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文
钱币是一个好东东,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没有它的存在,经济社会也就不复存在了。在四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钱币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因其历史悠远,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慢慢地人们就对它产生了感情,给钱币起个外号,或雅或俗,众说不一。
早在战国时期。钱币的外形外圆内方,具有了“周流四方”的意义。泉是由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再流向四面八方,货币就如泉水一样流通不息,而钱与“泉”谐音,遂有人将钱币称为“泉”。历史上称钱币专家为泉专家,谑称钱币为泉布先生。
王莽称帝后,十分嫉恨刘氏,因为古字“钱”由“金、刀”组成,而“刘”的繁体字“到”由“卯、金、刀”组成,王莽便改钱币为“货泉”。“泉”字由“白、水”两字组成,钱币就有了一个超俗的外号“白水真人”。到了光武帝刘秀即位后,并没有废除王莽的“货泉”,因刘秀出生于南阳白水,又迷信谶讳之说。以此为“奉天承运”、“中兴汉室”之吉兆,将钱币不俗的外号“白水真人”保留了下来。
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三记载:南方有一种虫,名叫青蚨,形状似蝉。产卵必须依附着花草的叶子,大小像蚕蛾的卵。如果把它的卵拿出来,无论多远,母青蚨一定会飞过来。虽然偷偷地拿走了它的卵,母青蚨也一定知道藏卵的地方。用母青蚨的血涂在八十一文铜钱上。用子青蚨的血涂在另外八十一文铜钱上。每次去买东西,有时先用母钱,有时先用子钱,用掉的钱都会再飞回来,这样循环往复,钱就永远也用不完了。这就是“青蚨还钱”的神话传说。在文人雅士的诗赋戏文中常有青蚨名句,如明代谷子敬《城南柳》一折:“则你那尊中无绿蚁(新酿的酒),皆因我囊里缺青蚨。”在民间,每逢春节贴对联,一些商铺、银号的钱柜上都用红色的方纸写着“青蚨飞入”四个大字,希望花去的钱能自己飞回来,源源不断,寓意“财源茂盛、财运亨通”。北京著名老字号“瑞蚨祥”就是从“瑞云焕彩,青蚨还钱”一语演化而来。“青蚨”这一外号对于商家来说,可谓祥瑞高雅。
唐代郑还古《博异志·岑文本》记载:唐贞观年间,岑文本在山亭避暑,一目药童来报,有上清童子元宝拜见。文本酷爱道教,乃约见与之畅谈,竟发现童子无所不知,谈话至晚。童子才告别而去,却发现童子出门后竟在院墙下不见了。于是文本命人掘地,现一古墓,得古钱一枚。文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上清童子”竟是钱的化身。此后就用“上清童子”来称呼钱币。
并不是人人都对钱币称颂。也有“口不言钱”,那么钱币又该落下一个什么样的外号呢?据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记载:王夷甫自命清高,连‘钱字都耻于说。他的夫人就令仆人拿铜钱绕床,让王下不来。王夷甫早上起来见钱阻碍他。就对仆人说:‘举却阿堵物——拿走这碍事的东西。“阿堵物”从此成了钱的外号。
钱币不光有雅号,也有俗名。西汉汉文帝曾经做了一个怪梦,梦见自己怎么努力也登不上天,正在着急的时候,来了一位貌若美玉的少年,助他一臂之力,顺利登上了天。文帝经查访找到了邓通,认为他是梦中少年宠幸使他官至上大夫。有善相者说邓通会“当贫饿死”。文帝说:“能使邓通富的在我,我这么宠他,怎能让他贫困?”于是赐他严道铜山,准许他自由铸钱。邓通铸出的钱光泽亮,分量足,厚薄匀,质地纯。上自王公大臣,中至豪商巨贾,下刀贩夫走卒,无不喜爱邓通钱,以致邓通的私钱流布四海,富甲天下。后世的钱币就有了外号——邓通。当然,最后邓通还真是贫困而死。
《后汉书·崔烈传》记载:汉代崔烈,位列九卿,但他仍不满足于既有的地位,在荒淫奢侈的汉灵帝以卖官之资填补空虚的国库之时,他以五百万钱买得司徒一职,从而享受三公之尊。然而他的名声从此一落千丈。一天,崔烈问他的儿子崔钧:“我做了三公,外人对我有何议论?”崔钧据实相告:“人们都嫌你有铜臭味。”“铜臭”这个外号就诞生了。后来,人们便以“铜臭”来讽刺用钱买买官或俗陋无知的富人,以及只看重金钱不重人情的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货币,铸造了方孔圆钱,具有里程碑意义,直到民国初年方废止使用。西晋鲁褒在《钱神论》中对此钱有形象论述:“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鲁褒不乏幽默感,极论钱之妙用如神,揶揄笑骂,恣肆酣畅,把人们对钱的亲情讥为“亲之如兄”。“孔方兄”这一外号的渊源就在这里。人们称钱币为“孔方兄”,无不合有取笑和鄙视的俗气。明代袁宏道在《读钱神论》中诗云:“闲来偶读《钱神论》,始识人情今益古。古时孔方比阿兄,今日阿兄胜阿父。”诗中巧惜钱的外号尖刻地讽刺了那些把金钱看得比生身父亲还要重的人。
钱币除了上述外号,还有没奈何、老官板、不动尊等等。我们在细细品味钱币雅俗之名的文化意蕴时,更要深刻地领悟钱币内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