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汉平
〔关键词〕 评价标准;后进生;奖励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7(A)—0019—01
教育是从无知到有知,不断超越自我,走向优秀和卓越的过程。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最大限度地实现零“差生”的目标,是实现均衡教育的最终目的。均衡教育并不是不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而是要将每个学生的个体潜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成才。
在刚出生时,绝大多数孩子的智力并不存在大的差异。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环境的不同,慢慢地就产生了差异。我们往往把产生“差生”的原因归结在学生本人身上,其实,产生“差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没有绝对的差生,或者说差生是可以被转化的。新课标强调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通过导向、激励、诊断、反思,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现行的学生评价标准是面向少数学生的,忽略了大多数学生,这是“精英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也是它最大的弊端,这种评价只是在不断淘汰学生,最终使大部分学生被这种评价所遗弃,这是实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和均衡教育的“瓶颈”。
基于这方面的思考,在学校管理中,笔者认为,要从学生评价入手,改革评价机制,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通过努力都能体验成功。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励每个学生积极向上,树立信心。
为了体现注重个性、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我们对学生实行分层奖励。设立了“三好学生”、“文明学生”、“进步生”和“班星榜”四种奖项。“三好学生”主要面向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文明学生”主要面向成绩中等的学生,“进步生”主要面向后进学生,“班星榜”主要面向有特长的学生。这样获奖的学生中既有成绩优异的学生,也有中等学生,还有后进学生。彻底改变了以前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独占领奖台的局面,使中等学生和后进学生经过努力也能站在领奖台上。同时,我们还制定了面向全体学生分层评奖的标准。“三好学生”:品德高尚、成绩优秀、身体健康,并且至少要帮扶一名后进生;“文明学生”:行为规范、成绩良好;“进步生”:是在学习和行为方面表现有较大进步的后进学生。在某一方面表现出众的学生也可纳入“班星榜”。
每学期末,学校根据班级人数,按10%、20%和10%分配“三好学生”、“文明学生”和“进步生”的评奖指标,各班根据评奖标准民主选举产生获奖学生,并进行颁奖。
新学期开学,学校还要将获奖学生的照片展示在光荣榜上,让他们真正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成就感,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使后进生得到极大鼓励,他们就学有目标,赶有方向,自觉地向榜样看齐。
以前,我校的一名学生学习成绩差,没有自信心,又因父母离婚,家里无人管教,整天和社会上的闲散人员混在一起。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及时和其家长取得联系,共同督促孩子。班主任对改变其学习态度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首先从热爱劳动入手,让他担任班上的劳动委员,学期末他获得了“劳动之星”奖。他的思想慢慢地发生了转变,学习成绩不断上升,小学毕业时,考试成绩非常好,并且顺利读完了初中。另外,我校五年级有三名学生短跑成绩出众,但学习成绩平平,学期末被学校评为“体育之星”。后来他们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县青少年运动会,取得了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成了学校的“小名人”。从此,他们在学习上由被动变为主动,刻苦勤奋,每天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找老师布置额外作业,每天夜深人静的时候还在刻苦学习,小学毕业时学习成绩均在80分以上。
以上这些例子充分说明鼓励的力量是远远胜过批评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这种需要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得到满足,获得成功。
几年来,我校的学习风气不断好转,一批批“学困生”逐渐被转化,成绩明显提升,个性特长也展现了出来,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不断上升。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掌握教育规律,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设人人争先、人人能争先的环境,就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宽松、愉悦、和谐、发展的育人环境,让他们像一棵棵小树一样,茁壮成长在充满阳光的蓝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