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例小儿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2009-07-22 03:35
社区医学杂志 2009年12期
关键词:脑膜炎脑炎心肌炎

马 柱

本文收集了我院2003年6月~2008年7月收治的256例患儿,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加强对本病的正确认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56例患儿中男142例,女114例;年龄最小的5个月,最大6岁4个月。入院后常规查血常规、尿常规、心肌酶、心电图,对伴有头痛、呕吐的患儿查脑电图、血生化,部分患儿进一步查脑脊液。

1.2 临床症状 所有患儿于手掌、足底、口腔黏膜都有不同程度的皮疹, 152例患儿伴有发热症状;心肌酶(CK、CK-MB)高于正常者186例,平均年龄1岁11个月,5例患儿心电图有异常,但符合心肌炎诊断标准的患儿只有两例;合并无菌性脑膜炎64例,平均年龄2岁8个月,合并脑炎2例;伴有腹泻症状的48例,平均年1岁2个月;合并流行性肌痛1例,病变在腹部,表现为腹痛,上腹部浅表肌层压痛。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予应用利巴韦林10 mg·kg-1·d-1或阿昔洛韦10 mg·kg-1·d-1抗病毒、维生素支持治疗,有细菌感染的加抗生素;有高热症状的及时应用地塞米松0.25 mg/kg;对合并无菌性脑膜炎的予对症治疗,诊断脑炎的予降颅压、营养脑细胞治疗;合并心肌炎的严格按心肌炎治疗,单有心肌酶升高的予定期复诊;有腹泻症状的予适当补液;流行性肌痛的予布洛芬5 mg/kg,每天3次。

2 结果

患儿经上述治疗后发热持续时间平均3.2 d,皮疹平均3.8 d消退,有腹泻症状的平均4.5 d恢复,单纯心肌酶升高的1个月降至正常的达93%,无菌性脑膜炎平均3.1 d恢复,流行性肌痛的1例患儿2 d后腹痛症状消失;总平均住院天数5.1 d。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柯萨奇病毒感染所致的传染性疾病,主要经粪口、呼吸道传播,多发于夏秋季节,以学龄前儿童发病居多。皮疹是该病的特征性表现,主要分布于手掌、足底、臀部、口腔黏膜,少数患儿可分布于小腿及前臂;口腔黏膜的皮疹多先于手足1~2 d出现,皮疹可呈红色斑疹、斑丘疹,压之退色,多单个分布,疹间皮肤正常;部分患儿可转为疱疹,疱疹的形态不一、大小不等,多呈不规则椭圆状,皮稍厚,不宜破损,疱液清伴周围红晕,不出现结痂现象,自行吸收后不脱屑;皮疹一般不痛不痒,但极少数患儿可伴轻微的痒感或不适感。有发热症状的患儿以3岁以下居多,口服退热剂一般能退热,对持续高热的患儿要及时的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免高热引起新的并发症或导致病情加重。该组患儿心肌酶升高者达72.7%,但符合心肌炎诊断的只有两例,对不伴有心肌炎症状体征只有心肌酶升高的患儿,只给予定期复诊,结果该部分患儿1个月内心肌酶恢复正常者达93%,没有患儿发展为心肌炎;对部分心肌酶仍高的进一步做心脏超声、胸片等检查,仍未找到心肌炎的客观证据;可见手足口病导致的具有确定诊断的心肌炎并不多。无菌性脑膜炎是具有发热症状的脑膜炎症,其特征为脑脊液单核细胞增多,糖定量正常,蛋白定量轻度增高,涂片及培养检查无细菌;脑炎区别于无菌性脑膜炎的不同点是大脑功能障碍的范围与严重程度,而不在于脑膜炎症的征象,如病情有进展或脑膜刺激征明显要及时的做脑脊液检查或头颅CT,排除脑炎;该组患儿合并无菌性脑膜炎的患儿以3岁左右居多,经及时的处理恢复较快。1岁左右的患儿多伴有腹泻症状,考虑该年龄段患儿胃肠功能不健全,胃肠道分泌型IgA较低,对感染的防御能力较差,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时容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和损害而发生腹泻。本组资料显示手足口病是一种病程短、预后好的疾病,但对少数危重患儿要做到早就诊、早诊断、早治疗才能降低该病的死亡率。

(收稿日期:2009-03-22)

猜你喜欢
脑膜炎脑炎心肌炎
自身免疫性脑炎预后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分析
脑脊液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应用于鉴别诊断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价值分析
心肌炎患者减少食盐摄入
心肌炎患者减少食盐摄入
Vaccination
小儿患感冒家长绷紧脑炎这根弦
警惕感冒引发的心肌炎
尼日尔脑膜炎流行已致76人死亡
人感染猪链球菌脑膜炎误诊结核性脑膜炎一例报告
春天,警惕心肌炎“乘虚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