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中的公民教育价值解读

2009-07-22 03:35周玉妃
中国教师 2009年11期
关键词:五四精神自由主义公民

周玉妃

时光飞逝,转眼间迎来了五四运动90周年纪念。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大幕,而“五四精神”经过近百年的历史积淀与抉择,到今天已形成了一种符合时代精神、与时俱进的文化传统而长盛不衰。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拟从教育尤其是公民教育的角度来解读“五四精神”。

一、“五四精神”的历史回顾与理论依据

(一)“五四精神”的历史发展脉络

要解读“五四精神”,首先要了解“五四精神”的由来及何谓“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慢慢发展及至最后孕育而成的。谈“五四精神”,首先就要了解产生它的时代,脱离了这个背景,“五四精神”也就无从谈起。“五四精神”的形成与早期现代化思想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20世纪早期的中国处于内部积弱、外伺强敌的境况之下,社会危机空前深重,向外寻求救亡图存之路已成必然。一批具备先进文化的有识之士为此不断地探索与努力。从初期生硬地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和社会制度,到后期的对人性解放的追求,这是“五四精神”发展的一条脉络,也是现代化思想发展的一个历程。

现代化思想的提出,应追溯到林则徐、魏源,他们是古老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里程碑人物。继之而起的是洋务派,虽然该派在鸦片战争后转向“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但总体而言,其思想仍局限在器物之变,处于“言技”的范畴。随着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以及洋务运动的破产,现代化思想的发展上升到了对制度的关注与改造,这以戊戌变法为代表。同时,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文化变革的重要性,严复的启蒙三民主义和梁启超的新民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思想从制度层面上升到了精神领域。

正是在前人基础上,五四时期陈独秀、胡适等人掀起了一场旨在输入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精神,通过激进的文化革命来彻底改造中国旧文化的新文化运动,标志着现代化思想达到了高潮。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先进思想家们更是提出了人的现代化课题,认识到对国民性的改造,促进人的自主意识和权利意识的确立,才是现代化的本质所在。五四运动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现代化思想、“五四精神”成熟的体现。

(二)“五四精神”的理论依据

在当时的环境下,中国正经受着激进主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三大思潮的冲击,孕育了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主义,最后形成并迸发出“五四精神”。

激进主义是一种希望通过革命和激烈手段实现目的的思想,五四运动的爆发,它功不可没。保守主义则在激进的社会形势中以更冷静的视角看待传统的思想文化,它对我国思想文化的民族性与继承性的重视丰富了“五四精神”的内涵,使之更趋于合理。自由主义在西方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具有以下四方面的内涵。(1)政治自由主义:反对绝对主义,争取个人的政治权利,争取宪政政府;(2)经济自由主义:其基石是私有财产、市场经济以及国家较少对经济干预和控制;(3)社会自由主义:关注社会正义,关注弱者的基本生存权利;(4)哲学自由主义:强调个人的价值与权利,坚持个人至上的观点。[1]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自由主义在当时的中国也有一定的发展,然而却因忽视中国的国情而始终未能在中国扎下根来。但这并不能得出当时的自由主义者或自由民族主义者毫无价值可言的结论,因为它对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探索以及对自由、民主等价值的追求、对人的独立与解放的诉求,不仅为当时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且为我们今天如何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如何进行教育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我们今天对“五四精神”中的公民教育的价值的探求也正是以此为基础。

二、“五四精神”中的公民教育价值解读

(一)“五四精神”

什么是“五四精神”?笔者认为首先应明确这种精神是那个时代的精神——整个五四时期(从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开始,又在新文化运动思想的影响下发展成为五四运动,并随着五四爱国运动的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促成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特定的6年时间,称为五四时期)中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2]

对于当时的“五四精神”而言,其核心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是毋庸置疑的。陈独秀曾在《新青年》的发刊词中寄希望于青年的觉醒,认为他们应当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3]

经过近百年的沉淀,我们今天学习的“五四精神”,其核心价值一如既往,但是在方式与内容上却是有所取舍与侧重。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现代性任务已经从救国救亡向国富民强、如何适应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转移。与此相应,我们学习“五四精神”的内容也应有一个新的诠释。

(二)“五四精神”中的公民教育价值

“五四精神”与今天的公民教育所要弘扬的本质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在弘扬“五四精神”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也是今天的公民教育所要解决的。我国当前公民教育的价值观更多地发源于西方的自由主义,当自由主义踏上中国的时候,中国式自由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在个人自由与社会群体的关系中强调以个人为本位,在社会渐进与激进革命的选择中主张以改良为手段,在科学探索与宗教信仰的对抗中鼓吹以“实验”为例证,在文化多元与思想一统中趋向自由选择。[4]所以,“五四精神”在今天的教育意义,更适合从公民教育的角度来进行解读。

首先是爱国。爱国,古今中外,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五四时的火烧赵家楼,今天的抵制日货,抵制沃尔玛、家乐福运动,等等,爱国的性质相同,但是方式却应有所改进。理性地爱国才是正道。当今国际局势瞬息万变,便利的交通、工业化、信息化使世界的距离越来越小,相互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暴力终不是解决争端、问题的最终方法,民众的精神可嘉,方式欠妥。因此,理性地爱国,就要培养公民的理性行为模式,孕育理性的、负责任的、讲政治道德的公民观。

其次是进步。进步,更确切地说,是与时俱进。时代在进步,人也要进步。究竟是时代带动了人的进步还是因为人的进步才有了时代的进步,谁也说不清楚,但毫无疑问,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谁也离不开谁。与时俱进体现了现代社会的自由与平等性,进而也折射出人的独立自主性。试想一个封建王朝,民众连人的最起码的尊严都保证不了,又哪里来的进步?

再次是民主。民主,更多地体现在政治诉求上。在我国,公民长期缺乏政治主体意识,政治权利意识很淡薄,而不会主动去追求并实现自身的政治权利,国家权力长期凌驾于公民权利之上,以至于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得不到保障。直到19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才开始进行“宪政”的尝试,几经波折到今天,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公民的政治意识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权入宪更是一个突破性的成果,但还是不够。所以,民主教育是我们需要一直进行的。

最后是科学。科学就是要培养一种创新精神。创新,首先需要一个解放的个性、独立的人格,能够自主地发展,

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有了这些品质为基础,我们才有底气去谈创新,否则就算有创新,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创新。

三、如何在公民教育中发扬“五四精神”

今天,公民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民主、平等、自主、批判等现代公民意识。这与“五四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而要更好地继续和发扬“五四精神”,公民教育就必须立足于公民独立人格的生成,培养既崇尚个人自由、关心社会,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又对社会充满责任感,能过民主的社会生活,有充分的道德勇气的新时代公民。

(一)关心个体

公民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独立的个体(但绝非绝对的自我中心),在是非面前能够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在正义与邪恶的对决中有充分的道德勇气;独立自主,却又关心社会,关注他人。

1.珍视生命。生命可贵,但是总会在网上、报纸上看到某校又有学生跳楼身亡的消息。人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纵然做不到重于泰山,也不能让自己的生命轻于鸿毛,生命也有尊严!如果连最起码的珍视自己的生命都做不到,何谈其他!

2.培养独立的判断、创造能力。作为独立的、完整的个体,独立的道德价值判断是必须的,惟其如此,创造能力的培养才有可能。探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跨越式学习等,无不是针对这个理念提出的,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但是所有这些都是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培养学生独立的判断能力势在必行,尤其是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

(二)关注社会

公民教育的另一任务就是要向社会公民群体提供基本的公共价值观念,对公民进行公共生活能力的训练与公共美德的引导,培养公共意识,以公共理性为指导,培养宽容精神和合作意识;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热心公益事业,关注弱势群体。

1.正视历史,理性爱国

中国有着苦难的近代史,与有些国家还积怨颇深。现今各种事件也是层出不穷,如何爱国成为公民教育首先面临的问题。“五四”精神我们需要传递,五四运动的方式肯定是不再适合。如该不该抵制日货,该不该抵制沃尔玛、家乐福,相信有自己独立判断能力的年青一代,会有不同的声音。

2.责任心的培养

2008年5月12日,一场大的灾难降临在汶川这片土地上,全国人民为之哀恸,继而收拾起心情,纷纷为灾区慷慨解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不仅对自己负有责任,也对他人负有责任。公民教育就是要青年运用自己健康的价值判断去把握这个度。在公共责任感的培养上,可以创设和谐的校园氛围,多提供参与公益事务的机会,鼓励学生多参加志愿者活动等,并对表现突出者实行一定的嘉奖,以此来树立典型。

3.民主、参与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对青年民主素养、参与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创造民主的学校文化氛围,培育青年具备参与、自主的性格特征和思想行为习惯;指导并矫正青年的政治认识和评价,提升公民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着力塑造青年的公共理性,提高他们的政治生活能力,帮助其树立参与与服从、公益与私利、权利与义务、自由与规则、合作与自我等问题上的理性协调意识和宽容妥协精神。

参考文献:

[1]俞祖华,赵慧峰.中国近代社会文化思潮研究通览[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252.

[2]杨光斗.五四精神与现代化[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2).

[3]陈锐.从思想到行动——略论五四运动与启蒙[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1).

[4]欧阳哲生.中国近代文化流派之比较[J].中州学刊,1991,(6).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王啸)

猜你喜欢
五四精神自由主义公民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近几年国际新自由主义动向回顾
养浩然正气 为青春导航
“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及传承发展
新自由主义
公民并积极着
公民生来有权说话:言论自由海报
一个自由主义者的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