感染率都下降在5%以下(见图2)。
2.6不同检测方法比较试验
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2种不同检测方法检测散养准养犬128份,二者检测结果经t检验,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5)。检测阳性13份血清来自同一动物,3份ELISA阳性,IHA阴性,1份IHA阳性,ELISA阴性。
3结论与讨论
(1)不同养殖场所犬弓形虫感染情况表明,上海青浦地区近3年城镇控养犬、农村犬、养殖场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感染状况,平均感染阳性率为7.09%,农村犬最高达到9.00%,城镇控养犬最低为5.76%。这主要是由于农村犬养殖管理条件较差,大多为散放饲养,与猫这个终末宿主接触机会较多,增加了感染弓形虫的几率,而城镇控养犬绝大多数为饲养在室内,即使到户外也有主人看护,这减少了与猫等不利因素接触。养殖场由于本身是养犬的专业场所,有较为规范的饲养管理条件,因此也减少了感染的几率,但作为养殖场在调查中也有6.00%的感染阳性率,也应引起养殖场的注意。
(2)不同年龄犬弓形虫感染调查结果经方差分析差异显著,随着年龄增长犬感染率也越来越高,<1岁城镇控养犬、农村犬的感染率最低(<5%);1~2岁犬的感染率在5%~8%;2~5岁犬的感染率在7%~15%;≥5岁犬的感染率最高(≥20%)。这一方面是因为犬感染弓形虫后抗体一旦产生,能终生存在于犬体内,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年龄增长,犬感染弓形虫的几率也在不断增长。城镇控养犬与农村犬感染率比较,经方差分析差异不显著,说明城镇控养犬与农村犬同样存在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感染几率的情况。
(3)公犬、母犬弓形虫感染阳性率分别为7.63%、6.22%,二者经χ2检验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犬弓形虫感染不存在性别差异。
(4)宠物诊所就诊犬弓形虫感染率为5.40%,诊所就诊犬主要是城镇控养犬,因此该感染率与城镇控养犬5.76%感染率基本一致。诊所犬病例调查统计表明,当地除了病毒病占46.94%外,在其他疾病中寄生虫占了较大比例为14.23%,而弓形虫病占了所有病例的4.93%,占寄生虫病例的34.62%,可见弓形虫在青浦地区犬中已有一定发病比例,应引起注意。
(5)近3年犬感染调查结果表明,当地无论是散养犬还是养殖场犬感染率在逐年下降,2007年时感染率分别为4.84%、4.62%,散养犬、养殖场犬感染阳性率分别下降了6.1个百分点、3.38个百分点。这主要是采取了综合防制措施,感染率不断降低,从而使犬弓形虫得到了有效控制。
(6)犬易受弓形虫的感染,世界范围内的犬弓形虫血清阳性率为19.6%~91.0%[3],2007年上海市浦东地区城镇控养犬、农村犬感染率为5.3%、5.9%[4],本调查近3年城镇控养犬、农村犬感染率为5.76%、9.00%,2007年感染率为3.92%、5.56%,说明近3年城镇控养犬感染率略高于浦东地区,而农村犬感染率则较高,为减少犬弓形虫感染,对犬加强管理及采取必要的防制感染措施,青浦地区在2007年无论城镇控养犬还是农村犬感染率都低于上几年,也略低于2007年浦东地区的感染率。
(7)弓形虫病的调查与诊断离不开血清学检测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诊断弓形虫病直接关系到人与动物健康。本次试验研究了2种较为常用的检测方法,间接血凝试验(IHA)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结果经t检验,差异不显著(P>0.05)。IHA检测14份阳性中有13份与ELISA(下转第204页)
(上接第202页)
检测结果完全一致,1份阳性与ELISA检测结果不同,ELISA检测有3份阳性与IHA检测结果不同。这2种方法中,间接血凝试验(IHA)简便、快速、灵敏、费用较低,适用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可能更为灵敏,但实际操作试剂、仪器设备费用高。因此,本次流行病学调查采用IHA检测方法。
(8)本调查的结果显示,上海青浦地区养殖场、散养准养犬仍存在一定比例的弓形虫感染情况,犬弓形虫这一人畜共患病应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与关注。加强犬的监测工作作为防控犬弓形虫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犬的采样存在较大的危险性,以及检测试剂、采样劳务等经费问题,开展更为全面的检测需要经费、人员等的支持,才能更好开展此项工作,这有待于今后进一步解决。
4参考文献
[1] 张仲秋,李金祥,徐百万,等.人畜共患病培训教材[M].北京:农业部兽医局,2006.
[2] 全炳昭.犬弓形体病[J].中国兽医杂志,2004,40(12):38-42.
[3] BJORKMAN C,LUNDEN A,UGGLA A.Prevalence of antibodies to Neospora caninum and Toxoplasma gondii in Swedish dogs[J].Acta Vet Scand,1994(35):445-447.
[4] 瞿浩生,刘明华,俞向前,等.上海浦东地区犬弓形虫病的流行情况调查[J].中国兽医寄生虫病,2007,15(6):34.
[5] 王艳华,张德林,李学瑞,等.弓形虫病免疫学诊断方法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7,28(6):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