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玲
网络人际交往所描述的,是一种经由互联网媒体中介形成的人际沟通与互动关系。在网络空间,人际互动双方并不像在现实社会交往中那样面对面地亲身参与沟通,而是一种以“身体不在场”为基本特征的人际交往。这种新的人际关系,正如黄厚铭所说,同时具有传统社会人际关系和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特征。网络人际关系进程可以在现实人际关系中得以延续和发展;现实的人际关系同样也可以在网络人际关系中获得延续和发展。当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网络人际关系与现实人际关系的不同。与现实人际交往相比,网络人际交往具有一些独有的特征,下面我将从社会学的视角来对其特征进行分析。
一、网络人际交往的特征
(一)匿名性
现实世界的人际交流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例如交流者的身份、地位等。但网络的匿名性带来了人们之间的社会等级差异的消失。在网络空间里,由于“身体不在场”的特征,人们可以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等,而与网络另一端的陌生人进行平等的人际交往,同时避免由于身体在场所引起的语言表达、姿势、表情等不适状况。网络空间的匿名性特征,使得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十分类似于带着面具的交流与互动。因此可以说,网络人际沟通与互动,在本质上是一场陌生人之间的互动游戏。正如黄厚铭所说:“网络人际关系的特色并不在于它们是经过媒介的,而在于它们是以网路的媒介特性为基础,而建立起虚拟社区中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接触。”
网络空间的联结和隔离功能,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跨越物理空间限制与他人联结的可能,另一方面,又保证人们在交往中身体和心灵不易受伤害。在这一前提下,人们往往更喜欢在网络空间与陌生人接触,甚至共同营造网络生活,这是网络人际关系最大的特色所在。即人们可以从网络人际交往中寻得一种安全感。同时由于匿名性,这也使个体在进行自我表达时,会较少顾及社会规范的约束,比较随意,他无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似乎“回避”了许多责任。
(二)角色扮演的多元化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社会角色是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任何一种社会角色都是一种社会所期待的行为模式,当人们知道某人处在某种社会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时,就预先期望他具有与此地位和角色相一致的行为模式。
一般而言,在社会舞台上,人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扮演任何角色,否则可能出现角色冲突或角色失败。但在互联网中,网民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虚拟和隔离功能,自由塑造一个甚至数个网络角色,这些不同的角色面对着不同的交往对象,这很像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在不同的场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以局部人格和他人互动。只不过在网络空间,网民可以同时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时开展若干不同的人际交往。由此,人们不仅能够在网络空间塑造一个有别于真实世界身份的网络身份,而且还能够同时在网络空间维持数个不同身份,个人借此主动地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以及相应的人际关系。
(三)重塑自我
按照戈夫曼的“拟剧理论”,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个社会成员都是“演员”,而周围的其他社会成员则构成了“观众”。人们总是戴着面具在“前台”表演,与“观众”进行直接的互动,而不为“观众”直接感知到的“后台”,主要在家庭或亲密朋友群体中搭建,只有在“后台”中,人们才真正能够放松自我,自如地表演。现实的社会犹如舞台的“前台”,人们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大多按照“剧本”来表演,争取做个合格出色的“演员”。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人们在扮演社会角色时,总有一部分内心的自我被压制而无法自由地展现出来。而在互联网的世界中,更多的网民把网络平台视为“观众”无法直视的“后台”并尽情展露真实而全面的自我,在与其他网民进行人际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展现被压抑的一部分自我,从而重新塑造了自我。
二、结语
从以上对网络的匿名性、角色扮演的多元化、重塑自我的特征从社会学视角进行的分析可以看出,网络人际交往与现实的人际交往相比,具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人们心理需要的特点。因为需要所以产生,因为合理,所以存在。这也是网络人际交往发展的其中原因。
参考文献:
[1]黄少华,翟本瑞. 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5).
[2]郭玉锦,王欢. 网络社会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编[M]. 北京:中国人们大学出版社,1987.
[4]赵德华,王小霞. 网络人际交往动机探析[J]. 社会科学,2005(11).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民社院08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