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德峰
提起侯启刚,很多人对他比较陌生,包括研究抗联的学者,也对他关注不多。在抗联队伍中,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比较特殊的人物。读过水产学校,学过商业,上过大学,熟读过马列主义著作,写过多篇理论文章,是抗联中少有的大知识分子。他投身革命较早,任过军政治部主任,指挥过多次战斗,培训过多名抗联高级指挥员。他也曾被扣上右倾取消主义的帽子,撤销工作和职务,去印刷文件,护理病号。更因无人理解,饱尝孤独,被战友戏称为“东方侯大林”,视同精神病,长期受人漠视。但他更是一个坚定的抗日战士,长期承受严重风湿病顽疾的折磨,仍坚持革命信念执着不悔。笔者力图还原历史真实,作此文权作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刻苦求学立志报国
侯启刚,辽宁省盖县人。1907年生。1915年虚九岁进入奉天盖平国民小学读书,1918年至营口外祖父家,1919年春人营口省立水产学校就读。1922年春到奉天三面船万巨恒学商,1923年夏进入营口晋德隆学商,1924年春人辽阳满铁商业学校就读。1925年五卅惨案时,因鼓动罢课不成退学回营口后,人私塾读四书五经。1927年7月,参加张作霖建立的奉天模范队1928年春因病(风湿病)脱离。同年5月在长春遇到水产学校的同学王君,由其介绍赴南京报考国民党中央党校不第。1929年3月赴上海,人华中大学。1931年春经杨波(后叛变)介绍加入吴淞中国公学党支部,正式开始党的生活。1933年3月到哈尔滨,在刘明佛(后叛变)领导下任哈尔滨市道里区团委书记。不久道外区组织被破坏,两区合并为市委,遂担任哈尔滨市团委书记,111领导团组织工作。
会见赵尚志筹建珠河游击队
1933年6月中旬,侯启刚被派往珠河任中共中心县委秘书。他奔走各地,组织开展群众救国工作。此时,珠河县的中共组织、反日会员发展迅速。截至年底,珠河中心县委已经有黑龙宫特支和石头河子、三股流、乌吉密、帽儿山、方正、亚布力、半间房、娄家窝棚、珠河街、板子房等10个中共支部,94名党员,还有青年团员63名,反日会员128人。
7月问,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对赵尚志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对中共满洲省委因为巴彦游击队的失败而开除其党籍提出了疑义。随后向省委反映意见,希望尽快恢复其党籍。侯启刚同中共珠河中心县委书记关化新,一起来到孙朝阳部队,联络上在这里先当马夫后任参谋长的赵尚志。向他传达了珠河中心县委对赵尚志问题的认识和建议省委恢复其党籍的决定,并把县委前期派到孙朝阳队内的李启东等介绍给赵尚志,使他们能接上关系。1933年10月4日,赵尚志、李启东、王德全、姜甘用、金昌满、李根植、姜熙善七名同志,携带一挺轻机枪和11支长短枪,乘夜脱离孙朝阳部队,前往珠河县三道河子集合,第二天与珠河县委取得联系。县委随即派交通员沙永振、朱新阳先后前去迎接和协助工作。又派李福林、朴吾德、朴三文、李泰及满洲省委派来的王玉升、李天池加入充实力量。1933年10月10日,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在珠河县三股流孟家粉坊院内正式宣告成立,全队13人。正是这13人,最终发展为拥有6000劲旅的抗联三军,成为北满抗日斗争的核心力量。
1934年3月5日(农历一月二十日),侯启刚被县委以巡视员身份派到珠河游击队,随后赴哈尔滨汇报工作。由于哈市地下组织遭到破坏,侯启刚随即被省委派往珠河游击队担任训练委员,此间曾短期被派至地方工作。1934年6月29日,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成立,队伍发展到450多人,赵尚志任支队司令,侯启刚任秘书。9月份,队伍整编,侯启刚任秘书处长。为加强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工作,哈东支队在珠河蜜蜂园子、老五区、双城九区、板工房南沟都建有小学校,招收农民子弟入学。教材由哈东支队政治部编印。学校不收学费,侯启刚和张寿籛、赵一曼、周毅夫等常到学校给学生们讲课,传授知识和革命道理。1935年春,侯启刚代理三军三团政治部主任。活动在珠河铁道南一带。
到“双龙”队工作受挫
1935年10月,由于风湿病日益严重已不适应工作,侯启刚先后到哈尔滨南岗市立医院、营口、阜新等处进行治疗。1936年3月8日(农历二月十五日)治病归来后,侯启刚和周庶范一起被派往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即“双龙”队,后改编为东北抗联第十军)汪雅臣部,侯启刚任第一任政治部主任。到第八军后,他开了10多天的训练班,讲解党课,对八军的战士们进行了一定的宣传教育工作。并根据工作实际,完成了《东北反日队伍的分析及义勇军改造策略》的初稿。但因为工作中操之过急,工作方式机械死板,脱离实际地把八军内部划分为两个阶层,认为上层是剥削阶级,其下层是被剥削阶级。过早地提出了取消“分红”制度(又称“挑枪片子”,指八军队内实行2支枪顶2个人,进行分配敌人的财物),取消无偿应酬费,取消勤务兵赏钱等主张,结果遭到八军内部中层领导的反对,汪雅臣在听取了双方意见之后,也觉得部分主张难以立即付诸实行。侯启刚在八军工作一个多月后,不得不自行离开。这一段经历虽然短暂,但却为他上了一堂深刻的革命教育课,为他以后完善修改东北反日队伍的分析改造策略理论提供了极好的借鉴。
林海办学育英才
1936年4月,为适应抗战需要,提高抗联军政干部综合素质,在北满抗联总司令赵尚志的倡议下。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在伊春河畔成立。赵尚志亲任校长,侯启刚担任代教育长并兼任教官,实际担负了主要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从1936年春到1937年春,这所学校举办了三期,一共培养了250多名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干部。他们中有的成长为军长、师长,率领战士们驰骋在战火纷飞的东北抗日战场上,为抗战的最后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侯启刚是一个当时抗联队伍中少有的深入研究过马列主义原著的人。抗联六军三师师长王明贵,是第二期的学员,他曾经回忆说:“侯教育长看过马列的很多原作,知识面也很宽,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有丰富的抗日斗争经验,讲话哲理性很强。”侯启刚在教学过程中相继写出《关于统一战线问题的研究》和《东北反日队伍的分析及义勇军改造策略》两本讲义,供教学使用。《关于统一战线问题的研究》写于1936年11月,这篇著作对统一战线的定义、性质、种类、建立和破裂、扩大和缩小的原因、工作步骤、方法、策略、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统一战线”作了说明,在学员王明贵的回忆中,侯启刚曾亲自为他们讲解这
篇文章,使学员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有了相当的了解。《东北反日队伍的分析及义勇军改造策略》于1936年春脱稿,1936年冬再度整理,1937年4月20日印行。这篇著作阐述了反日义勇军(或曰反日绺子)与抗日联军和抗日救国军的关系及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改造反日义勇军的策略问题。这两篇著作是侯启刚革命实践工作的理论总结。在当时东北抗联已经与中共中央完全中断联系,无法得到中央指示的情况下,他能够根据东北抗日斗争实际,积极探索开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道路,寻求壮大抗联武装新途径,正确展望整个东北抗日斗争前景,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1937年春,军校第三期结束,侯启刚和张文廉带领学员离开伊春,来到铁力山区,继续对学员进行培训和教育,直到教官和学员全部分配完工作,才结束了教学工作。在此期间,抗联六军三师和三军六师在通北木沟河会师,5月5日,两师在南北河上游又与抗联军政学校领导、学员会合,在侯启刚的倡议下,三方举行了一次形势分析会,侯启刚、张光迪、王明贵、周云峰、王德富、高吉良、张德、张文廉等参加了这次会议。大家畅所欲言,一致认为开辟小兴安岭抗日游击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巧计除叛徒下江鏖战酣
1937年7、8月间,侯启刚以省委巡视员、联总特派员、三军五师政治部主任的身份被派赴海伦进行三、六军和地方政治工作,在中途行至伊松河方把头处,正遇上第六军戴鸿宾军长带领400余人返回汤原,遂随同六军返回汤原巴兰河(现伊春市朗乡林业局新东林场附近)省委驻地,转赴三军一师任宣传科长。此时,活动在巴彦、木兰一带的三军第七师师长于海云(于九江),不接受党对他的改造,破坏抗日统一战线,极力鼓动第七师和其他义勇军向日军投降,并派人去巴彦与日军谈判,领受了受降旗帜。并企图消灭或驱走活动于周围的第三军部队,在各抗日部队中造成恶劣影响,为及时处理此事,第三军司令部及时通过七师政治部主任张德了解实情,先稳住于海云,同时任命侯启刚为第一师特派员,先去木兰。又派李靖宇、张兰生到于海云的营地,以请他到总部商谈军情和领取军饷的名义将其诓出老巢,在去往第三军司令部途中,被第一师部队缴械。经审讯,将于海云予以枪决。
1937年底,侯启刚任三军三师政治部主任,112l在依兰、桦川一带活动。1938年2月间,带队“并借十一军一个连,在敌人大讨伐环境下,到依兰二区找到三军留守军部和省常委魏长魁同志,解决了很多问题”。3月17日,敌人从佳木斯、勃利、孟家岗等地调集千余名日军守备队到依兰东部进行“讨伐”,在与第三军部队激战后,便进入山区搜索,将第三军三师、四师、十师密营所储存的给养全部烧毁,在这里活动的三军部队不得不从依东向下江富锦、宝清、萝北一带转移。在第三师和第四师从依兰向东转移至二区柳木河沿王八脖子山附近的赵家屯时,被500余名日军包围,经过苦战,四师师长陆希田牺牲,侯启刚担负重任,带领部队冲出重围,转战至桦川、宝清一带。在此期间,侯启刚积极深入到饶河、同江、抚远交界的大旗杆一带收取烟捐税,为三师及兄弟部队筹集军费,他于“沉病中下数次命令,最后我也进去,……给李景荫(十一军一师师长)五百、四师带去四百,……余给六师五百、三师五百,可以说这一次收烟工作,多少解决了四部分队伍的抗日战费”。
与此同时,由于十一军军长祁致中人苏联被扣未归,政治部主任金正国牺牲,部队内部出现不稳定情绪,吉东省委、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部领导和北满联军领导都十分关注。周保中在1938年6月30日致信侯启刚:“希望你在不放弃三军三师领导条件下应集中可能力量来帮助独立师,首先健全师部军事政治系统的领导,同时务必贯彻缩编整理,在积极开展江岸活动中力图内部巩固”(独立师已于1937年10月被正式改编为抗联第十一军)。随后周保中在7月15日和8月15日两次致信十一军一师长李景荫:“北满总会及联军总司令部前派三军三师侯主任启刚兼任独立师政治部主任。……侯启刚同志虽然不能放弃三军三师之工作责任,但应以独立师政治部主任职责为主要任务”。在1939年2月14日,张寿籛、金策、许亨植给北满省委的信中言及:“关于抗联总政治部撤销侯启刚同志工作决议,……决定停止启刚同志十一军政治部主任工作。”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侯启刚同志始终没有调离三军到十一军,但他曾经被任命为第十一军政治部主任一职应属无误。
艰辛备尝西征路踏破兴安万重山
1938年初,日伪军集中兵力对松花江下游一带的抗联游击区和根据地进行疯狂的讨伐,抗联部队大量减员。为改变过于集中所形成的不合理军事布局,以突破敌人围歼的困境,北满临时省委于同年6月召开了省委第八次常委会。会议做出北满抗联各军向小兴安岭西北部(简称岭西地区)铁力、庆安、海伦、绥棱一带大规模战略转移的决定。6月下旬,在宝清活动的新任抗联三军政治部主任金策,接到了省委西征的指示,着手将原三军第三、四、十师整顿改编为新四师。侯启刚被任命为新编第四师政治部主任。在省委指示下,和金策一起组织下江部队进行第二次西征。
8月7日,侯启刚与三军政治部主任金策、原三军三师七团团长张凤歧,率领70余人,从宝清出发,在富锦十八里渡过松花江,进入绥滨境内。次日与伪三十八团遭遇,从早上一直打到下午还没有摆脱掉敌人,侯启刚主动带领张凤岐、老袁两名机枪手和四五名战士组成后卡子队,负责断后狙击。他们选择好一片地势较高的密林山坡,附近有一座草泥拉合辫子地窝棚,前面是一片水草过腰的飘筏甸子。在此设伏阻击敌人十分适合。经过激烈战斗,歼灭日伪军70多名,胜利完成任务。部队经过富锦、绥滨、萝北,历时七天,到达集结地老等山(现汤原县振兴乡境内梧桐河农场东北10公里处),与此前抵达这里的抗联六军三师代师长王明贵、八团政委关树勋会师,准备共同西征。
9月6日,在等待六军三师政治部主任周云峰带领的三师七团未果的情况下,六军三师师部、八团和三军三师、四师,共计300多人,组成第二批西征部队,在金策、侯启刚、王明贵的带领下,每人只带4穗玉米和少许粮食作为给养,从梧桐河畔老等山出发,踏上征程。时值秋雨季节,部队几天来一直冒雨前进,穿过沼泽。9月10日,部队行至都鲁河边,连日大雨使得河水猛涨,在当地群众帮助下,好不容易找到一条小木船,往返摆渡30多次,才将全队人马渡过河去。侯启刚不失时机地向战士们宣传这次西征的重要性,鼓励战士们
要克服困难。9月11日,西征部队过都鲁河,经鹤立铁桥,行至汤原县境内,侯启刚和金策、王明贵等人决定在王傻子屯筹粮。当夜,西征部队很快就打垮了王傻子屯的自卫团,筹集到部分粮食。次日,部队继续前进,经刘侉子屯,行至石场沟附近时,汤原县治安队队长廉成平带领300多名骑兵追踪而至。关键时刻,侯启刚和金策、王明贵等人商议决定,以三军宣传科长朴吉松和六军机枪手冯和、冯魁各带少数机枪手组成战斗队,在石场沟设下埋伏,阻击敌人。大队人马避开锋芒,绕道继续前进。经过半小时战斗,敌人被我伏击部队歼灭50余名,败退而去。我远征部队无一伤亡。
石场沟战斗后,远征部队开始进入小兴安岭原始森林,侯启刚主动提出三军骑兵部队在后面,掩护六军步兵前进。9月下旬,部队西进到岔巴气汤旺河畔(今伊春市金山屯区)。为了减小行军目标和便于解决给养,远征指挥部决定分兵西进。由金策、王明贵率领六军二、三师步兵部队往北绕道老钱柜(现伊春市上甘岭区),西向海伦、通北挺进。侯启刚率领第三军第三师骑兵队,乘坐木筏沿汤旺河南下,行军一日,于天黑前至柳树河口(现伊春市南岔区柳树村)登岸,继续西行,经过带岭林区,直奔铁力。途中由于没有粮食,只得将战马杀掉,骑兵变成步兵,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10月中旬到达依吉密河上游的一眼泡(现铁力林业局马永顺林场东北约6公里)魏把头木营。与7月份由通河北上先遣至此的抗联三军三师七团张连科部会合。候启刚率部到达铁力县境后,即率领60多人在铁力五节半(小黑河)一带坚持抗日斗争。
抗日决心矢志不改
1939年1月14日,北满抗联抗联总政治部作出决议,撤销侯启刚三军三师政治部主任职务。同年4月,中共北满省委二次全会对侯启刚定性为右倾取消主义错误,他被开除党籍,担任后方医院负责人。在后方密营,侯启刚一边养病,一边给省委和中共中央写申诉书。1940年4月,冯仲云从苏联回国来到老金沟密营,看到了侯启刚,送给他《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和毛泽东《论持久战》两书。侯启刚“白天黑夜地看,晚上在篝火旁用篝火的火光照着读,读完了以后,他告诉我(指冯仲云)说:‘这两本书很好,我完全确认我的著作和意见是对的。……直到现在,脑袋里还留着关于他的深刻和痛苦的印象。侯启刚同志在党内和部队确是多年了,也为革命事业作了很多工作,受尽艰难辛苦……”
1940年4月14日,侯启刚带领后方办事处处长刘善魁、交通员于兰阁、董长山、老王头去绥棱自家窑取给养。由于伤病员较多,女战士金玉坤不顾自己有孕在身,坚持要随他们去,侯启刚只得答应。乍暖还寒的北国此时残冰尚未化净,河水阴冷刺骨,从绥棱白家窑到老金沟密营来回有140多里地,就在回来的中途,金玉坤感觉肚子一阵阵痛,在周围遍是残雪的冰凌花旁,生下了一个女孩。为了坚持抗日斗争,金玉坤执意不要这个孩子。可同志们十分喜爱她,坚持要留下,并请学识渊博的侯启刚给起个名字。侯启刚想了想说,就叫凤兰吧,将来做一只展翅蓝天的凤凰。这个孩子后来被送给老乡,17年后才母女重逢。
1940年8月,侯启刚和金昌哲担任省委秘书处印刷工作,印刷一般群众性的文件。1941年夏,侯启刚离开部队,在进关寻找中共党组织途中,因受诬陷自缢身亡。
坎坷一生任凭说
据抗联战友回忆,侯启刚是个细高个,大眼睛,细长脸,戴副眼镜,可以说是个美男子。在抗联队伍中,他的马列理论素养较高,较早地对抗联队伍如何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和如何对待义勇军的策略问题进行了理论总结。
他是一位资历颇深的高级政工干部。担任过哈尔滨市团委书记,亲自联络上已经被开除党籍,正在义勇军朝阳队内的赵尚志,传达中共地方党的指示,最终拉出队伍,创建了珠河游击队,发展壮大为抗联第三军。并先后任三军三团政治部主任、三军三师政治部主任、第八军政治部主任、第十一军政治部主任(未到任)。曾经担任过两个军的政治部主任,在抗联中唯有李兆麟、冯仲云可与其相比。
他是一位军事指挥员,亲赴意欲叛变投敌的三军七师于九江部,与战友施妙计,将其擒获。亲自带领第二批西征队伍克服千难万险,胜利完成战略转移。
他是一位很好的教育家,一人身担数职,既是代教育长,主持伊春抗联军政学校的日常管理,又是教官,连续三期,培训了大量的抗联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干部,在东北抗联的人才建设上功绩卓著。
他更是一位经受特殊坎坷的抗联战士,长期承受病痛的折磨,写了很多东西,却无人喝彩,并被扣上右倾取消主义的帽子,撤销工作和职务。更因无人理解,饱尝孤独,被当时的很多人认为是怪人,认为“他的思想始终钻在机械的唯物论和公式的辩证法里面,不能与当时的实际结合”。他同时也是一个坚强刚直的革命者,坚定信念,至死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