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学浅谈

2009-07-24 01:47伍廷开
考试周刊 2009年23期
关键词:告子性善所欲

伍廷开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语文下册)所选课文《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它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在教学中,我觉得应从以下几处引导学生辨析。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南宋时期朱熹把《孟子》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孟子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在教学《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时,很有必要在讲清字句的同时,对孟子的思想体系略作剖析,这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

《孟子》一书,文章大多以议论为主。他或直接立论,或答问释疑,或与人辩论,或称颂先王,但主旨皆在于阐述并宣传他的思想观点、政治主张。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那些表述其观点的语句以及他常用的术语,加以分析,讲深讲透,以剖析他的思想体系,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1.“舍生而取义。”

“义”,是孟子常用的一个术语,是用来概括一种道德规范的,常和“仁”、“礼”、“智”并提。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道德规范,既是体现人的思想品德的,也是规定人的行为准则的,最后落实到如何处理当时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上。从思想品德角度讲,孟子解释道:“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告子》上)从人与人的关系角度讲,孟子说:“仁之实(主要内容),事实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调节修饰)斯二者也。”(《离娄》上)可见这四种道德规范,不是平列的,其中最根本的是“仁”和“义”。“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离娄》上)这就是说,人们的思想品德必须归于仁,行为表现必须遵循于义。孟子讲“仁义”的目的,不在于提倡闭门修身,而是用以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秩序,使人在家能孝悌(这是作人的根本),出外能忠君敬长,这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就能得以维护。孟子对道德的力量极为看重,所以才大力提倡“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杀身成仁”一样)这一口号。

值得注意的是孟子往往把“义”和“利”对立着提出,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只讲利不讲义的情况,大力挞伐,从而对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争城夺地,以攻伐为先,横征暴敛,陷民于水火的情况,予以有力的揭露批判。所以,他的道德观念和“舍生取义”这一命题,还是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和进步意义的。

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这是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舍生取义”,《礼记·檀弓》有一段故事与此类似:“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可见,孟子写这段话是有根据的。“所恶有甚于死者”,当面忍受别人侮辱比死亡更令人厌恶,所以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连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困低贱的乞丐都能这样做,常人更不用说了。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舍生取义。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这一论断基于孟子的性善说。

战国时期,曾有一场关于人性是善是恶的大讨论。孟子是主张人性善的。他认为上述四种善心(有时又称为“良知”、“良能”),“人皆有之”,是各阶层的人生来固有的。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从外部授给)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这显然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因为人的任何品质(善与恶),都是由其社会地位、后天教育、环境影响等客观因素决定的。当然,孟子也不可能无视社会上人们品质上的差异,那么,他又如何解释呢?那就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告子》上),也就是说,关键在于人们能否在后天保持其本性。在孟子看来:君子能保持其本性,少数不能保持的,就要用内心反省的方式“求其放(已丧失)心”;庶人不能保持其本性,这就要靠统治者施以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梁惠王》上),使民能“居仁由义”,知道亲上敬长,而不犯上作乱。因为民也是性善的,所以这种教化,民是能够接受的。

显然,孟子的性善说,既是反科学的,也是为巩固统治阶级的政权服务的。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这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藤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国客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孟子严辞拒绝了齐王这一带有施舍性的挽留。(见《公孙丑下》)

孟子在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规范,成为华夏民族思想道德的精髓。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孟子》散文,从写作技巧角度讲,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水平是较高的。课本上选的《孟子两章》也很有特色:《鱼我所欲也》章,论点鲜明,善于取譬,反复比较,议论透彻,很有说服力;《庄暴见孟子》章,对话生动,主旨明确,善于诱导,能自圆其说,颇具雄辩力。关于这些特点,是显而易见的,本文就不一一阐述了。

猜你喜欢
告子性善所欲
浩然之气
A Drop in the Bucket杯水车薪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当代孟子性善研究综述
冒死护友
《论语》“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章前半部分新解
题柿子树
告子眼里的人性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从善的内涵论孟子性善
处境与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