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进展概述

2009-07-27 05:09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09年6期
关键词:基础设施

陈 铭

摘 要:本文是基于吉林省电化教育馆开展的《吉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调研工作,对吉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进展的概述,以期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挖掘、探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深层次原因,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并为中小学和相关教育机构提供本领域未来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库建设;农远工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2-0083-04

一、前言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创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过程、转变教育模式的重要途径。我们在看到近年来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要注重挖掘在发展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十一五”是吉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在国家信息化大发展的攻坚阶段,搞清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现状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吉林省教育厅的指导下,省电教馆在全省范围开展了《吉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调研,本文就是对调研结果的总体概述,以期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挖掘、探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深层次原因,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并为中小学和相关教育机构提供本领域未来发展的建议。

此次调研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与资源库、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农远工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等九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对吉林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现状开展多层面(宏观、中观、微观)、多角度(资源、学校、教师、学生等)的研究。针对每一个子项目选取不同市(州)共同进行调研,既考虑到各地区之间发展的差异又最大程度了解全省的综合情况。本文将主要从基础设施、资源建设与“农远工程”应用工作这三方面进行探讨。

二、吉林省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状况

(一)基本情况

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在吉林省内各市(州)呈不均衡发展,本项调研选取了建设与应用工作位于全省前列的长春市、通化市、延边州作为样本开展。调查数据表明:目前,教育城域网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长春地区初步建立了市、县(区)、校三级教育网络,城区中小学基本实现了“校校通”。此外,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较弱,54%的学校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初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一般,48%的学校不能满足需要;高中情况最好,基本全部满足需要。学校的信息化设备在网络阅览和电子备课等方面使用率很高,受设施不足限制,多媒体教学应用一般;受认识和技能及软件资源限制,网络办公及信息化管理开展的不好,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还应继续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争取短期内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二)存在的问题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中心校以上的学校基本扫除了空白点,部分学校特别是高中信息化建设已达到很高水平。但从整体上看,建设范围和设施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近一半的学校信息化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应用的需要,特别是缺少“班班通”多媒体设备,满足不了多媒体课堂教学的需要。

2.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基本靠教育预算外收入和学校自筹,政府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预算资金投入太少。教育改革后实施学杂费全免,很难再有预算外收入,势必影响教育信息化投入。

3.校园网、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等具体设施缺乏规范、明确的建设标准。信息化建设基本是根据资金状况随机而建,缺少科学规划,往往会造成设备不配套或功能不完善,影响信息化设施设备功能的有效发挥。

4.在信息化设施设备的管理维护方面,大部分学校制度完善,但缺少专职的网络及设备维护人员,基本是信息技术教师兼管。由于技术力量差或经费紧张等原因,维护不及时,有时影响正常使用,甚至浪费很多设备功能。

5.网络办公及信息化管理是学校信息化应用的弱点,大部分学校只是简单用信息化设备处理文字或汇总表格,很少应用于人事、财务、校舍、学籍、考务等方面的政务管理工作,完整的学校管理系统就更少,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对策与建议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历史使命感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教育现代化的高度,充分认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及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和主要任务,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信息化工作全局,切实抓紧、抓好,把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领导,统筹规划,规范管理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应按照教育管理体制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分类指导。各学校也应该把此项工作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日程,给予高度重视,并纳入督导评估范围,积极推进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3.加大投入,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资金保证

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有可靠的资金保障。在经费筹措上,应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体制。教育行政部门应设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项经费,并保证有所增加。在逐步建好网络硬件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还要建立能满足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需要的软件环境,开发各类信息库和应用系统,为学校师生提供充分的网络信息服务。同时,还要购买、开发一些真正能够应用于校园网上的软件,并逐步扩大教育城域网络及校园网络建设的“数字化”规模。

4.加强网络管理,提高网络的维护、管理和应用水平

教育城域网及校园网必须强化管理,继续完善管理机制,充分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纠,否则很容易导致网络硬件或软件损坏甚至整个网络的瘫痪。网络的管理应该包括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处理、网络使用规范、上网规范、计算机操作管理制度、维修保养制度、BBS论坛使用规则、软件培训推广应用制度、软件购买收集制作制度、光盘音像制品素材软件的使用保管制度、教师信息化工作的评估激励制度等。

三、吉林省中小学信息化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状况

本项内容的研究是以长春市为样本,对全市中小学软件资源配置及应用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从全市范围内选取不同层面的中小学校共计386所(含高中10所)。发放调查问卷386份,有效回收377份,回收率97.7%。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检索、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归纳和演绎等方法,统计分析了长春市目前中小学信息化课程资源合理配置与有效应用基本情况。

(一)存在的问题

1.软件资源建设、应用整体水平不高,区域、校际间发展不均衡

城乡之间差别较大,城市的软件资源建设优于农村,在教学应用上也是如此;校际之间差别较大,国家级和省级教育技术实验校优于普通学校,重点校优于非重点校,小学优于中学,在教学应用中也是如此;教师与教师之间差别较大,青年教师优于老教师,小科教学应用优于主科教学应用。

2.教育软件资源建设与应用指导分离,导致软件资源与教学应用结合还不够紧密

我们查看一些教师的教案,其中不能体现媒体和资源在教学中应用的目的、意义、方法、效果。无法突出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优势,教学资源与教学应用整合效果不十分明显。

3.没有定时开展需求调研与分析,没有明确不同层次学校软件资源的不同需求

大多数中小学教育软件资源建设一直按照《吉林省电教教材推荐目录》的要求来选择相关产品,但是从调查问卷反馈的信息看,《吉林省电教教材推荐目录》中的软件资源质量还有待提高。

4.部分地区教育软件资源建设经费还得不到保障

尽管省里制定了有利于学校教育软件资源建设的相关政策,包括允许收取信息教育费、要专款专用并只能用于学校的软件资源建设工作等,但是几年来相关政策没有被完全贯彻落实。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相关政策的不断落实,但没有明确的资源建设政策解读,导致城乡中小学教育、教学软件资源建设没有保障。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强教育软件资源建设工作的统筹规划,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

教育软件资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投入大、成效慢、周期性长、涉及面广。因此,要加强全局性和系统性观念,加强该项工作的统筹规划,并要落到实处;在软件资源建设、推广、应用、效果评价等方面不仅要统筹考虑,而且要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各环节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障建设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2.在教育软件资源建设工作中要分层次,抓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做到分层次装备,装备与应用相结合

为使电教教材建设工作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教育软件资源建设要从县(市)区的实际需求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校进行不同的装备,按照“整体规划,统一管理,多类型、多层次布局,模块式发展”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软件资源建设工作,逐步形成教育软件资源建设的规模和体系,使软件资源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

3.要加强地方性特色教育软件资源的开发利用

如何开发和利用好面向新课程标准的教育资源至关重要,新课程的实施及信息技术向课程的渗透和整合程度均取决于此。在具有针对性、富有个性化的教育资源建设方面,结合新课标所开发的具有主题特色的教育资源是建设的一个方向。在新课标中,特别强调了社区等本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有很多地方性的教育资源已经进入开发应用阶段,如某些地方当地的风景、名胜等自然资源或相关的技术性生产种植资源等等。开发建设这样的地方性教育资源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也能够为丰富、完善地方教育资源,为新课程改革做出贡献。

四、吉林省“农远工程”资源建设与“三种模式”应用状况

本项内容选取了长春市、延边州作为研究样本。

(一)基本情况

长春市已经完成了四期工程硬件建设,共建设学校1902所。总计投入建设资金7414万元,入网比率从28%提高到94%。直接使近30万的农村学生受益。目前拥有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约合光盘4427张(约2930G),五年来累计为农村学校无偿下发10万张,折合人民币近50万元。

延边州“农远工程”始建于2004年,其中模式一项目学校122所(基本是村小),模式二项目学校214所,模式三项目学校104所,另有40所“李嘉诚现代远程教育项目”试点校,全部设施至2007年末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使用,覆盖率为农村中小学校总数的100%。

(二)存在的问题

1.专业师资缺乏,电教人员积极性难以长期保持

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都是半路出家,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他们不仅负责信息技术课偶尔兼上其他课程,还要负责大量的卫星资源下载分类、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的维护、调试等工作。工作量非常大,经常加班加点,没有额外报酬,而这项工作一般还不计入教学课时和职称评定的工作量。长期下去,会挫伤电教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到“农远工程”的管理和应用。

2.经费无保障,设备维护运转难以正常

各校普遍反映,“农远工程”确实是一个好项目,但没有必要的专项资金作保证是难以发挥应有作用的。主要是实行“一费制”免收学生的信息教育费后,工程运转的电费、设备维护维修费和更新费都没有了,还有防盗设施的添置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学校承受不了。

3.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问题

首先,部分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开展“农远工程”教育工作,以及对远程教育资源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其次是学科教师的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能力差。省、市(州)、县三级“农远工程”培训力度不够,加上本校电教人员的水平问题,学科教师在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方面,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不会运用设备和资源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三)对策与建议

1.继续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制度建设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切实提高实施“农远工程”重要性的认识,以制度规范并促进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的管理应用。制定评估、考核制度,建立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把设备使用率、完好率、开课率及资源下载、整理、存档率纳入制度中。同时,要认真研究解决工程管理员的工作量计入教学课时问题,切实把学校“农远”资源应用纳入学校管理、教师业务能力、职称评定、学生创新能力的综合考核内容,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

2.协调影响“农远工程”资源建设和有效应用的要素之间的关系

影响“农远工程”应用工作的要素有很多,就资源的建设和有效应用方面有六点:硬件设备、信息资源、教师、学生、科研、管理制度。硬件设备是基础,信息资源建设是重点,应用是关键,应用要由教师来完成,而学生的发展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发挥科研的先导作用,并要有强有力的制度、措施作为保障。可以看出,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哪一方面解决不好、渠道不畅通都将影响整体应用效果。

3.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应用能力

教师是“农远工程”资源管理与应用的主体,教师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不仅要普及科学知识,更要适应教育理念的改变,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实破口,着力在思想观念、资源开发、教学应用、提高创新等方面做好教师培训的文章。

4.强化资源应用,促进课程整合

“农远工程”的核心是应用,重点是着力开发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探索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创新,促进农村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效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是要求教师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对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理,有针对性地把资源应用于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最终使学生受益。善于“捕捉信息、利用信息、享受信息、创造信息”。

二是要求解决好“三种模式”应用方法及模式的研究、归纳、提炼、总结,熟练运用各种模式。

三是要求把教育教学资源最大程度向学生开放,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是要求扎实开展“农远工程”课题研究,以教学研究促管理应用。

五是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以活动带动“农远”应用。

5.加大投入,切实保障“农远工程”长效有序运转

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机制,省、市(州)、县(区)各级部门应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同时,设立“农远”教育的专项经费,并逐年有所增加。多方筹措,鼓励社会支持,多渠道解决工程运转经费。

6.增强为“三农”服务意识,发挥“农远”深远效益

按照中组部、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的要求,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要依托“农远”设备来进行。根据这一原则,农村中小学应义不容辞地承担为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任务。为充分发挥“农远”资源的作用,可采取“村校合用”的模式,采取“一机三用”的方式,即“上课学生用、课余教师用、节假日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用。”从而使“农远”设备发挥综合效益,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五、结语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全局中的关键环节,大力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积极应用多样化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新型教学方法,扎实做好促进吉林省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此次调研工作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已取得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认清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我们将以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作风,切实践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信息化,继续打造吉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高地。

参考文献:

[1]胡小勇.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6)

[2]高丹丹.整体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与联动”行动计划[J].中国电化教育,2007,(1).

(编辑:刘轩)

猜你喜欢
基础设施
美国农业部拨款1300万美元改善农村供水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高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PPP模式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
创业实践是创造性技能获取的“基础设施”
HU Wantai·TALK about Chongqing City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