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资源成本的不断上升及环保意识的日渐提高,再制造已得到企业与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系统总结了发展再制造产业的意义,指出再制造活动在节省社会资源投入、保护环境、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结合我国当前实际现状,从资源分配、产业结构、消费者需求及再制造企业发展障碍等几个角度探究了我国发展再制造产业的必要性。提出通过发展再制造产业,改变当前再制造企业无序竞争的现状,将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关键词:再制造;环境;资源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With resource cost increasing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wareness improved, remanufacturing has been paid more attention. 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meaning of developing remanufacturing industry systematically and put forward that remanufacturing activity had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n saving social resource input, protecting environment and creating competition advantage. Combining our country's status, we discussed the necessity developing re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from the aspects of resources allocation, industry structure, consuming level and re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developing obstacle. We put forward that through developing remanufacturing industry, changing the unordered competition would be the new impetus to boost our economy.
Key words: re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 resource
0引言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产品技术升级的不断加快,社会资源正在日益枯竭,与此同时,各种废弃产品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充斥着我们的自然环境。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理念已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它本质[1]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倡导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再制造作为实现资源再利用的手段之一,能够最大限度保持产品原有附加值,正在逐渐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生产与消费模式,同时也成为各国及企业在实现资源再利用领域的重要竞争手段。有人曾指出:“再制造也许是促进美国产业发展的最大未开发机会”。我国作为一个生产制造及消费大国,是否有必要或者是否能够在再制造产业上创造出更多的优势,关于此问题的思考将有助于更加合理定位我国产业的未来发展
方向。
1发展再制造产业的意义
再制造[2-3]是指把到达使用寿命的产品通过修复和技术改造使其达到甚至超过原型产品性能的加工过程,再制造的对象既可以是设备、系统、设施,也可以是其零部件;既包括硬件,也包括软件。再制造活动不仅可以使企业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能够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
1.1节省社会能源与资源,环保作用突出
再制造品所需的资源与能源远低于新产品生产所需有资源与能源,据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统计[2]:新制造一台汽车的能耗是再制造的6倍,新制造一台汽车发动机的能耗是再制造的11倍,新制造一台汽车发电机的能耗是再制造的7倍,新制造1台洗车发动机关键件的能耗是再制造的2倍,再制造一台柯达照相机的能源需求不到新制造照相机的2/3。另据研究表明[4],在全球范围内,每年通过再制造活动可以节约400万亿BTU热量,相当于1 600万桶原油及5亿美元的能源成本,节省原材料约1 400万吨。同时,资源与能源的节约可以避免对自然环境中大量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采,有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通过产品再制造可以使大量社会废旧产品得到再利用,它不仅避免了废旧产品被随意丢弃后所造成的环境负担,而且可以避免新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污染。据OPI估计,若资产类OEM与汽车制造商分别将20%、10%的新产品生产用再制造品替代,美国的再制造活动将增加200%,相当于整个美国制造业减少5%~10%的废物与能源消费。估计每百万BTU的能源消费会排放140磅CO2,按全球每年节约400万亿BTU能量计算,则每年可少产生2 800万吨CO2,相当于50亿瓦特电厂的碳燃烧量,从而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1.2创造新的商业机会与就业机会
1996年美国再制造工程涉及的8个工业领域中,专业化再制造公司超过7万个,生产46种主要再制造产品,年销售额超过530亿美元,接近1996年美国钢铁产业56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4]。对于企业自身而言,通过再制造、再销售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销售机会,并可以直接增加本企业的利润。从更深层次分析,再制造产业的发展也能够带动再制造活动周边服务型企业的发展,如:开展再制造活动需要再制造企业投资引进一些新的设备,尤其是一些清洁、检测设施,这些设备的需求将为特殊设备生产商提供更多的生存与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再制造产业的发展需要其他相应部门及企业的支持,如:信息技术供应商、设计工程软件提供商、管理顾问公司、金融服务公司及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等。因此,再制造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为开展再制造活动的生产商提供更多的利润空间,而且可以为整体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一定的商业契机。
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将直接吸纳大量的社会劳动力,其中包括一些具有实际生产操作经验的退休或失业技术人员。据统计[4],1996年美国再制造业的总直接就业人数已达到48万,而同期家庭耐用消费品部门的就业人数是49.5万,钢铁工业的就业人数是24万,计算机及周边产品就业人数是20万。再制造、再循环产业每100个人员就业,采矿业和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理业将失去13个人员就业,经比较可以看出,通过再制造、再循环产业的发展,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1.3节省企业成本,提升社会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
对于企业而言,开展再制造工程首先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与能源成本,据资料显示,再制造品的生产通常会比新产品生产节约40%~65%的成本。这种由成本节约所带来的竞争优势可以使企业以更低的价格向顾客提供产品,提高本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将生产成本降低的收益部分让渡给消费者,降低产品价格能够使一些原本没有能力消费本企业产品的群体成为企业新的顾客群。如:在美国医院床业竞争的案例[5]中,市场领导者Hill-Rom对其产品进行回收再制造,在扩大了自身市场份额的同时,也使得消费者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获得相应的产品。
在产品再制造过程中,企业会有更多的机会直接接触顾客,能够帮助企业得到最新的顾客意见反馈及产品质量信息,使企业可以在第一时间对产品进行改进,并更好地了解未来产品需求的发展方向。同时,由于再制造并非从最初原材料开始,许多仍完好的零部件能够直接投入生产,进而帮助企业缩短产品生产前置期,提高顾客响应速度[6]。
再制造能够为企业树立起良好的“绿色形象”,它在给企业带来经济节约的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需求。Coddington通过大样本调查与统计分析得到“79%美国人认为自己是环境保护主义者,而67%的人认为愿意为消费与环境相容的产品多支付5%~10%的费用”的结论;Hume和Strand通过调查发现90%的人愿意采购那些采用与环境相容技术的制造商的产品。根据联合国统计署的数字,1999年全球绿色消费总量达3 000亿美元,有80%的荷兰人、90%德国人、89%的美国人在购物时首先考虑消费品的环境标准;85%的瑞典人愿为环境清洁支付较高的价格;有80%的加拿大人愿多付出10%的成本购买对环境有益的产品;77%的日本人只挑选购买有环境标志的产品[7]。因此,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通过产品再制造,创建良好的“绿色形象”能够为企业产品带来更多的需
求。
2我国发展再制造产业的必要性
在国际制造业大量转移的情况下,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但在国际分工中,我国仍处于初级产品生产的位置。初级产品生产要消耗大量能源、原材料,排放大量的污染物[8]。在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情况下,依靠当前的经济增长与消费模式很难维持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凭借我国在劳动力价格方面的比较优势,尽管“中国制造”已享誉全球,但我国单位能源产出仅相当于德国的六分之一,美国的十分之一和日本的二十分之一,单位GDP的金属消耗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我国资源重复利用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因此,再制造产业在我国有其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性。
2.1大规模制造业、重工业的产业结构与自然资源稀缺性并存
自1995年开始,中国重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一直大于GDP和工业增长速度。电力、钢铁、机械设备、汽车、造船、化工、电子、建材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工业生产的最大基地,钢铁、煤炭、水泥、化肥、电视机等产品的产量,已列世界首位。在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下,中国已经成为第一大耗水国、第一大钢材消费国、第一大水泥消费国、第一大煤炭消费国,以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温室气体排放国。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资源占有量是世界第33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中国人口占世界1/5以上,但发展重化工业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铁矿、铝土矿等的蕴藏量却都在世界的5%以下。“重工业主导”的GDP的实现所消耗的石油占世界的7.4%,原煤则为31%[9]。据统计,重化工业每亿元人民币投资可创造5 000个就业机会,轻工业同样的投入却可创造出3倍的就业岗位。显然,在这种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水平的条件下,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是不利于我们经济长期发展的。它不仅严重消耗了我国的自然资源与能源,而且会给我国原本紧张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带来更大的压力。
由于制造业是所有产业中最大的资源使用者,也是最大的环境污染源之一。据统计,全世界制造业每年产生55亿吨无害废物和7亿吨有害废物,占全球污染物总量的70%以上[2]。2006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1 302.1万吨;工业废水排放量240.2亿吨;工业氨氮排放量42.5万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 234.8万吨;工业烟尘排放量864.5万吨[10]。大量工业废弃物的排放使我国环境质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当前国际通行的衡量空气污染的标准是测量每立方米空气中的悬浮微细粒子,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是20微克,中国只有1%的城市居民生活在40微克以下,有58%的城市居民生活在100微克以上的空气中[11]。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还处于较低的层次,这种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与我国自然资源紧缺是相违背的。因此,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大力发展再制造业,转变目前以粗放式生产经营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缓解我国资源紧张、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2.2大量废旧产品的产生
由于我国正在从低收入国家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国际经验表明,此时,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都将日益严峻[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机电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正在加快,废旧机电产品,尤其是电子废旧产品的数量会进一步增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起,中国报废汽车210万辆、计算机500万台,且每年至少有500万台电视机、400万台冰箱、600万台洗衣机、1 000万部手机要报废。
近些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环保法规的日益完善,导致非法贸易也应时而生,由此使得大量废旧产品从发达国家流入发展中国家。资料证明,欧美发达国家的电子垃圾80%要出口到亚洲,而其中90%进入到了中国,我国1990年电子垃圾的进口量为99万吨,到了2000年增加到1 750万吨,大规模增长的电子垃圾进口正在将我国推向“世界电子垃圾场”[9]。在一些盲目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中,这些“洋垃圾”大多被作为初级材料处理,而一些无法直接利用的部分则被随意丢弃,由此产生的大量填埋废弃物严重破坏了我们的生态环境。然而,若我们能够正确处理并使用“洋垃圾”,依靠我国在领域的相对技术或人才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讲,“洋垃圾”的引入同样是可以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利润的[12]。因此,在来自国内外废旧产品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将必须对我们的生产消费模式进行再思考,通过在再制造领域的不断探索与创新,来消除由此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效应,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2.3大量小作坊式回收处理企业的存在,产生了二次污染
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已达到90%左右,且回收加工水平较高,并有一整套完备的防污措施。而我国在的回收利用率不到20%,真正掌握回收再制造技术的大型企业还比较少,回收处理工作主要在一些小作坊式的企业中完成,绝大多数废旧物资回收加工企业严重缺乏深度加工的能力,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利润空间小[3]。由于农村的环保意识不强、环保监管机制薄弱,电子垃圾基本流向农村,且为获利纷纷采取原始手工作坊式的拆解方式处理电子垃圾,严重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9]。当前的回收处理企业主要集中在利润较高的行业,而对一些利润较低,处理难度较大的废旧物资则无人问津。小作坊式企业对废弃产品中的一些有害物质通常不做任何处理,这便令这些小作坊式企业的生产成本低于正规环保企业,从而使得那些进行大规模技术及物资投入的正规环保企业很难达到再制造活动所需的规模,同时失去了成本优势。因此,单纯依靠小作坊式回收处理企业来完成对我国相应废旧物资的再制造,不仅无法实现再制造活动所需的规模经济,而且由于技术、监管等方面的缺乏,对废旧物资不正当处理还会引起社会环境的二次污染。
3结束语
在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及产品技术升级不断加快的同时,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为保护环境、节省资源,积极发展再制造业已成为各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再制造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节省资源与能源投入,而且能够为企业带来相应的竞争优势,创造出更多的商业机会与产业机会。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的转折点,在全球能源紧张及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压力下,单纯依靠劳动力价格优势来维持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已日渐艰难。作为一个生产制造及消费大国,同时又面临着自然资源匮乏的现状,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及生产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我国再制造产业,改变目前无序竞争的状态将是控制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毛如柏, 冯之浚. 论循环经济[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2]徐滨士. 再制造与循环经济[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3]王冰冰. 循环经济—企业运行与管理[M]. 北京: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5.
[4]R.Giuntini, K.Gaudette. Remanufacturing: The next great opportunity for boosting US productivity[J]. Business Horizons, 2003(6):41-48.
[5]Hans S. Heese, Kyle Cattani, Geraldo Ferrer, etc.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take-back of used product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5(164):143-157.
[6]Geraldo Ferrer, Jayashankar M. Swaminathan. Managing New and Remanufactured Producst[J]. MANAGEMENT SCIENCE,2006,52(1):15-26.
[7]王能民, 孙林岩, 汪应洛. 绿色供应链管理[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8]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政策回顾与展望[R].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9]王雍君, 陈灵. 循环经济论集[Z].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6年)[EB/OL]. (2007-09-24)[2008-11-05]. http://www.sepa.gov.cn/plan/ hjtj/qghjtjgb/200709/t20070924_109497.htm.
[11]姚忆江. 城市灰霾天年夺命三十万, 专家呼吁严防雾都劫难重演[N]. 南方周末, 2008-04-02(32).
[12]房巧红, 苏桂富. 基于国际贸易视角的我国再生行业发展策略——针对 “洋垃圾” 问题的再思考[J]. 生态经济: 学术版, 2007 (2):208-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