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英
[摘要]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对金融危机产生原因的广泛讨论中,公允价值计量备受争议。文章分析了金融危机下暴露出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缺陷以及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三个历程。审视了金融危机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借鉴作用,结合财政部对公允价值调整的最新回应。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应用;审视
引言
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从美洲、欧洲到亚洲,无一不受到波及。人们就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已经展开了很多讨论,包括货币政策、金融监管、会计准则等方面。就会计层面,2007年夏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因持有大量抵押贷款证券而导致巨额亏损背后的计量原因——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逐渐为人们所关注。事实上,最近30多年来,公允价值的运用无论是在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之间,还是在会计准则制定者与相关监管机构之间,始终存在着激烈的争论,而本轮金融危机无疑将这场争论推向了最高潮。
一、金融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之争
(一)金融界:“市场失灵,公允价值不能反映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
公允价值计量一直被作为预防金融风险的利器,而在此轮金融危机中却被金融界指责为“雪上加霜”甚至“落井下石”的“帮凶”。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将矛头指向美国会计准则,认为第157号美国会计准则要求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导致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与金融机构资本充足要求的联动引起了一些金融机构的倒闭,因而是危机真正的罪魁祸首;公允价值会计具有放大效应,人为地增加了市场的不稳定性:繁荣时期使企业的财务报表非常“好看”,导致人们盲目乐观;危机时期又使其过于“难看”,影响公司业绩表现和投资者信心,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公允价值难以确定,计量结果往往不可靠。
(二)会计界、SEC、投资者:“金融危机原则上是经济问题,而不是会计问题”
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为代表的会计界指责金融界抨击公允价值会计完全是寻找替罪羊的一种伎俩,无非是为了转移公众的视线,为自己激进的放贷政策和失败的风险管理开脱罪责。他们认为157号准则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金融机构对该准则双向和功利的态度:在金融产品价值持续上升时。金融机构乐于看到按公允价值计量而带来的益处;在金融产品价值下跌时,就转而抱怨和指责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因此,公允价值会计是华尔街银行们为逃避责任而推出的“替罪羊”。“暂停使用公允价值会计体系会创造出一个‘黑匣子并对投资者隐瞒可能的损失,这可能会使他们更加紧张”,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加强了财务信息的透明性,特别是在经济下滑时期公允价值的信息更为重要,取消公允价值只会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并带来更大的不稳定性。
二、金融危机暴露出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缺陷
(一)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性效应”
所谓“顺周期效应”,是指市场高涨时,交易价格高企的诱因导致相关产品价值的高估;市场低落时,交易价格低落的诱因导致相关产品价值的低估。公允价值具有市场客观性和主观判断性的双重属性,这种双重属性极易产生“顺周期效应”。“顺周期效应”遮蔽了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火上浇油”和“雪上加霜”的共振作用。市场向好时,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产品在利润表上显示大量浮动收益,诱使企业管理层滋生片面乐观情绪,诱使股东增添超分利润的冲动。一旦经济下滑,相关金融资产价值看低,金融机构就要计提高额减值准备,这势必影响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和资本充足率水平。为了应对危机,金融机构只好加大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抛售力度。于是,市场陷入了交易价格下跌——提取高额减值准备、核减股东权益——非理性抛售——价格继续下跌——继续加大减值准备计提和继续核减权益的恶性循环,直到资本充足率杠杆和流动性杠杆断裂,金融机构崩盘。
(二)缺乏在非活跃市场运用公允价值的指引
从公允价值的定义看,公允价值的运用是有前提条件的,即市场是有效的。买卖双方的交易为有序交易。但在金融危机中,大量机构被迫变现资产,形成的价格并不符合公允价值的前提,但会计准则中缺乏对此类情况的处理,使得会计主体不得不按照不合理的市场价格进行公允价值计量,进一步增加了“账面损失”,加剧了市场的波动,放大了危机产生的经济后果。
三、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历程
与西方发达国家对公允价值的研究和应用都开展的如或如茶相比,我国在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应用可以说是相当谨慎的。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一)提倡阶段
1997年—2000年。我国财政部颁布了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其中在《债务重组》、《投资》、《非货币交易》准则中,首次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对于采用公允价值的理由,财政部认为:第一,公允价值体现了一定时间上资产和负债的实际价值,以公允价值计量能够反映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或企业在清偿债务时需要转移的价值。第二,与国际惯例接轨。第三,培养公允价值理念。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我国财政部对公允价值的认识是比较正确和客观的。它为在我国会计准则中建立公允价值的概念和目标、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新环境,与国际会计协调等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回避阶段
2001年初,因资本市场上的一些利润操纵现象,为防止对公允价值的滥用和人为操纵利润情况的进一步恶化,财政部对以往发布的准则进行了修订,强调真实和谨慎,明确回避了公允价值计量,具体理由是:第一,与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要素市场不发达。缺乏活跃市场,公允价值往往难以取得,给滥用公允价值留下了空间。第二,回避公允价值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的,是体现中国特色的重要内容。
(三)重新应用阶段
2006年2月15日,国家财政部颁布了新会计准则并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率先执行。在这套新会计准则体系中有很多亮点,其中亮点之一是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标志着中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填补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的空白。
四、金融危机对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制定的借鉴作用
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中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有20多项,这也是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标志之一。然而在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国际油价飞涨、世界经济放缓、新兴市场国家金融风险加大的今天,这种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会计计量模式面临着尴尬的处境。美国的教训无疑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只经历了短短的十几年,我们引进的许多国际会计惯例并未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受过实践的检验,它们可能产生的经济后果,大多数人们还
都不可预知。这需要人们的高度警惕,千万不要重蹈美国的覆辙。
(一)深入分析公允价值模型在本次危机当中产生的负面影响和负面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纪委书记王洪章认为:公允价值基本准则在充分对虚拟经济衡量时,也忽视了人在计量方法方面的随意性。使虚拟经济的无限扩张或者目前的萎缩与人的私心同在,并且使这种负面作用成为可能。王洪章建议。目前有关部门通过会计准则开始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需要放慢一点步伐,要利用这次危机深刻分析公允价值模式在这次危机当中产生的负面影响和负面作用。
(二)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理论研究
实践证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经济处于常态情况下是可以使用的,它能够充分反映资产的价值,提供投资者所关心的信息。但是在经济非正常状态下是难以为继的。本次金融危机暴露出公允价值的弊病:公允价值计量受各种客观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和发展现象的影响,公允价值的确定较为困难,特别是第三层次的估值模型计量;公允价值易受市场影响而频繁波动,导致企业财务状况发生不必要的、过度的波动。研究公允价值计量特别是为不活跃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的计量提供更多的指南和最佳实务来改进公允价值要求显得尤为迫切。加大对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指导。细化确定其可靠性的标准,增强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三)提升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
从公允价值的定义可以看到,公允价值的判断没有绝对的规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判断,这需要以恪守职业道德为前提,兼具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对于公允价值的确定。采用现行市价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及时收集和应用交易商品的市价,并进行恰当合理的汇总;采用估价技术要求会计人员对于数学和精算要有相当的了解;要求会计人员熟悉理财学方面的知识;要学会分析、判断、综合、总结,养成一种良好的职业思维习惯和对各种经济后果影响的驾驭能力,而且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种交易或事项的日趋复杂而不断提升。
(四)紧踉国际准则修订的形势,避免新的实质性差异
当前,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已经对现有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为主的准则体系进行修订。FASB对市场不再活跃时如何计量金融工具已经做出了进一步的指南,IASB对金融工具重分类及计量顺序也做出了实质性修订。我们必须密切跟踪国际社会,以便从中借鉴。
五、我国财政部对当前公允价值的最新回应
针对前一阶段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对有关公允价值准则作出调整的规定,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2009年5月14日表示,中国的决定是不跟风,中国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和金融资产重分类的规定均不作调整。
刘玉廷表示,财政部会计司一直在高度关注、密切跟踪美国和国际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动态,经过深入研究和慎重考虑,提出了三条基本意见:一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投资银行等机构对金融产品的过度创新、监管机构疏于监管。即使金融产品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危机也是不可避免的。二是FASB和IASB先后公布的相关会计准则规定,只是迫于压力所作的调整,而且明确了严格的限制条件。因为公允价值计量形成的财务报告已被各国广泛认可,不可能轻易因为金融危机而改变会计的计量属性。三是中国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坚持了适度谨慎原则。中国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全面实施后,财政部会计司通过各种方式强调和提示企业,应当慎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如投资性房地产,虽然《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定了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模式。但同时规定了使用公允价值的严格限制条件。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1570家上市公司中630家持有投资性房地产,其中只有18家采用了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据悉,IASB对中国的意见和做法也表示赞同,认为中国这样处理不构成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结论
公允价值计量诞生于历史成本对防范金融风险无济于事的危难之际,这说明公允价值具备防范金融风险的性能。在衍生金融工具计量方面,公允价值尤其具有历史成本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在经济动荡的今天弃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治标不治本的做法甚至会引起经济、审计领域新的困惑。相反,随着全球经济刺激方案的不断出台,全球经济复苏离不开公允价值的催化作用。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摒弃公允价值,回到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目前尚无新的、更相关、更可靠的成熟的计量属性出现的现实情况下,应立足于改进公允价值的运用以适应现实。如:区别公允价值应用的经济环境,就一些特殊市场情况,对公允价值计量技术作特殊修正;就目前广泛应用估值模型重新分析,改进其对经济预测参数的估计技术,减少主观夸大经济波动的倾向;加大信息披露,在公允价值为主导的计量基础上,增加其他计量属性的参考信息。矫正非理性因素的夸大效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