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泮光
四十年前,他揣着一纸初中毕业文凭从重庆市巫山县小三峡深处走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而今,他已是享誉军内外的军队政工专家、邓小平研究著名学者。陈继安,一个农民的儿子,是怎样走进被誉为“人民解放军智囊团”的军事科学院神圣的学术殿堂?一个战士,是怎样成长为写出那么多著作的专家、学者?带着尊敬和疑问,在北京西山红叶娇艳如花的季节,笔者走进军事科学院干休所,采访了这位传奇式的军人。一幅幅不断拼搏、不断攀登、不断求新的奋斗者的人生画卷,展现在我的眼前……
他曾是雷锋式的优秀士兵,他也曾是中南海邀请的客人
陈继安于1943年9月7日出生在巫山县白果乡黄林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的家在大宁河小三峡中小小三峡的马渡河边,这里有原生态的自然美景,也是土地瘠薄的穷乡僻壤。父母租种地主的土地,勉强维持生计。遇有饥荒,父亲去做长工,母亲讨米要饭。为了不被抓壮丁,父亲常常夜宿山洞,被地主恶霸欺凌更是家常便饭。解放后,父亲当了武装队员、农会干部,家中分得了土地房屋,精神上扬眉吐气。苦难的童年,新旧社会对比,使陈继安对共产党感恩,热爱社会主义制度,树立了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这也成为他不断奋进的最初的原动力,是他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的基本原因。
1961年,陈继安考上了巫山中学高中。当时正是我国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和因政策失误导致经济极端困难的时期,陈继安的父亲等几个亲人相继去世。他高中第一学期还没读完,就含泪退学回乡,挑起了养活母亲和小妹的重担。此后,他在农村整整干了4年。
陈继安不甘于平庸,他要寻找新的人生道路。他选择了从军,投身人民解放军这座大熔炉,想把自己炼成好钢。1965年12月,他如愿以偿当兵入伍,来到驻在东北的某部坦克团修理连当焊工。
部队正在开展学习雷锋、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活动。那个来自湖南的小个子战士,以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赢得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成为全军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与雷锋一样,陈继安也有苦难的童年,翻身的幸福。他从雷锋身上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他下定决心: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干好,具体要从两个字上下功夫:一“干”二“学”。
修理连是140多人的大连队,工种多、技术复杂,士兵的文化水平比其他步兵连队高,可以说强手如林,这对扎在人堆里毫不起眼的陈继安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他从小吃苦受累,工作的艰辛对他来说不在话下。一年中,他基本掌握了电焊、气焊、锡焊的技术操作,在老兵的带领下能胜任焊工的任务。除完成好本职工作外,他象雷锋那样,经常利用节假日做好事。星期天到厨房去帮厨,让炊事员休息。掏炉灰,把锅炉房打扫得干干净净。营区、车场的公共厕所粪坑满了,他约上老乡,用铁锹把大粪铲到推车里再运到菜地去。脚踩在粪坑里也不怕脏,嗅着大粪也不嫌臭。他还为战友义务理发、修鞋,替别人站岗,编写墙报、黑板报,积极参加部队组织的外出助民劳动。他政治学习、军事训练,样样走在前头。入伍仅一年,“五好战士”的奖章就戴在了他的胸前,他还被评为“学雷锋标兵”。
雷锋有句名言,“人不吃饭不行,打仗没有武器不行,干革命不学习毛主席著作不行”,陈继安铭记在心。一到部队,他就如饥似渴地学习《毛主席语录》《毛泽东著作选读》。部队要训练,要工作,时间排得满满的,他就发扬雷锋提倡的“钉子精神”——“硬挤”“善钻”。1966年整个夏天的中午,别人休息了,他拿着语录本到连队营房山头的大杨树下学习;秋、冬季晚上熄灯后,蒙着被子在被窝里照着手电筒学一两个小时,每月6元津贴全买了电池。他的记忆力确实好,一条中等长的毛主席语录,他看了三四遍就能背下来。一年的功夫,他把一本《毛主席语录》(427条)全部熟读成诵,人送外号“活语录”。团党委派人到陈继安家乡调查他的家庭历史——苦大仇深、翻身农民;到他读过书的学校调查——艰苦朴素、品学兼优;在连队的现实表现更不用说——埋头苦干、助人為乐、勤奋好学、思想先进的“五好战士”。团党委决定,树立陈继安同志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先进典型。1967年5月,他当了班长。不久,他光荣入党。
这年夏天,陈继安又被师和军树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师文艺演出队把他的事迹编成节目演出,军党委作出决定,让他到各团作报告。
1968年国庆节,陈继安荣幸地成为国庆观礼代表,登上了天安门前的观礼台,并参加了周总理主持的国庆招待宴会,然后在北京参观工厂、学校,学习毛选四卷。这期间,国庆观礼代表团进党中央所在地中南海参观,并特许可以留影。陈继安激动地折下松枝捧在胸前,请摄影师拍下了这幸福而珍贵的一刻,他在相片背后留下了两句颇有诗意的话抒写内心的感受:“中南海的空气最新鲜、阳光最温暖。”1969年2月,国庆观礼代表团在首都体育馆受到毛主席接见。这次他离毛主席只有10多米远,看到主席红光满面,神采奕奕,陈继安热血沸腾、心潮翻滚,感到这是自己平生最幸福的时刻。散会后,他立即给团里连里打电话,让首长和战友们分享这一喜悦和幸福。此时,他得到另一个喜讯,1968年9月离队赴京以后,他又被上级破格越级提拔,任命为连副指导员。
他是出色的政工干部,他更是战士的贴心人
1969年8月,他又被提升为指导员。修理连原是全团最落后的连队,党支部是三类(落后)支部。这个连四个排、人最多;车、钳、铆、电、焊,工种多;每天一开工,分散在各车间,管理难度大。难题摆在这个26岁的指导员面前。陈继安是个从不怕困难、不服输的人,他开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指导员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是领导政治学习。通常,指导员念文件和学习辅导材料,照本宣科,战士们在下边听,千篇一律的学习,实在乏味。陈继安动起了脑筋。学习毛主席著作四卷,他把每篇文章的注解细细研究,加上文章的内容提到的史实,再查资料补充,自编了一本党史。在学习辅导时,他把文章所涉及的背景,有关的生动的人物、事件、战例结合起来,使辅导报告有血有肉,具体可感。干部战士们听得津津有味,收益颇深,对他的报告经常报以热烈的掌声。他们说:“听我们指导员的报告是独有的‘偏得。”陈继安还在战士中培养了10个报告员,让他们走上讲台,一人讲一段,很受欢迎。
陈继安做战士的思想工作的独到之处是走进战士心里,做战士的贴心人。除了加强常规教育和管理,他着重抓了转变后进战士的工作。他与后进战士结成“一对红”,看到进步就适当表扬,错了则私下个别谈话指出。他还发动周围的人都去关心后进战士,与家长写信沟通情况,始终热情不变,使战士们获得进步。
大凡技术性强的兵种,老兵多,工作也很难做。老兵退伍的时候,各种思想问题和不满情绪总是不断出现,是连队思想工作经受考验的时候。陈继安当指导员,以作战士的贴心人为目标,对战士体察入微,亲如同胞弟兄。他平时对战士的合理要求,能解决的尽量解决。评残,实事求是;退伍时还没入党的积极分子,把情况介绍到地方;家庭困难的,与其家庭所在的公社联系,发动社会力量帮助和照顾;因公不能探亲的,就让其父母和亲属到连队探亲;老兵要退伍了,陈继安发动干部并自己带头替要走的老兵站岗。战士们说,我们能在修理连当兵,实在荣幸。当陈继安被调到团政治处工作时,即将退伍的老兵们主动要求为指导员轮流站一晚上的岗,让他好好地睡一晚上安稳觉……即使过去了30多年,说起这件事,陈继安仍热泪盈眶,哽咽难言,感叹:我们的战士,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