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教学过程描述

2009-07-20 03:33李方模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8期
关键词:柳先生列夫托尔斯泰

李方模

教学《五柳先生传》,按文言文的常规教法,落实字词,分析内容,译也译了,背也背了,可总觉得意犹未尽:怎样看待五柳先生的性格?这篇文章在内容结构上是否值得商榷?如何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上述问题?于是,我专门用了一课时和学生共同探讨。

师:咱们先回顾一下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从“_______”(课文原句)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__(性格特征)的人。

生:我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不为贫困所扰、追求精神高尚的人。

生:我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喜欢读书、寻求精神安慰的人。

生:我从“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不爱说话、淡泊名利的人。

生:我从“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可以看出五梆先生是一个率真放达、不拘小节的人。

生:我从“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颇有文采且能自得其乐的人。

看着同学们从各种资料上照搬答案。我打断了他们,抛出了第一个探讨的话题。

师:大家对五柳先生的性格分析得不错。总之,五柳先生是一个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特立独行的人。当然,这是我们以赞赏的眼光来看待五柳先生也就是陶渊明的。可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假如陶渊明生活在我们当今的社会,他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吗?或者说,你的身边有一个像陶渊明那样生活的人,你会怎么看待他呢?再或者说,你是陶渊明身边的一位亲近的人,比如说家人、朋友、邻居等,你又会怎么看待他呢?

果然,此言一出,如同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石头,学生兴趣大增,纷纷讨论。一段时间后,在我的鼓励下,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生:说实在话,我并不怎么喜欢五柳先生。您看,他“性嗜疆”,并且到了“造饮辄尽,期在必醉”的地步,完全就是一个“酒麻木”(方言,指喜好喝酒毫无节制且经常醉酒误事的人)嘛!再说,像他所写的那样“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不向主人告别,一点礼貌也不懂,我才不欢迎这样的人来我家喝酒呢!

生:五柳先生是一个很不会过日子的人,“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说明他住的、穿的、吃的、喝的都成问题。一个人连基本的衣食住行都不能保证,又怎么能保持其高尚的情操呢?

生:五柳先生还是一个对家人不负责任的人。他如果只是一个人。他可以安贫乐道,可他应该有妻子有儿女,难道他的妻子儿女也应该和他一块儿过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日子吗?我要是他的妻子。早就和他过不下去了。

生:我们经过讨论后认为,陶渊明还是一个虚伪的人。文章中说他“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既然是“自娱”,他的文章又怎么能流传下来直到今天呢?这不明摆着给别人看了吗?这与他说的“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是自相矛盾吗?

生:我们经过讨论后认为,陶渊明还是一个缺少抱负、不敢作为的人。既然他有满腹的才华,为什么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救民众于水火中呢?他看不惯官场的黑暗辞官回家,说好听点是洁身自好,是“不为五斗米折腰”,说不好听点就是明哲保身,缺乏斗争精神。

眼看着学生对陶渊明的批判越来越浓,我在心中暗喜,这说明他们评价人物已经不拘限于资料上固有的看法了。于是,我又抛出了下面的问题。

师:如果陶渊明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样,他应该是一个很不成功的男人。可事实上。历代以来,人们对陶渊明的评价是极高的。北宋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甚至有人评价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的诗人”,对陶渊明的归隐田园人们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那么,是不是人们的眼光出现了偏差而不如同学们呢?

此问一出,学生纷纷陷入深思之中。在同学们兴趣愈来愈浓之际,我又不失时机地向他们点拨介绍陶渊明时代的社会情况,继续讨论。

师: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我们能根据以往所学过的有关陶渊明的文章来说说吗?

生:我们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那里面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百姓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景象,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战争不断、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黑暗社会。

生:我们还学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这首诗,作者宁可“种豆南山下”,也“不为五斗米折腰”去做官,反映了他看不惯官场现象而追求精神自由的品质,实际上也反映出当时官场黑暗的社会现象。

师:同学们能很好地从所学过的文章中进行归纳分析。实际上,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战乱频发的时代,老百姓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而在官场上,也充满了尔虞我诈,要想在官场上混下去,就得学会溜须拍马,逢场作戏。瞒上欺下。可陶渊明却选择了退隐。真正的退隐——要知道,和他同时代的许多人也选择了隐居,却不过是沽名钓誉,为了更好地走向官场而已。那么,结合当时的时代环境再来看陶渊明,我们是不是有了新的发现呢?

果然,学生们的讨论激烈起来。不一会儿,新的观点纷纷呈现。

生:我认为,陶渊明退隐是明智的,也是迫于无奈的。当整个社会都处于黑暗中的时候,以陶渊明的地位和能力,他根本改变不了这个社会,而他又不想被这个社会改变,于是,退隐田园就成了他最好的方式。

生:我想到了列夫·托尔斯泰,这位俄罗斯的文学巨匠,他和陶渊明一样,能清醒地认识社会的黑暗,也一样不愿被社会改变,可他没有退隐,而是尽自己的能力去改变社会——虽然他改变不了社会。和陶渊明相比,列夫·托尔斯泰更值得人们尊敬。

生:我们不否认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正因为他伟大。所以生活得才更加痛苦,以至于到了晚年还要离家出走。客死异乡。我们不能要求陶渊明也像列夫·托尔斯泰那样,陶渊明能够退隐田园,不与社会同流合污,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

生: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陶渊明能做到独善其身,我认为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生:我认为陶渊明其实也是很痛苦的。他有才华,却无法施展。他有个性,却为社会不容。内心的抑郁和苦闷无处排遣。就只有以喝酒来发泄,这应该是他“性嗜酒”甚至“造饮辄尽,期在必醉”的真正原因吧。至于他“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应该是他个性率真的表现,理解他的人应该是不会怪罪于他的。

看到同学们的发言逐渐回归理性,我不失时机地进行了小结和指导。

师:正如同大家所述,从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陶渊明,得出的结论会大不相同。如何看待陶渊明,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信经过这场讨论,同学们也有了自己的评价标准。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

美,即使是列夫·托尔斯泰,也饱受人们争议,但这并不妨碍他的伟大,陶渊明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一个人。如果我们能不拘泥于别人的思想而有我们自己的看法,我们就具备了做一个文学评论家的气质,那也是我们这堂课最大的收获。

随后,我又针对这篇文章的内容结构,抛出了下一个探讨的话题。

师:编者将这篇短文分成了两个段落,你们说这样分段有道理吗?

生:这样分段有道理,前面叙述,后面议论。

师:眼光挺准的。能否概括一下前一段叙述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生:叙述了五柳先生的得名由来、志趣爱好、生活状况、思想性格等内容。

师:不错。能把这段话的每个句子按内容归一下类吗?归类之后再看,这段话在结构上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由于有了前一个问题的探讨,学生们的兴趣正浓。听说这段话在结构上有问题,大家纷纷开始归类并探讨。终于,有学生兴奋地举起了手。

生:这段话在结构上好像真有问题。您看,文章写五柳先生有三大爱好:“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可这三大爱好并不是连在一块儿来写的,在中间还插入了其它内容的叙述,这样使文章内容不集中,也不太连贯。

生:我还发现有这样两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和“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两句都是写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的,也没有放在一起。

师:那么依同学们的意见来看,在既不增添也不删减文章内容的情况下,这段话的结构该如何调整才好呢?请说说理由。

因为有了前面的内容归类,学生们调整语序的过程也就相当轻松了。

生:我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应该这样调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辄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样调整,是按得名由来、志趣爱好、生活状况、思想性格分类叙述,既符合人物介绍的逻辑,又使得内容相对集中。至于把“好读书”和“常著文章自娱”放在一起。也是出于逻辑性的考虑,我们认为这两者联系得更紧密一些。

师:同学们的调整不无道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曾经“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可见,文章是需要不断修改的。如果我们在今后的阅读中,能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和发现问题,那一定会提高我们的欣赏水平,会让我们更好地做一个文学评论家。

讨论结束后,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作业:请以“我眼中的五柳先生”或“读《五柳先生传》有感”为题,写一篇随笔。几天后收上随笔检查,发现这次的随笔比以往的质量都要高。由于经过了充分的讨论,同学们都有话可写,许多没有胆量或没来得及在课堂上发言的学生都在随笔中大胆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虽然距离“做一个文学评论家”的要求还很远,但可喜的是,同学们都已经有了自己比较独立的思想和语言。

纵观整堂课,围绕着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讨,教者轻松自如,学生探讨热烈,课堂始终处于教者的掌控之中。这样的探讨,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者并没有给学生以直接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究、发现和表达。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不拘泥于前人、敢于怀疑和表达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柳先生列夫托尔斯泰
七颗钻石
柳先生的正骨膏
母亲的餐桌
五柳先生的“不”
捷先生的红宝石
忘记自己的人
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