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彦彬 刘丽娟
摘要:文章从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体系的内涵和构成入手,阐述了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现状,提出了提高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五个重点。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学质量;民办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03-0171-02
一、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体系
(一)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体系的内涵
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体系是以市场需求为,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和方法,依靠组织内外机构,组织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形成一个既有外部监督,又有内部保障,任务明确,职责、权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的有机整体。建立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体系,是民办高校改进、提高质量的需要。
(二)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体系的构成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一个适合民办高校发展实际情况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从宏观上讲,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可以分为内部质量保障系统和外部质量保障系统。民办高校内部质量管理系统主要负责民办高校内部的质量管理活动,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软硬件等质量要素的调控。民办高校外部质量保障系统主要是全国性或地域性的专门机构,其成员包括高等教育界与高等教育界以外的专家,包括社会用人单位、家长以及媒体、社会中介评估机构、高等教育评估机构等,主要任务是领导、组织实
施、协调民办高校教育质量鉴定活动与监督民办高校内部的质量保障。
二、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分析
(一)当前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现状
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高校的发展,其主要问题如下:
1.培养目标定位不准。民办高校要实现自己的快速、健康发展,首先要找准定位。民办高校找准定位,就是要找准自己在全国各类型高校中处于什么类别、什么层次,只有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找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民办高校在现阶段主要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2.教学基本建设薄弱。教学基本建设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实验室等方面。有的民办高校忙于应付日常教学活动,而忽视了教学基本建设,无法有效保障教育教学的质量。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中还特别缺少水平较高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应用型或“双师型”教师,同时,还存在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学仪器设备短缺、实验实训基地紧张等问题。
3.课程设置缺乏社会适应性。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及时反映现代企业或行业的最新技术发展方向,不能反映学科前沿的理论与实践。目前民办高校中学生课程不合格率偏高,学生补考、重修的压力过大。课程考试出现不合格率较高的现象,固然与学生的基础、学习方式等有关,但也与学校课程设置以及课程标准的设定等密不可分,即与民办高校大化背景下的因材施教不到位有关。
4.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缺位。民办高校的教学管理理制度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计划体制下的教学管理制度;二是对公办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依赖。
(二)影响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
影响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外部环境看,还没有形成能有效促进民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宏观制度环境,从内部办学条件看,出于生存的考虑,建设初期的民办高校多数选择了“规模扩张型”的发展模式,而忽视了与质量直接相关的内涵建设。有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还没有建立起有效保障教育教学的运行机制,学校投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资源不足,特别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基地建设、图书资料建设、质量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投入差距较大,再加上部分生源整体水平不高,生源的个体素质差异较大,使得教学质量的保障任务十分艰巨。
三、当前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点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灵活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的依据,是开展教学工作的目的所在。民办高校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有的放矢,扬长避短,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鉴于民办高校的起点低,办学历史短,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办学经验等方面与公办院校相比突显不足,加之大多数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完全照搬公办院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势必在就业中缺乏竞争优势。因此,民办高校特别是民办本科院校,应该将人才培养的定位适当灵活化、科学化,除了培养普通人才,还应培养“杰出人才”和“创新应用型人才”。
(二)优化专业建设和课程内容建设,构建民办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在专业设置方面,民办高校应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利用有限的资源构建与社会人才需求密切相结合的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体系,突破传统的专业设置模式,建立科学灵活的机制,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课程开设上,要努力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办学特色,要与教育资源雄厚的普通高校竞争,立足于应用或技能、文凭并举,根据社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确定培养计划的具体内容,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环节的安排比例等。
(三)调整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
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结合我校而言,笔者认为,调整师资队伍结构,一是应根据需要逐年引进一定数量高职称、高学历且相对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并注意专兼职教师的比例搭配;二是以学科为单位,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师资梯队;三是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素质结构。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兼专比例、职称结构等方面是合理、科学的,能充分体现出层次性、梯次性、持续性的特点。
(四)改革教学模式,加强个性教育
作为民办高校,由于生源大多基础薄弱,传统的“讲授型”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人才培养要求和社会的需求。要全面开展教学方法与考试模式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改变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积极实行研究型、体验型、咨询型、辩论型、案例型、参与型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要重视因材施教,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好一支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在全体教师中提高对实践教育的认识,为实践教学老师提供较为完备的条件。此外,民办高校要在培养人才上形成自己的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个性化教育无疑是一个最佳的途径。
(五)立足校内,建立教学质量的长效监控机制
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建立健全一整套教学质量的长效监控机制是当前民办高校质量建设的重要工作。一方面要健全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建设,从校、院二级教学管理制度,到专业、课程、教学环节建设和评估的相关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规范工作程序,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正常运行提供可靠的保障。
由于民办高校教师、学生成分的特殊性,其教学质量监控的工作更复杂,难度也更大。在具体开展工作中,民办高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加强质量监控的同时,切实做到尊重师生的人格,依靠他们的智慧,激励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
[2]张剑波.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4,(3).
[3]杨志坚.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浙江高等教育.提高质量、促进浙江高等教育上新台阶[J].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