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丽燕
第一节课:实话实说
主讲人:媒体副主编龚女士
女儿丹丹刚上初一不久,就得了个外号“刺猬”。我问丹丹最要好的朋友思思,思思说“刺猬”的外号是班里的男生起的。我问:“为什么?”思思说:“丹丹总是离男生远远的,从来不与他们靠近。有时候,男生不小心碰到丹丹,她总是‘哎呀一声双手抱肩跑开,所以大家就叫她‘刺猬了。”
我找到丹丹的班主任,委婉地问:“老师,丹丹有什么与其他同学不同的地方吗?”班主任说:“你放心,丹丹没有什么大问题,她聪明、漂亮、学习好,与老师和同学相处得都不错。”随后,班主任看了看我的脸色说:“就是……”看她欲言又止的样子,我忙说:“您尽管说!”班主任放慢了语速,字斟句酌地说:“就是有时候和男孩子、男老师相处的时候,有点像惊弓之鸟!”
“老师,她有什么表现呢?”
“她和女同学、女老师相处时挺正常,但面对男同学、男老师的时候,总是保持一米开外的距离;如果男性离她稍微近一些,她就会步步后退,甚至还会双手抱肩,似乎在防备什么。”
回到家,我耐心地问丹丹:“为什么要躲着男同学和男老师呢?怎么就不能像对待女同学和女老师一样对待他们呢?”
没想到丹丹睁大眼睛问我:“妈妈,您不是说过要防着男人,穿背心和内裤的地方不要让人碰吗?”
我惊呆了,半天才回过神儿来,原来丹丹是受我的“教育”影响啊!于是,我的记忆重新回到10年前对丹丹进行的“安全教育”。
丹丹一岁半的一天晚上,电视上播放了一位教育专家有关“女孩如何防范性侵犯”的讲座。专家告诉家长,应该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重要部位,尤其是背心和内裤遮盖的重点区域。我想,社会这么纷繁复杂,应该从小就对丹丹进行防范教育。那天晚上睡觉前,丹丹又像往日一样,光着身子与爸爸亲昵地嬉闹着,我严肃地为她穿好背心和裤衩,郑重其事地说:“丹丹,从今天起你长大了,以后要永远好背心和裤衩,什么时候都不能露给别人看。”刚刚学会说完整句子的丹丹不解地问:“妈妈,为什么呢?”“因为坏人太多了,坏人看见了,就要伤害你呀!”“坏人在哪里呢?”“坏人就是男人喽,男人就有可能是坏人。记住,这些地方不能让男人看见,更不能让男人碰。要不,后果很严重的!”丹丹下意识地抱紧了双臂,脸上露出惊恐的表情。
为了巩固教育成果,从那之后,我每天都带着丹丹“复习”:“丹丹,跟妈妈说一下,哪些地方不能让男人看、不能让男人碰?”每当这个时候,丹丹总会条件反射似的抱紧双臂。从此,无论天气有多热,丹丹都没有再脱过内衣,而且上厕所和洗澡时开始有意识地回避她爸爸。
这几年里,我几乎时时将这样的“安全教育”挂在嘴上。我以为这是好事,却没有想到有一天竟然会让她对男性产生了恐惧!
第二节课:
我们不能指责龚女士教育女儿的初衷,但是真理向前多走一小步就是谬误。我们可以看到,龚女士在教育时机、教育分寸、教育方法上都是有问题的,使得她的“安全教育”让女儿对异性产生了恐惧,继而引发了交际障碍。
1、教育时机不当。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性安全教育的最佳时间是3~5岁的幼儿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知道“男女不同”,而且有了关于男女的疑问并渴望得到解答,但他们的问题天真、直率,不像青春期的孩子那样羞涩而隐讳。因此,给他们讲性生理知识比给中小学生讲要轻松得多。
我们不难看到,龚女士对女儿的教育显得有些操之过急。当女儿还在牙牙学语、还没有形成男女概念时,龚女士就为女儿勾勒了对男人的第一印象——可怕的性侵犯者,这无疑让女儿陷入“男人=坏人”的误区。于是,丹丹对于男性的看法和态度也都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使她对男性产生了莫名的恐惧,阻止了她正常的异性交往。
2、教育分寸失当。龚女士的防范教育分寸失当就成了“恐吓”,她夸大了男性的威胁、泛化了男性性侵犯的可能性,使得丹丹对于刚刚建立起的男性概念就带着恐惧和厌恶感。于是,长大后的丹丹,尤其是当青春期来临后,她的恐惧和厌恶感越发强烈,才会出现遇见异性时戒备森严、如惊弓之鸟的情况。研究发现:幼年时期的“恐吓”教育,让孩子所产生的恐惧感常常伴随孩子一生。比如,有的父母常常以“大灰狼来了、警察抓你来了”吓唬孩子,虽然能一时起效,但也由此形成孩子胆小的个性。
3、教育方法不当。
龚女士由于教女心切,并没有针对自己的孩子“到底适合不适合、应该以怎样的方法教育”等问题进行思考,而是拿来就用就像是滥用药物和补品一样,不仅起不到救治和补养的作用,反而可能产生毒性或导致营养过剩。丹丹如果是一个性格外向、大胆、热情的女孩,也许这种教育不会产生太大的副作用,但是她本来就胆怯、内向、不善于交往,我们就不难理解她为什么会成为“惊弓之鸟”了。
第三节课:父母对策
1、了解孩子心理发展规律
家庭教育有最佳时期。家长应该系统地学一些儿童发展心理学和家庭教育学,掌握孩子各阶段成长规律和不同的教育关键期,在孩子适当的年龄、利用适当的时机,水到渠成地进行教育,而不能以家长的兴趣为出发点,想一出是一出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2、避免跟着感觉走
教育的话题多如牛毛。对来自媒体、专家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要进行消化和思考,对于媒体热炒的新闻案件,要有冷静的分析和辨别能力。不论社会和媒体刮的是什么“风”,家长都要具体分析“我家孩子”的特点,以理性教育孩子,而不是盲目跟风。
3、平常心把握教育分寸父母望子成龙的愿望并没有错,唯恐孩子受到伤害,出现差错的担心也属正常,但是保护和防范过了度,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家长应该经常提醒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时刻保持一份平常心,顺应孩子天性,避免“过度”教育。既要鼓励孩子与同学和老师的正常异性交往,又要有适当的自我保护意识。
4、正面看待孩子的问题
丹丹的表现从表面上看是异性交往障碍,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是孩子正常生理发育,心理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入青春期之后,孩子的性意识觉醒,产生了性萌动,对异性有了关注。但丹丹内心深处对异性的渴慕与妈妈的叮嘱产生了强烈的冲突,才会有如此超出常规的举动。龚女士不必大惊失色,而应对孩子坦承自己的教育失误,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异性间的交往、正确看待自己身体和心理的变化,从心理上改变女儿对于男性的看法,并积极创造条件和环境,帮助丹丹逐渐拓展交往范围。
家庭作业
1、与孩子进行深谈:谈青春期男孩和女孩的正常生理和心理变化;检讨自己的教育失误;使孩子理解如何把握在尊重对方前提下的正常异性交往尺度,教孩子辨别对方的善恶意,学会合理防范。
2、创造交往氛围:节假日与同样有孩子的家庭一起组织联谊活动,如郊游、旅游、文体活动、聚餐等,既有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的活动,又有家长和孩子分开进行的活动,使孩子在与不同性别的同龄人、成年人的近距离活动中,练习交往实践。
3、参加社团: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及校外的各种社团,课外兴趣团体,鼓励孩子与异性同学正常交往。
4、分析交流引导:利用熟知的文学作品,正在播放的影视剧剧情,与孩子共同讨论其中异性之间诸如亲情、友谊、爱情性侵犯等不同的关系与表现,帮孩子积累经验。
(责任编辑/张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