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探微

2009-07-28 05:55张凤杰杨欣烨
群文天地 2009年5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传统大学生

张凤杰 杨欣烨

社会是文化的存在,大学校园文化属于社会的亚文化,是社会的先进文化。依照常理,高等院校原本是文化的“集散地”,各类文化思想往往由此产生、传播,各类文化人才由此培育、输送。但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非校园文化水乳交融地与校园文化错合在一起,造成文化人群的普遍世俗化。这对于思想活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社会经验贫乏,是非分辨能力有待提高的青年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考验,不但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也淡化了学校的学术氛围,这是对高校校园文化先进性的一大挑战。为抵制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高校有必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也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增强民族自信心的最有力的助推器。

一、高校校园文化低俗化倾向表现与根源

跟随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一些西方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通过文化传媒,以其不可阻挡之势涌进高校校园,这对长期渗透于当代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固有的行为规范和传统习惯是一次严重的冲击。冲击的结果是中国大学生正经受西方的消费观念、饮食习惯、电影电视文化等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面临着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考验。而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主体,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直接反映为校园文化的世俗化和低俗化。

高校校园文化低俗化倾向产生的根源涉及方方面面,主要跟社会大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以及大学生身心特点等有关。高校校园文化低俗化倾向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先进性提出了严峻挑战,高校需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抵制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人格与道德修养的误区

1、价值观走入误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影响巨大,例如效益观念、竞争观念、自立自主观念、个人利益观念、要求社会公正的观念等等,激发了大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和投身于社会实践的极大热情,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但是,市场经济的某些消极因素对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也产生一些负面效应,使一部分大学生步入价值观的误区,有的大学生认为理想是虚空的,从而厌倦学习,生活情趣世俗化,奋斗热情渐渐消退。有些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只顾个人利益的满足,不讲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出现见利忘义、自私自利、集体主义淡薄等现象,这与一贯倡导的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是格格不入的。有一些大学生信奉“金钱至上”、“金钱万能”,将金钱和财富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缺乏在学业上踏踏实实刻苦钻研的干劲和信心。

2、校园诚信的丧失

当代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长起来,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也深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带来的新观念、新文化的影响。市场经济奉行经济利益与效率原则,不少大学生已经接受和认同了这些原则,自然而然地将其应用于实践之中,成为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之一,只追求自身利益与效益的最大化,进而丧失了诚信。考试作弊、作业抄袭、自行车失窃等现象层出不穷。

(二)文化生活的低俗化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中文系学生也逐渐热衷于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而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敏感度日益减弱,庆祝方式也趋于低俗。热衷于韩剧,韩装盛行,一个学校的文化中弥漫着“韩流”的味道。

1、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

儒学在韩文化中一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是儒家文化发源地,韩国文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实际是一种文化返销,而高校大学生的儒学思想并不很深厚,当“韩流”来到时并未意识到这就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认为这种文化价值观来源于韩国,而不是我们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结果很可能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因为他们不会去长期学习被认为是外来文化的东西。

青年人追求自我个性的张扬和外来文化的时尚,导致审美情趣的低俗化,表现为冷落传统的严肃的古典文学艺术而去追求直接的东西,不会崇尚含蓄古朴的古典文化的美好意境,而去追求露骨的男欢女爱和金钱关系,行为处事过于感性,过于冲动,这些都影响到高校学生的成才。

2、网络文化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步发展与成熟,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政治经济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并迅速融入到校园生活中,大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接触到网络,也能更加熟练地使用网络。从与诸多大学生的交流中不难看出网络所带来的影响,他们的语言里经常出现“PK”、“沙发”、“汗”、“顶”、“偶稀饭”之类的网络流行语言。在网络上也有“恶搞”校规等现象,对校园文化产生了不良影响。

3、传统文化素养的缺失

在高校普遍存在这种情况,由于缺乏对文化的深层理解,使得高校学生自行举办的一系列旨在推广传统文化的活动总是流于高雅文化的展示,活动过后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搞了一些演出、办了一些展览等,艺术活动成了主旋律。校园文化过分留意艺术而忽视了文化类型,也使文化的“高雅”品位不高,成色不足。

只有以高雅的方式建设校园高雅文化,才能使高雅文化真正深入人心。高雅文化的建设不能只做表面文章,不可能主要通过艺术的方式去达成,让在校大学生更多地接触各种思想典籍也是十分必要的。很多大学生对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一头雾水,甚至答不出什么是“四书五经”,古典诗词典籍正以惊人的速度从大学生的视野里撤退、消失。所以,全国高校尤其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应开设《大学语文》等基础人文必修课程,并以研读中外经典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弥补高雅传统文化推广中沦为大众艺术展示的缺憾。

粗略观察,现今高校的文化氛围不可谓不浓,为了应对社会需要,大家不仅在学习自己的专业,而且还不遗余力地学习计算机、外语、经济、法律等与职业相关的技能。掌握实用技能固然重要,但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同样不容忽视。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继承、弘扬传统文化,保持文化的独立性,如何在大学校园中使传

统文化结合时代特征获得新生、得到发展等问题,是摆在高校和广大大学生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从高校角度来讲,高等院校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其接受历史文化典籍中蕴涵的高尚的爱国思想、正确的人生理念、浓厚的人道精神,既是对高校思想素质教育内容的补充,也是在新形势下培养品德高尚的合格人才、提升整体文化品位必须采取的重要举措。对大学生自身来说,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思想,学习把握自己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正确关系,不仅有助于培养完美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有助于培养综合性的思维方法和创造能力,开拓知识面,从而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等。同时,作为青年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得到良好的教化,还可以激发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关注,激发创造的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本身就不失为祖国传统文化持续发展的一条良好途径。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主张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因此,单纯的专业教育不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和核心,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大学所应追求的终极目标。

近几年,有人格偏差的大学生比例在扩大,有些甚至已经算得上人格畸变。针对这些情况,学校一般会在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工作,母校中国矿业大学在各学院建立大学生心理自助中心,反响极大,成绩显著。通过了解出现不健康人格的原因,不难发现传统文化的熏陶也应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剂良方。如儒家文化中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名言早已深入人心,并在潜移默化中传布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国人的思维。儒家思想博大精深,能够传承千年而不衰必然有其独到之处。过去的中国社会受益于儒学,今后的中国社会在这一宝库中仍然有智慧可寻。

三、高校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是贯彻执行“三个代表”的一个重要内容,工作进行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学校要坚持以育人为中心,引导广大师生用先进文化武装自己,自觉抵御各种不良习气,抵御腐朽的、没落的、黑暗的文化。不断推出优秀的作品和系列教材,像商业广告一样不间断地广泛地宣传本民族的先进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活动,更好地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宣传和灌输优秀传统文化,对全民爱国主义教育常抓不懈,好书不厌百回读,优秀文化也要经常重复宣传,使其深入人心,代代相传。

传统文化对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高素质人才、维护高校稳定意义重大。这也是中国人提高民族自信心,面对世界可以立稳脚跟的根源所在。人文教育的缺席、校园文化的低俗化在当今世界普遍存在,我国高等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文化教育状况也令人担忧。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通过不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从校园文化精神的塑造、校园行为的养成和校园人文景点的建设等方面营造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形象,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杨东平.大学精神[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2]郑杰.改造学校待何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丁钢.大学:文化与内涵[M].合肥工业大学,2006.

[4]陈小平.面对道德冲突[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5]赵伶俐.百年中国美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大学校长视野中的大学教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纪宝成.我对大学理念的认识[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公司,2004.

[8]孙松滨.中国传统文化凝聚力的内涵及时代走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1).

[9]吴寿松.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J].高教论坛,2005(3).

(作者简介:张凤杰,女,山东人,武汉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杨欣烨,女,湖北人,武汉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传统大学生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少年力斗传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