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挖掘整合资源 构建整体育人格局

2009-07-24 08:51张凤华
基础教育参考 2009年6期
关键词:海淀区单位资源

张凤华

社会大课堂是北京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的一项素质教育工程,这既是政府从教育的角度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体恤学生需求的一项实事,也是利在当代、惠及长远、造福子孙万代的一件大事。“社会大课堂”建设是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重要举措,是融通课内外,联通校内外的宏大工程,为学生成长创设了支持性环境,为课程改进提供了丰富资源,开拓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新领域,扩展了学生学习、实践的途径和方式。“社会大课堂”一经推出,社会反响强烈,各界积极评价,得到了社会、学校、学生和资源单位的积极响应,认为这确实是

一个事关全局、惠及全体、全面育人,全方位发展的大动作大工程。对此,海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进行了积极探索,收到了初步成效。

一、立足区情,科学谋划,实施整体育人战略

“社会大课堂”建设是一项创新工作,必须结合区情,准确定位,超前谋划。海淀区作为教育、科技、文化大区,如何深度挖掘、培育、整合、盘活社会资源,一直是我们教育管理改革中努力探索和研究的核心部位,特别是课程改革和校外教育创新的重要命题。

海淀教育的格局和特点,一是资源丰富,综合实力雄厚,但潜在资源多,资源单位规格高,区域统筹难度大;二是教育整体水平高,但内部差异大,均衡和协调困难,整体拉动难度大;三是区域人才密集,社会文化层次高,对校外教育和社会实践课堂要求高,期望大,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统筹利用挑战大。在此区域背景情况下,这次社会大课堂工程给我们提供了政策、载体和支撑,机会难得,主管区长、教委班子几次研究,逐步统一思想,努力抓住全市社会大课堂建设的契机,决心突破和解决区域教育资源统筹的诸多瓶颈问题,深度挖掘整合和有效利用,使区域教育整体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从海淀的条件和需求出发,我们研究确定的一个指导思想是,努力通过社会大课堂建设突出把区域资源优势发挥出来,为大教育、大课程、大资源理念提供行动支架;战略性目标是,全力构建中小学生多元、开放、优质的学习环境;具体策略是构筑立体化教育,建设多元化课堂,促进个性化学习;中心工作是建设大教育网络,强化校内外结合,做足课程资源开发和有效利用,形成校内外融通、整体育人的格局,真正让学生受益、学校受益、社会受益。

社会大课堂呼唤全社会对教育的关心和支持,呼唤理念的更新、管理的变革、机制的创新。只有从宏观层面把握社会大课堂建设与应用的思路、方向、原则和重点,才能有效实现实践育人、整体育人的目标。在具体规划上,我们努力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大课堂建设与德育工作结合,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新领域、新途径和新方式;二是大课堂建设与课程改革结合,为学校课程实施提供新场所、新内容和新材料;三是大课堂建设与校外教育结合,为校外教育提供了新天地、新载体和新契机;四是大课堂与管理创新结合,转变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动员全社会参与,整合各类资源服务于教育,把大教育、大课程、大资源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

二、制定政策,注重引导,为大课堂提供有力保障

“社会大课堂”工作是教育管理的重大创新,工作的领域、内容、方式是全新的,必须有新视角、新思维、新机制,特别是在政策、经费上社会要给与保障。

1.政策措施

一是区委区政府出台了《海淀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海淀区青少年校外教育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任务分解等文件,重点解决社会资源统筹、部门协作、校内外结合、场所有效利用和公益性问题,力度比较大。二是区教委研制了《关于创建海淀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实施方案》,突出了海淀的区域特色和思路,依托海淀科教文化大区的优势,与学校课改和社会发展接轨、同步,与学生现实生活融合、衔接,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开发社会资源,特别是动员整合更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中小学生开放实践活动场所,争取到2010年建设200家社会大课堂,形成强劲而富有浓重区域特色的校外教育助推模式,从管理、服务、评价、考核等诸方面达到质量的“双效目标”,即社会大课堂活动场所的管理有效和广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实践学习确有收效。三是正在调研起草《海淀区校外教育行动计划》,规划具体行动项目和路径,拟通过课题引领、项目管理、目标激励的方式,推进大课堂深入扎实开展。

2.人员组织

一是做到“两个突出”,即在创新机制的同时,针对海淀资源单位多,涉及面大的情况,我们突出了政府的协调,成立了由区委常委、主管区长挂帅,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负责人组成的社会大课堂统筹协调办公室。内部突出相关部门的协调,成立了由区教工委书记、教委主任牵头的社会大课堂指导小组,有关副主任参加。二是整合“五个工作团队”,即整合了行政、科研、教研、校外教育机构等几方面的力量,分工负责,团队作战,自上而下,分层设立的组织体系,保障上下衔接、内外沟通、统筹有力、协调到位。

3.经费投入

我们单列了一项教育资源共享经费,用于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的交通、材料、接待、组织等费用,2006年是生均50元,2007年提高到100元,2008年提高到200元,今年总计是3600多万元,三年连续翻了两倍,基本实现了教育系统内部的资源整合与共享。我区也按照市里要求为社会大课堂确定了经费比例,为学生校外实践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经费保障。

4.信息平台

我们开发了海淀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网站,并于8月份正式投入运行,还建立了信息员队伍和网站管理机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广泛开展交流。

三、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发挥大课堂建设的综合效度

根据海淀的区域特点,我们确定了现代化、国际化、多样化目标,主要抓好五个主要环节和重点部位。

1.挖掘、培育、整合和扩大资源。一是进行了280家区域资源单位调查,形成了“海淀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情况调研报告”,我们计划有步骤地吸收开发,现已遴选70家作为全市首批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按照规划,2009年底我们再进行协调,使区级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达到100家。二是校外教育机构调整、充实和转制。青少年活动管理中心、素质教育基地加大投入,加强实践项目建设。8个地区活动中心与区青少年活动管理中心分离,都承担社会实践基地任务,并在各个学区建设教辅中心。三是积极协调,重点做好大学、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源统筹,增加大课堂的科技含量。

2.开发校内外相互融通的课程资源。社会大课堂建设对课程资源开发注入了强大动力。近几年海淀区校本类课程资源开发很丰富,对大课堂建设是个基础,但对我区来说开发课程资源还是个大的任务。一是潜在资源丰富,需要培育、转化和深度开发;二是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和学校特色建设的深入,开发区域课程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我们的课程资源开发有两个重点,一是与社会实践课程开发相结合,重点开发科技类、艺术类、人文类、拓展类课程资源;二是与课改结合,对应劳动技术、通用技术等课程,开发“教辅”类资源。按照计划,第一步是2009年底和2010年初完成区域内70家北京市首批资源单位课程资源开发,第二步是2010年分门别类开发,完成主要门类和新增资源单位的开发;第三步是2010年完成各资源单位的深度开发,争取形成具有海淀鲜明特色、门类齐全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课程资源体系。与此同时,我们正在组织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准备把典型精品资源开发成区本社会实践系列课程。

3.精心设计组织大课堂应用活动。组织召开了8次工作会、专题论坛、培训会,进行了6次课例研讨,将70家资源单位按科技类、人文类、游览类、教育类分别组织了4次深入研讨;专题走访调研资源单位和学校41家;完善了网络平台,建立了信息报送制度,已编发工作简报20期;对70家拟新开发的资源单位进行了摸底考察;组织中小学教师、校外教师、志愿者和资源单位科普人员及部分中小学生五支队伍开发课程资源。各学校和资源单位组织了大量相关应用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从2008年9月1日至2009年3月底,全区中小学到资源单位活动的人数达到近15万多人次,有些活动已形成特色和品牌。

四、着眼常态,落地生根,做实大课堂改善教与学

1.积极拓展社会大课堂的规模和数量。社会大课堂得到资源单位的支持和响应,海淀在市首批认定的70家资源单位的基础上,2009年5月又新拓展了50家资源单位,使市区资源单位达到120家。

2.坚持联合、联动,共享、共生原则。我们与资源单位合作上强调建立长效机制,进行深度合作,与资源单位一起开展5方面的合作,即一系列特色活动,一本教材资源,一个合作课题,一支专业团队,一套长效机制,为大教育、大课程、大资源理念提供资源平台,创造性地构建区域多元开放优质的学习环境,为中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3.强化大课堂长久生命力。海淀区在推进社会大课堂活动中,突出了“三个路径”、“四个融通”和“五个深入”,努力实现“三化”。三个路径即主题教育,课程教学,综合实践;“四个融通”即在具体实施层面强调综合性、实践性、针对性和开放性,在具体规划上注重整合和常态化,深入思考、探索社会大课堂与学校德育,与课程改革,与校外教育结合与融通,校内外教育内容有机衔接,校内外资源有效整合的途径,着力于主题教育课程化,实践教学常态化,校本课程特色化,保障大课堂的生命力。

4.深入探讨社会大课堂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探索了“大中小联动模式”、“课题项目带动模式”、“企业社团参与模式”、“学校社区互动模式”、“学区整体推进模式”、“综合应用常态模式”。如大中小联动,即充分发挥区域内大学、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在中小学建立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清华大学在清华附中、101中学、中关村中学建立了艺术教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在北航附中、理工附中、八一中学分别建立了科技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我们准备至少与十所知名大学开发、整合资源,在中小学建立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合作组建学生专业社团,共建共享实践基地,联合组织大课堂活动等。清华大学与清华附中、清华附小、西苑学区建立了联动机制,我们率先在清华附中建立了“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创新实验与校外教育研究培训基地”。特别是我们把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等高端资源利用起来,开展“双百行动”,即百名清华大学学者解读百项前沿科学问题,让孩子在清华大学上一节实实在在的实验室探究课。在中科院举办“五个一”活动,即体验当一天科学家,搞一次科学探究,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一节课,表演一场科普剧,与科学家进行面对面的研讨。企业社团参与,由海淀区政府牵头,以合作协议的形式,确定联想、时代、方正、四通、北大未名、海淀创业园等大型高科技集团向中小学生开放,组织开发了《中关村科技园》等课程资源,一年来20多所学校的7000多名学生到这些企业活动。如农大附中先后把一些课程开到联想实验室,清华附中、北航附中、知春里中学、中关村一小、清华附小、北大附小分别到空间技术研究院、北大未名等企业参观和现场教学。使社会大课堂是开放学校封闭的课堂,走向社会广阔的课堂,是延伸有限的课堂,拓展无限的课堂,是改变单一的课堂,建构多样的课堂。

社会大课堂是一个教育过程,是一个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活动。我们将进一步统筹资源单位与教育部门密切合作,在课程资源开发、机制建设、特色活动设计、教材建设、设施设备完善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协调校外教育联合会各成员单位,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教育场所,指导各学校有效整合资源,将特色发展、管理创新、课程建设、教师专业成长、教育教学研修等工作与社会大课堂工作有机融合,充分利用大课堂的资源平台,创新模式,提升教育效果。引导中小学生真正到社会大课堂去体验、去锻炼、去创造,走进大课堂,体验新生活。开拓视野、增长才干、充分享受成长的快乐,体味成功的喜悦。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副主任

(责任编辑 潘静波)

猜你喜欢
海淀区单位资源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科技筑梦,创新成长
Theme Analysis on Pursuit of Friendship in Oliver Twist
长度单位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An Account on “Yoknapatawpha”
秋收:胭脂米重回京城
北京市海淀区举办第三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