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出镜记者的采访表现

2009-07-23 09:25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2期
关键词:被采访者对象

朱 飞

电视,以自身的形态传播信息,直接诉诸人的视觉与听觉感官,因而最大限度地贴近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最大众化的传媒。出镜记者,即在电视采访中出现在镜头里的记者或者主持人,他们是电视采访的“笔尖”,负责在现场发掘电视画面上所不能传达的信息。出镜记者的采访不仅是采集各种素材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这些素材同步加工的过程,是电视新闻报道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是灾难性事件的现场还是体育盛会的赛场,哪里有新闻现场,哪里就有出镜记者忙碌的身影。电视的特点决定了出镜记者镜头前的一切表现,比如对新闻现场的判断能力、与采访对象沟通的技巧、提问的技巧,行为举止等,都会直接呈现于素材中。因此,一期节目的质量高低,关键在于现场采访的成败。而所有的采访要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出镜记者的采访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采访前的准备要充分

古人说:“预则立,不预则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部电视片在初步构思后,为了更好地完成摄制,采访前的准备必不可少。

在确定了采访对象后,要想获得好的采访效果,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必须对被采访者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年龄、经历、成绩、家庭等。很多采访对象对于出镜记者来说是陌生的,不全面了解就不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出镜记者想采集到鲜活的生活素材、拍摄到完美的情节画面、让被采访者能够自如地在镜头前活动,就只能与被采访者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了解。让被采访者了解记者的意图、想法以及报道的形式,更好地消除与采访对象的隔阂,缩短彼此的距离。

摄像机是受众的眼睛,出镜记者是受众的替身。在采访活动中,出镜记者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本身,还代表电视台,代表编导,更代表广大受众。所有的问题都应该是大家最关心的、最感兴趣的,也是能够反映深刻的。要达到这榉的效果,不与采访对象事先接触是不可能的。出镜记者应该以自身想得到的信息为出发点,设计好提问的提纲。

二、采访时提问要注意技巧

提问,是每一个电视出镜记者激发现场、梳理信息的采访手段。在采访活动中,报道思想的明确、活动目的的确立、新闻线索的获取、采访准备的完成以及提问条件的创造等,只是处于采访活动的初级阶段。采访活动的实质性阶段在采访的中后期。提问,在其中扮演着中心角色。实质上,提问是运用谈话方式研究采访对象心理的一种方法。镜头前的提问更需要技巧。

提问要紧扣主题,具体明确。在电视报道中,有些出镜记者因为没有精心设计,心中只有几个大而笼统的问题,一开口就不着边际,如:“你对当前形势有什么看法?”殊不知,“当前形势”的范畴很广,有国际形势、国内形势、政治形势、经济形势诸如此类的问题,常常使被采访者不知该如何回答,或者做一些含糊其辞、无关痛痒的回答,使采访难以进行下去。因此,在提问中应该限定问题的范围,简要具体,把一个个大而笼统的问题化成几个小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不善言谈或政治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来说,采访更要从具体人手。使他觉得有感可触,容易回答。

在采访时出镜记者要考虑好从什么问题谈起,有哪些问题可以提问,尽量将问题细化、具体化,然后再考虑顺序,逐步进行,逐步深入。

提问要触及要害,有深度,有意义。出镜记者的提问,归根到底是要通过提问来获取新闻,捕捉信息。所以提问的关键就是触及要害、实质,把最重要、最核心、最精彩的东西“问”出来。假如问一位即将高考的学生:“你想不想考入理想的大学?”显然是多余和毫无价值的。相反,有一次,编辑部接到群众举报,说有一家建材商店出售伪劣钢材,出镜记者随执法人员赶到后.首先询问商户的相关证照情况并要求其出示。一下子击中要害,致使该商户顿时一愣,吞吞吐吐,暴露了他的心虚,也使观众明白了事实的真伪,其他的话语无须多说。

提问策略要灵活,善于把握主动权。在采访中,出镜记者要特别机智灵活,以不变应万变。虽然采访前经过了精心准备,列好了提问的提纲,但是现场采访具有很大的即兴性。布莱恩·布鲁斯在《新闻写作教程》中说:“采访是一个不能完全被控制的过程,我们还可以掌握某些变化的因素,但有两个最关键的因素是我们无法掌握的,这就是采访者和被采访者。”这二者中的被采访者相对更难把握。他们在镜头前的言行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不可预知性。因此,在采访中极可能出现与事先设想不一致的情况,在镜头前出镜记者就更要尊重事实,随机应变,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迅速提出新的问题来。如果一味按照自己列好的问题来问,不仅死板,调动不了气氛,还会错过许多精彩之处,错失进一步深入的机会。采访中只有正确判断,不断调整、不断产生新的兴奋点,才能把节目做成功。

出镜记者与被采访者犹如一对矛盾,出镜记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采访中要有较强的主动意识,自始至终掌握采访的主动权。所谓主动权,主要指要牢牢把握采访意图,主动提问;因势利导,步步深入;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能沉着应战,机智处理;恰当地掌握时间分寸等。

在采访中,出铹记者应力争做到:他紧张你轻松,他冷淡你热情,他言者无意,你听者有心,抓住机会,一举突破。有的采访对象平日里说话滔滔不绝,可面对镜头时却无话可说;还有的采访对象一说起来就天南海北胡扯一通。无论哪种情况,都需要记者掌握主动权,或加以引导、或打断谈话,转换话题。尤其是后者,无论嘴上说得多么热情,出镜记者一定要始终把握谈话脉络,清楚正在进行的谈话是什么中心和主题,寻找合适的机会打断他,并将之引导到主题上来。

把握主动权,作为出镜记者就应该是一名指挥官,不前进或者不沿正道前进都是采访中应该避免的问题,都应该在出镜记者的指挥下走向正确的方向。可以说,采访的过程,是相互研究适应对方,又是相互调整的过程,作为矛盾主要方的出镜记者更是如此。

三、出镜记者要学会倾听

在采访中,采访对象如何回答,是不是有信息、有价值,才是目的所在。因此,出镜记者要学会倾听,也就是用耳朵采访。听,不仅仅是简单地收集有声信息,而是专心地听、虚心地听、耐心地听,在对采访有帮助的基础上听。在采访中,出镜记者要听对方的语言语调,保证其所说的话语利于传播,听不懂的地方可以虚心请教;更要用心思考每句话的情感、价值和含意,紧追对方思路,才有利于辨析话中之话,从而提出新的问题,将采访引向深入;为了不破坏谈话气氛,出镜记者更要有一定的耐心,沉住气让对方把话讲完。这与出镜记者适时打断对话,转换话题是两回事。如果自以为是地随意打断对方的讲话,只能使他越说越少,失去兴致。

倾听时,出镜记者是沉默的。但沉默并不等于没有信息量。作为一种采访技巧,沉默是金。倾听,有时对采访对象来说是一种鼓励,鼓励他说出更多的话来。所以,倾听有时候比进一步发问效果更好。相信收看过中央台《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直播节目的观众,对李小萌所做的《回家路上的老汉》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最后李小萌目送老汉的身影孤单地远去的长镜头和李小萌忍不住眼泪失声痛哭的场景,在受众中引起了心灵的震撼。

综上所述,出镜记者成功地进行一次现场采访,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记者一旦出镜,就意味着自身已成为电视新闻报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出镜记者的专业表现将直接影响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记者出镜表现自然、到位,无疑会极大地增强新闻的现场感、真实感和贴近性。

以上只是笔者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或许片面、或许偏颇、或许毫无新意。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出镜记者的现场采访唯其真实自然才有生命力。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感悟、不断的升华,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电视新闻工作者。

猜你喜欢
被采访者对象
神秘来电
浅谈在采访中怎样与被采访者有效沟通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浅谈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广播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应变能力分析
热线新闻采访的方法与技巧研究
情感引导在人物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作用研究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