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 特点浅析

2009-07-23 08:42焦坤明
甘肃教育 2009年13期
关键词:基础性

焦坤明

〔关键词〕 课余体育训练;业余性;基础性;

针对性;适应性;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7(A)—0040—01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重要环节,还是衡量学校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其在科学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中,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业余性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是在不影响学生正常文化学习的情况下来完成训练任务的,这是区别于专业训练的一个显著特点。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创新型人才,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余体育训练又是实现学校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业余训练,使身体得到协调发展,为进行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打下了良好的身体基础,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由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有业余性的特点,因此在训练过程中,首先要摆正业余训练的位置,处理好体育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的关系,防止片面强调体育训练而忽视文化课学习,或强调文化课学习而忽视体育训练的倾向。其次要安排好训练时间,训练时间要适当,不宜过多,过多会影响文化学习。再次要加强纪律性和思想教育,既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训练,又要教育督促学生学好文化课。

二、基础性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基础性,是区别于专业训练的又一显著特点。基础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训练体制方面。中小学运动队的训练是我国运动训练的基础环节,是贯彻“从小培养、打好基础、系统训练、全面提高、重点突破”方针的初级训练形式。初级形式的训练属于基础训练,能为中高级训练培养身体素质与技术能力过硬的后备力量。二是体现在训练对象方面。中小学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这个阶段的运动训练主要是进行基础训练,重点是进行全面身体训练和基础技术训练。全面身体训练主要是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段和方法,提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全面发展各项身体素质,为专项训练及运动成绩打好身体基础。

三、针对性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基础训练。由于发展起点不同,使学生间存在生理、心理发展状况不一样,体质基础与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运动素质发展不均衡的差异,这就要求训练具有针对性。教师要依据运动项目特点、学生个人特点及组织形式特点选择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训练时既要有全队的统一要求,又要有个人的不同要求,并要把全队的训练与个人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每个运动员的思想状况、体质基础、训练水平、个性特征及文化学习等情况,并进行分析研究,采取因队、因人制宜的训练措施。对一些集体性的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还要根据其位置分工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训练要求。

四、适应性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对象是正处于生长发育中的青少年,由于他们受遗传、环境、运动训练、营养卫生等因素的影响,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各不相同,运动训练的适应能力和运动负荷的承受能力也各有差别。因此,要根据训练对象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使之符合适应性规律。学生对运动负荷的适应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只有逐步加大运动负荷,机体才能适应。如果运动负荷提高过快、过猛,不仅不能提高运动成绩,而且有损身体健康。所以在安排运动负荷时,要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由小到大逐渐提高。训练课之间的间歇时间应科学安排,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间歇时间过短,在机体尚未恢复时进行练习,机能能力则出现下降趋势。间歇时间适当,在机体恢复能量时进行练习,机能能力明显提高。同时,还要正确处理运动负荷的量与强度之间的关系,一般是先增加量,待机体适应后再增加强度,强度加上去后,应适当减量,使量与强度有机配合起来,形成有规律的波浪形起伏状态。如果量与强度同时增加,则容易产生训练过度,这是不利于训练的。

五、多样性

青少年活泼好学、精力旺盛、富于幻想、模仿性强、好胜心强,但由于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占优势,注意力不易集中,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采取多种多样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激发他们的兴趣,调节他们的情绪,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精神,从而高效地发展运动素质,提高技术、战术、心理训练水平。

课余体育训练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课余体育训练的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不同于专业训练。教练员应按照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遵循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客观规律,力求让学生科学、有效地进行训练。

猜你喜欢
基础性
吕梁财政四项举措支持基础性养老服务发展
提高小班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重庆市医保研究会举办 积极探索全民医保在医改中的基础性作用研讨会
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文明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构建基础性与选择性统一的课程结构
对外汉字教学的若干基础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