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曦明
2008年底,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到了2009年,似乎已经逐步渗入到了普通人的生活当中。
2005年的夏天,全国百万计的高中毕业生拿到了高校录取通知书,开始了他们向往已久的大学生活。殊不知在他们即将毕业的时候,却遭遇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无数的担心和恐慌、就业率低迷的数字、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把大学生就业问题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我国就业形势将非常严峻。温家宝总理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大学生座谈时说,以请同学们放心,我们把大学生就业放在首位。
2009年毕业的大学生们还没有开始接触社会,社会的残酷现象就已经对他们造成了极大的威慑。2009年的大学毕业生,应该怎么办?该找什么样的工作才算是适合自己?
在我国,长年以来有一个现象,专科生似乎比本科生更容易找到工作。为什么呢?经历了高考的洗礼之后,专科生是被本科生比下来的,他们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接受一个真实的社会——能够找到一个自己合适的定位,有一个较好的心态,在学校里学到的是一技之长。而且多数专科学校与企业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使得专科生大多数能在毕业后有一份工作。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企业的需求是对口的,学生可以直接在企业里从事生产,创造价值。这就是第一点,企业需要的是有专业技术的人。
我国的高校分三六九等,水平参差不齐,在很多的时候,公司的等级在一定程度上是和学校的等级相对应的。面试条件中表明只要“211”的单位并不鲜见,这是一种无端的歧视,但也是社会现实,重点高校的学生在高考时候的胜出,已经在人生的起跑线上领先了一步。我们把所有的学校都放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又是什么样的学生受社会的青睐呢?答案很肯定,学生干部。大学是相对封闭的一个小社会,能够在同龄人之中担当起领导者职务的学生,在执行能力、组织能力、预见能力、政治素养等方面都比别的同学更胜一筹,这也就更容易被社会所接纳。这就是第二点,优厚学历和学生干部的背景。
在现实情况下,学生找工作往往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这是本科应届毕业生所惯有的一种心态,也正是这种心态,影响了“应届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心中的信誉。这不是一两个人造成的,而是久而久之形成的社会现象,缺乏诚信。因为企事业单位雇佣新人,在起初的一到两年的时间内几乎是看不到任何价值回报的,这是在信用基础之上的一种投资。而很多人都不会这么想,嫌钱少、嫌事多、嫌不适合自己,在毕业后的一到两年的时间内频繁的“跳槽”,试图找到最合适自己的那一份工作,而实际上造成的结果是,成了企事业单位最害怕的一群人。
本科毕业生找工作遇到的问题还有很多:英语没有过级、计算机水平太低、专业不对口,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一个合理的、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是一门学问,也是难倒无数面试者的一个问题,从而说明的问题是本科毕业生对于自己某种意义上的迷茫。大学四年学到了什么,这四年应该如何渡过,是很多学生临近毕业的时候仍然未能醒悟的问题。从诸多优秀的毕业生中,不难寻找到以下的几点规律。
一、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学生活动和组织,并担当起一定的学生干部职责
如果说大学是一个学无禁忌的场所,那么在这个场所当中,优秀的学生就已经开始初露锋芒了。专业的学科研究、学生兴趣爱好的社团组织在校园文化中起到很重要的引领学生发展的作用,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大学的校园文化。近代社会,社会新的思潮都是在大学里萌芽和发展的,这里被称作象牙塔是因为大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来供学生们大显身手。积极的参与其中,而不是袖手旁观;积极的创新与发展,而不是墨守陈规被淘汰;是这些学生组织、学生干部在大学期间就会思考的问题,从而也在各个方面锻炼了这些学生,在综合素质上领先于别人一步。
二、树立良好的品行,培育一定的政治素养,锻炼一个良好的心态
这是学生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理念,但是只要真正做到了,就在一定层面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树立良好的品行是平时所讲的“德”,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是被社会所接纳和认可的,品德的重要性体现在方方面面,也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
有的学生听到政治就有抵触情绪,但是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以共青团员的身份进入大学的,又有一部分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成为了中共党员。这个身份,通常会被解读为对学生的思想情操的认可。当然,不是说不是党员就不优秀,随着时代的发展,党员的身份也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与含义。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关心国家、关心时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立志做一名对建设祖国、发展社会主义有用的人,这就是优秀的政治素养。
年轻人的性格在大学逐渐定型,但是这个时候的学生往往会存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思想上容易激进,也容易走极端,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树立一个良好的心态。良好心态表现为:一个是知法、懂法、守法;另一个是高尚的道德理念。有了这二者做基础,多去参加实践,在劳动中检验它们,对于一个本科毕业生来说,锻炼一个良好的心态已经是绰绰有余了。
三、夯实科学基础知识,增强动手实践能力
说到底,大学是一个学习的地方,如果连分内的事情都做不好,又该如何去谈其他呢?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对于社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之后会起到中流砥柱的关键作用。因此,读书、学习对于学生来讲永远是第一位的。在此基础之上,产、学、研的结合更加的细化和得到、贯彻落实,让更多的学生在校期间走到企事业单位、走到田间地头、走到劳动生产的第一线去观摩、去学习、去动手、去实践。让学生们自己把所学的东西和劳动生产相结合起来,这样才会缩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才会让学生们有一个更好的心态,才会让学生们在跨出校门、走向社会的时候,拥有更多的自信和更明确的方向。
四、拓展兴趣爱好,掌握社会节奏
我国的经济蓬勃发展,金融海啸所带来的影响并不能够阻挡我国经济前进的步伐,但是时代对所需要的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跟上时代的脚步、掌握社会的节奏、是现在毕业生们必须努力去做到的。经济竞争的激烈程度在大学期间只能在书本上读到,而立马的转变却是要亲身感受。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时代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不容易,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知识,做到这一点,或许不能成就学生的宏伟梦想,但对于在现在社会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是至关重要的。
本科生毕业之后,有人选择读研、出国等等,但是更多的人会选择就业。庞大数目的毕业生和金融海啸都给“就业”二字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如此,整个社会就是全部裁员、不招新丁了么?非也,各种媒体上的招聘信息仍然是铺天盖地。
有的大学生去了猪场,被媒体大肆报道,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更多的人却持反对意见。但是当多年后的今天,“猪官”去和总理说“希望更多的大学生能够来猪场” 的时候,反映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呢?我们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应该向前迈一下了,而不是受那些已经落后的思想所束缚。大学生创业也好、就业也好、产学研结合也好,国家政策都给予了很大的优惠与照顾。目的是什么?就是希望这些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的四有新人,能够用所学来为社会所用。
即使社会再发达,也不会让所有地球人都停止劳动,那样人也就失去本身的意义所在了。我们的身边存在着很多的机遇与挑战。本科毕业生找到一份工作并不困难,或许工作累点,或许工资低点,也可以自嘲地说一句就当为社会做贡献了!当学生们不再是学生,而成为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年轻人时,自己的学识和经验也将会碰撞出火花,那个时候,才是见证本科毕业生真正价值的时刻。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