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智 马庆玲
农村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肩负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党的十七大以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对在新形势下开展农村文化各项工作做出部署。与此同时,胡锦涛总书记、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极为关心和高度重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并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意义,把建设和谐文化与和谐政治、和谐经济、和谐社会放在全党工作重心的同等地位。西海固地区虽然有着较为丰厚的文化积淀,但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潜利用和积极引导,笔者对西海固地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思考,旨在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维护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西海固的文化资源及现状的调查
西海固,地处宁夏南部山区,东南与甘肃庆阳市、平凉市为邻,西与甘肃白银市相连,北与宁夏中卫市、吴忠市接壤。包括固原、隆德、西吉、海原(2003年海原县划归中卫市管辖)、泾源县。西海固在距今2.7万年至3.2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遗址,在历史上也曾是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的交汇处,属于古代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既自成体系,又相互交融,使这里的文化积淀十分深厚,有颇具特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南端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老龙潭、二龙河、鬼门关、凉殿峡、野荷谷、白云山六大景区的70多个景点上,奇特的高山峡谷地貌、流泉瀑布和特有的植物资源在群峰环抱中大放异彩。中部是以固原博物馆为中心的固原古城、战国秦长城、安西王府遗址等构成的文化旅游区。北部以中国十大石窟之一的须弥山石窟为中心,有九彩坪拱北、金佛沟石窟、南华山自然景观,火石寨丹霞地貌构成的扫帚林云台山、石城及红军长征途中毛泽东参观过的单南清真寺、红军长征会师的将台堡、震湖等遗迹。
2008年西海固地区(固原四县一区及海原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4个,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2个,农村乡镇文化站82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文化消费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农民的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农民的文化消费自然水涨船高。但文化工作是“软指标”,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容易被忽视。文化部门对农民的文化需求研究还不够,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现代群众的消费需求,政府引导不够,因此农民的生活仍然单调乏味,几乎所有的文化消费就在一台电视机上,或者三五成群地邀约在一起搓麻将、“挖坑”,因此,发展农村基层文化迫在眉睫。
二、基层文化发展面临的困难
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新时期基层文化工作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作为西海固基层文化人深感责任重大,通过调研,目前农村文化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设备匮乏
基础设施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公益性基础设施是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加强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群众文化需求的民生工程。而基层文化设施存在着总量不足的问题,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也很多。
首先各乡(镇)文化站的基础设施建设面积窄小,功能不全。基础设施大多数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投资建设,至今已破旧不堪,尤其是乡镇文化站1/2以上已成危房,有的已经倒塌,有拆除无站所的、有破旧不堪的、有的在乡政府院内、有的地处偏僻。其次是文化站场地被挤占、挪用、变卖的现象非常普遍,不少业务用房用于租赁经营,甚至还有的在乡镇合并过程中移作他用。第三是村级文化阵地设施器材相对滞后,缺少必要的活动器材和报刊书籍,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管理引导不够,致使大部分文化阵地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政出多门,行业对垒
文化事业单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窗口,群众文化、文艺创演、图书阅览、文博、电影电视、新闻出版、旅游、体育活动等都是弘扬先进文化的前哨阵地。由于政出多门,统筹组织协调不够,各行其是、各唱各的调。分类不明确,边界不清,谁都组织管理农村文化,谁都不负全责,谁都没有同其他部门协同起来做统一的规划与投入,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原本有限的农村文化资源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益。
文化馆、文化站一直受到体制的冲击,定位不明确。文化馆(站)是国家明文规定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但因为体制的变化,有的定性为全民事业单位,有的定性为差额事业单位,有的定性为文化经营单位。由于乡镇行政区划撤并,文化站的设备、物资、人员等一直存在着变动因素,影响文化站正常工作的开展。而在乡镇机构改革中文化站被移交到乡(镇)政府管理后,业务主管部门就很少与乡镇站取得联系,致使农村文化工作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三)乡站的阵地和职能作用没有运用发挥
2007—2008年西海固地区82个乡站全部配发了数字电影设施,落实“2131”目标,但只有少数几个站由专业人员开展农村放映,其他乡(镇)站电影放映专业人员闲置,而且社会上另聘的人员放映。乡(镇)站的活动阵地一部分出租为门市部,一部分为家属院。乡站的专业人员绝大部分被乡(镇)政府挪用包村驻队,进行其他工作。
(四)人才资源严重匮乏
文化专干缺少,很多都身兼多职。农村文化人才匮乏,现有的文化工作人员素质也良莠不齐,年龄偏大,学历低。90%的人员为工人,70%的人员无专业技术职称,50岁以上的人员占50%。而且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后备力量明显不足。
当然,这些年,区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围绕“小省区办大文化”的总体要求,努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不断提升宁夏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西海固地区的各级政府也加大了文化建设的投资力度,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文化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农村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和繁荣。
1、基层文化馆(站)的建设已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各级党委、政府也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到年终考核,其中基层文化建设部分占有相当的比重,政府在政策上重视文化建设。
2、新一轮年轻干部担任领导岗位,也为创新、开展农村文化带来了活力,对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在提高。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加快,农村广大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的变化,投入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也在增加。
4、城镇社区文化带动农村文化的发展,互相之间的融合,也是促进农村文化的重要纽带。
三、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在党的十七大关于文化建设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西海固地区应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坚持落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对基层文化建设和发展提如下几点建议:
(一)坚持党的方针政策,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我们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化改革,加快机制创新,制度创新、活动创新、理念创新。农村基层文化改革必须立足公益性前提,充分发挥国办文化机构在农村文化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调整原有的文化机构,建构新的文化组织和文化体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
同级政府要给予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各级文化部门要主动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到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全局之中,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把村级文化建设作为工作着力点,实现工作重点的下移、文化资源的下移和文化服务的下移,切实加大建设力度,进一步活跃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农村文化站要解放思想,搞活服务型文化,引入市场机制,全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服务方便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以“硬”托“软”,培育投资环境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在党的代表大会上作为重要任务提出。经济与文化,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势必会造成中国这个“巨人”的不稳。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因此,加强和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就不能不重视经济对文化的作用。拓宽投融资渠道,努力筹集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以经济给文化“补钙”,以“硬”托“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投资氛围。文化设施要共建共享。
(三)文化事业结合文化产业的发展
1、进一步加大对西海固文化产业的宣传推介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叫响文化产业品牌。特别是要以隆德县申请注册“中国书法之乡”的“地名商标”为契机,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步伐。
2、积极鼓励和扶助优秀民间艺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利于形成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如隆德县农民书画院、西吉的社区文艺团队、海原的“花儿”等都是一种很好的模式。
3、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除固原博物馆外,五县(区)文管所还有馆藏文物1万多件,长期藏在深闺,未露芳容。在推动文化产业市场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使其能够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打造“乌兰牧骑式”文艺团队的优势。发挥西吉县文工团、海原文工团、固原市秦剧团(民族歌舞团)的社会影响力,使之在深化体制改革过程中,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主动融入市场经济大潮,采取送戏上门、菜单式服务等多种市场运作方式,在“三贴近”中开拓市场,赢得观众,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5、把西海固作家群的“名片”做大做靓。
在西海固,活跃着一支200多人的作家队伍,他们以自己的文学创作改变了人们对西海固“贫瘠甲天下”的固有看法。他们的作品已经成为外部世界重新审视西海固的一张名片,石舒清摘取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桂冠,了一容与周瑾平分“春天文学奖”之后,了一容又喜获“骏马奖”,王文清三次获得“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在宁夏,西海固文学占着半壁山河,应做大做强这块“名片”。
(四)重视培养文艺骨干,重视文艺人才队伍建设
地方政府的文化部门要高度重视文艺骨干培养,要建立一支对文化工作懂行、敬业的骨干队伍,专兼结合,常年组织开展深受群众喜爱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文体活动,繁荣农村文化,成为业余团队的核心。通过阵地活动辐射,在开展活动、组建团队的同时,培养当地的文艺骨干,培养当地不走的心连心艺术团,形成西海固文艺骨干的网络,以促进活动的开展和业余团队的建设,农村文化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更能有序、健康发展。
(五)实现互联网经营、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强化培训,探索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确保“三项功能”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我们要践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农民文化权益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为农民群众提供丰富的优秀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切实保证每一位公民都能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享受到同样的文化权益,拥有平等的文化发展机会。要着重面向农民群众提供系统性、制度性、公平性、可持续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农民群众迅速增长的文化需求,维护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我们坚信有了政府的重视、社会的关注和农民自身文化意识的觉醒,在不久的将来,农村文化将呈现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鲍淑红,刘治荣.浅谈固原农村文化建设[J].固原师专学报,2006(5).
[2]梁剑.试论新时期文化建设的基本历程及基本经验[J].华中师范大学,2002.
[3]刘汉一.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4]杨晓英.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J].安徽农学通报,2006(4).
[5]牛廷伟,鲍淑红,郭主义.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固原的支柱产业[R]固原新闻网.
(作者简介:李学智(1979年—)男,宁夏西吉人,西北民族大学美术系设计专业毕业,现供职于宁夏西吉县文化馆,固原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四级美术师、助理群文馆员。
马庆玲 (1982年—)女, 宁夏大学毕业,现就职于西吉县吉强小学,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