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国
体育新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新课标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课教师就应该有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新任务。因此,如何提高体育课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了我们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有效性的核心问题是体育课内外的教学效益,主要是指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是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在教学中,我努力实践课堂创新的同时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兴趣是学习的巨大的动力。学生如带着深厚的兴趣学习,便会变得积极主动,心情愉快,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想象丰富,从而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例如准备活动是一堂课的开始,其设计如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则怀着愉快的心情进入课堂。往往准备活动都是由教师或体育委员带着做,千篇一律令人乏味。为活跃课堂气氛,我经常改变准备活动的方法,换人带操、自创韵律操、用跳绳或篮球小活动等代替跑和操等等。又如在教授原地单手投篮时,我采用比赛的方式,看谁投进的多,教师也参与,在比赛中探讨、改正、定型投篮动作,在比赛中拉进师生间的距离,在比赛中培养学生对篮球的兴趣、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对体育课的兴趣。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重要观点,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应当是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寻找适合教育的学生。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的:
1. 转换角色,变“主宰”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作为受教育者,学生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而是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力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有句话说的好: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在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亦步亦趋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是:实践——思考——创造——学习的教学模式,“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人的主体性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展。
我在教篮球的接球时,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接球的技巧,我让学生模仿了屈臂、伸臂及先伸臂迎球然后屈臂缓冲这三种方式的接球动作,并分别让学生说出感受,再比较分析哪种动作更好,为什么。从而归纳出先伸臂迎球然后屈臂缓冲可以减少来球力量,让人更稳的接到球。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实践、思考,很快找到了接球的好方法,学习效果很好。
2.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创新正在成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期待创新,教师需要创新。体育课堂正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教学中我尽力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创新,不断超越自我。
例如在跳绳教学中,在学生学会了一般跳绳技巧之后,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除了这种方法,你们还能不能想出更多的方法来跳绳?”于是单脚连续跳、背对背跳、面对背跳、两人摇绳并排跳、两人摇绳前后跳、两人摇绳一人跳等等,真是丰富多彩,有些想法的确让人耳目一新。在赞叹的同时才真正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
三、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划一目标发展,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
在实践中,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
开学不久,我就将学生某些方面的能力进行了测试,并按照成绩进行分组,在课堂教学中分别制订计划和目标。经过一段的学习,再进行测试,看看通过学习到底有没有进步,进步多少。结果所有的学生都有进步,只是进步的大小不同,有部分同学的成绩已经达到了高组别的标准,这时再重新分组。通过这种方式,同学们学习兴趣提高了,竞争意识强,成绩提高快了。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教师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应当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和提高的同时真正提高课堂教的有效性。
四、体育教学中注意健康人格的培养
1. 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审美观念
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而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它还同时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出现。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实施强的特点,刻意安排艰苦的环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如体操、球类等);营造紧张的气氛,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如韵律操、体育舞蹈等);还可以通过体育实践后的“成功感”和“收益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亦可以通过复杂技术动作的教学的实践,使学生既了解内部结构又能感知外部形态,促进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体育运动与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不仅有利于诱发和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新的灵感,而且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
2. 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体育教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处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现时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人与人之间要注意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能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和大家协同配合,增加凝聚力。在对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充分体现爱心的同时,也自然会得到社会给予的信任与友谊等相应的回报。
体育教学中,在坚持教给学生技能,增强体质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其健康的人格,只有使受教育者的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全同发展,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作出贡献,才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