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009-07-24 08:51高月辉
学周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布条化学主体

高月辉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中学化学教学最基本的特征。化学实验以其新奇、鲜明的现象变化特征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又从化学的角度使学生逐步认识到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对一些社会现象能做简单的分析。过去,我们一直在追求“授课”,仅仅注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很少注重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以及过程的探究、方法的掌握。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展开,社会对学校、对学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因此作为教师,我们的思想观念也要及时更新,教学方式要随之改变,要尽快地适应新课程。

我们的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一个根深蒂固的老传统,就是“讲风盛”,即在课堂中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参与。当然,这个问题的存在与教育评价体系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目前评价学生、评价老师仍然是以“考试成绩”来衡量。一节课45分钟,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长,教学进度很有可能会被耽误。而从教育的根本目标来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学时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和促使学生主体参与,使课堂教学取得最佳效果。

那么,在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既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能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课题。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在学习新课标后,我做了深入的思考:要上好一堂化学课,跟上课改的步伐,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本文着重围绕学习新课标后对课堂教学的反思来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创设课堂讨论情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讨论是学生之间交流的主要形式。它可以围绕化学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组织学生展开定向式讨论;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本节课的中心内容进行自由式讨论;还可以根据探究实验的现象进行讨论。例如,在讲氯气的化学性质时,教师演示完氯气分别通过干燥有色布条和湿润有色布条的实验后,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而干燥的有色布条不褪色。此时,教师不要急着给学生结论,而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实验现象,精心策划课堂讨论的情境。在讨论中,让学生唱主角,积极探讨,使其思维活动处于最佳状态。这样既可锻炼学生敏锐的判断能力,以随时辨别正误;又可以锻炼学生灵敏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学生之间通过民主、平等的讨论交流,结成学习共同体,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二、指导学生自主实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化学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只是让学生“看看表演”,先是“教师做、学生看”,后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这样的实验必然会导致这样的结果:教师认为是“结果显然”,而对学生来说,有时候却是“一脸茫然”。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如把化学课本上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演示实验结论的推断;有些实验可由学生动手演示。学生实验要改变“教师讲,学生按照规定步骤做,得到单一结论”的模式,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自主操作,并撰写实验报告或实验小论文。在进行自主实验的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教师应鼓励他们积极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探讨。如果学生独立操作后,得出的结论有疑问,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品质,充分体现了

学生的主体性。

三、提供参与活动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主体参与的教学环境,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对于一些有害气体的研究,实验室制取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时需要用到铜和浓硝酸。在这个实验中这两种气体均对身体有害,引导学生设计一个既能观察到现象又不使有害气体逸出的实验装置,我只是给了学生适当的仪器和原理的启示,经过学生的反复讨论和论证之后,他们果然提出了一套可行方案,利用气压原理,采用胶塞和试管结合(其他也可),其结果非常理想,同时也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多给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布条化学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水泥窑协同处置布条类有机工业固废污染物排放特性
布条小书签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