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知己朋友称为“知音”。那么,“知音”一词是怎样来的呢?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俞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伯牙正在乘兴弹琴,意境表现高山。曲犹未尽,只听有人赞道:“好啊!如泰山般挺拔!”伯牙抬头一看,只见迎面走来一人,相貌粗俗。伯牙不信此人会听琴知音,当即又弹一曲,意境表现流水。谁知曲音未绝,来人又赞道:“好啊!如江河水流!”伯牙吃惊不小,忙起身施礼,得知此人名叫钟子期。于是两人结为知己。
一次,二人来到泰山游览,遇上暴雨,便躲在岩下,伯牙因心情不佳,又弹起琴来。开始一曲表达下雨时的心情,进而弹出雷鸣山崩时的情绪,节奏愈渐加快,音调跌宕(dàng)多变。然而,伯牙每奏一段,子期都能将他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解释得清清楚楚。于是,伯牙便将琴放下,叹道:“好啊!子期所理解的,正是我所想的,真是听琴知音啊!”
后来,人们便把相互了解的知己称为“知音”,至今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