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溢悲悯拍众生

2009-07-20 10:06史言喜
电影文学 2009年3期
关键词:谢晋电影人文关怀

史言喜

[摘要]人们多认为谢晋电影和中国政治的关系密切,甚至认为谢晋电影是为主流政治服务的,是主流政治话语的代言品,而我们往往忽略了谢晋的电影中一直贯穿着的人文关怀。事实上,谢晋电影寄寓着他一贯的人文理想和人道主义追求,从人文关怀角度解读谢晋电影,会发现谢晋电影无论是主题选择、电影人物形象塑造,还是叙事风格特征等,无不充溢人文关怀精神。

[关键词]谢晋,电影,人文关怀

“人文主义”在《辞海》中解释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思潮。指贯穿于资产阶级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的价值理想和哲学观念,即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它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要求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要,人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其主流是市民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和禁欲主义的新文化运动。”文学、电影等艺术形式所说的“人文”主要指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个性发展、个人的自由和幸福等的一切现实要求,“人文关怀”也即关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自由平等、人的解放乃至人的生存困境、人的欲望。

早期的中国电影有两个传统:上海电影传统和延安电影传统。延安电影传统是革命的和政治的,上海电影传统是民主的和人文的,出身于“世代书香之家”、在重庆和上海受到艺术和电影的启蒙教育的谢晋接受的主要是上海电影传统影响,家庭出身、文化熏陶、艺术修养、师承关系都必然会给谢晋打上深深的人文关怀的烙痕。他前期拍摄的《女篮5号》、《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春苗》既歌颂新中国、歌颂革命,同时也有对个人命运、感情和幸福的关注,即使是传达主流政治话语,也依然在某些方面保留其人文思想和人文主义追求。《青春》、《啊!摇篮》则更明确地表达了他的人文思想和人道主义关怀。改革开放以后,谢晋从他一贯的人文思想和人道主义追求出发对传统的主流政治(“文革”政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人文关怀使得他的影片对传统主流政治话语(阶级斗争、革命专政等)提出了强烈的批判,这种批判在其经典作品“‘文革三部曲”(《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集中体现。1986年开始的“谢晋模式”讨论以后,谢晋进一步发展了人道主义和人性关怀的主题,弱化了政治的主题,拍摄了《最后的贵族》、《清凉寺钟声》、《启明星》、《老人与狗》、《女儿谷》等。就像人们所普遍观察到的:谢晋将他一贯对现实社会热点主题的关注,让位于对更具普遍性和永久性的人性主题的关注,将中国题材扩大为国际题材。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社会使命感上升到人类使命感”。

谢晋电影获得最大成功是在80年代初、中期,当他拍出《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的时候。这三部反映现实政治的作品中无不渗透着谢晋的人文关怀与人道主义追求,也正是人文关怀唤起了社会的深层需求,因而引起广泛而强烈的回应,为推动中国传统主流政治向现代转换、推动当代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往前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因此,我们可以说,谢晋电影的主题是他持之不懈的人文关怀。

如果说一位成功的电影导演必然有着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文化特征与价值取向,有着某种浓重的情怀,那么,电影人物形象塑造也就必然能够体现某种鲜明的、带有显著特质的共性特征。谢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就有着明显的共性特征,她们身上传达出谢晋特定的人文和道德话语,这些不同类型却有着共同文化心理特点的女性是谢晋人文关怀精神的寄寓与体现者。谢晋自己说过:“我这个人对人情、人道主义的作品是比较喜欢的。”“人情、人性、人道主义、‘文学是人学,这些观点都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批烂了的。即使在‘文革前的十七年中也被泼上了‘修正主义的污水。然而这恰恰是文艺中标最重要的东西,是文艺规律中很重要的部分,违背了这个规律,是不可能创作出感人的作品来的。”或许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谢晋电影中的女性并不完全是“性”的符号,更是其人文和道德理想的“符号”。她们不是好莱坞式的欲望对象,而是谢晋理想中的道德楷模。谢晋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并不主要侧重对女性“身体”和“部件”的展示,而是通过她们的身体语言,传达其特定的人文和道德话语。她们身上集中了中国传统女性的诸多优良品德,她们美丽动人、善良淳朴、温柔贤惠、忍辱负重、吃苦耐劳、心灵手巧、聪明能干,符合普通民众对女性的审美需求与道德要求。通过这些女性形象,谢晋把他的人文和道德理想感性化、具体化了。而观众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观赏,在愉悦和“快感”之中吸收的则是谢晋的人文和道德理想。

在谢晋“‘文革三部曲”里,女性不仅是男主人公的妻子,更是他们精神上的母亲。《天云山传奇》中,风雪弥漫的山路上,冯晴岚艰难地拉着板车把落魄无助的罗群接回自己的住处,犹如一位胸怀博大的慈祥母亲义不容辞地接回为社会与政治所放逐的儿子。当罗群获得平反、被社会与政治重新认可的时候,冯睛岚却像一个把儿子抚养成人的母亲,默默倒下。离开了人世。影片中出现了一组极富历史沧桑感的深沉的画面:冯睛岚青年时代的照片,冒着青烟、刚刚熄灭的蜡烛,挂在竹竿上穿了多年的破毛线背心,打着补丁的花布窗帘,冯晴岚生前走过的小木桥……这是谢晋用他的镜头语言谱写的对女性、母亲、母爱的深情颂歌。《牧马人》中的许灵均是既被资产阶级家庭抛弃又被无产阶级放逐的双重弃儿,因为李秀芝的出现才扬起了生命的风帆。李秀芝具有“地母”的特征,她是许灵均精神上的母亲,不仅善于持家,而且以她特有的善良与温柔消解了许灵均政治上的放逐。她说:“我从结婚那天起就为他平了反。”许灵均在乎反以后之所以能够断然拒绝生父要他出国继承财产的要求,显然是因为他实际上已经在草原上的牧民和李秀芝那里找到了“父亲”和“母亲”。关注传统的家庭模式、道德标准、伦理观念、价值观念、谋生手段、生存方式乃至人性深处蕴藏着的生命本真反应、人的情感经验才能让人物有血有肉,冯晴岚、李秀芝,宋薇等众多女性都是谢晋电影成功的女性形象。

谢晋电影还着意把女性塑造成平凡的普通人,进行非英雄化的处理。冯晴岚虽是一个有着坚定信念和坚强性格的知识女性,却只是小山村里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她默默无闻,命定似的成了罗群的保护神。与冯晴岚相比,李秀芝更是连革命信念都无从谈起,她只是个为了生存而背井离乡的逃荒女,她的“阶级觉悟”低到对眼前这场急风暴雨式的“文革”运动全然不觉的程度,把许灵均的右派这一“大政治问题”看成是“谁没有错,改了就好”的一般错误,她甘愿与许灵均结合也只是因为本能地感到“他是好人”,对可能带来的后果却浑然不知。谢晋电影中的女性就像大地上随处可见、生命力异常顽强的小草那样普通和平凡,然而这些女性身上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她们活得那样艰难,然而又是那样的坦然。这些女性在特殊历史时期血泪斑斑的生活场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深深触动我们内心

伤痛的同时也让我们感触到导演心中那一份温情和苍凉。这些女性表现的是导演对“人”本身的终极关怀,寄寓着导演对“人”的充分发展的美好愿望。谢晋的人文关怀在表现普通女性在凄楚命运面前无怨无悔、善良乐观、甘于牺牲奉献的作品中,尤为彰显,因为“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人文精神不断确立和发展的过程”。他甚至旗帜鲜明地标榜其影片承载着哲理提升的意义。他认为,“作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工作者,不但要有艺术感觉的创新精神,更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创作出真正具有精神价值、人文关怀,在观众中产生震撼、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因此,他的影片充满了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精神。谢晋电影即使在表现社会悲剧、生命悲剧、民族悲剧的同时,还刻意去表现许多美好的东西。他坦言:“我拍影片更多地追求美育作用、警示作用,希望对祖国、对人类贡献美!”

电影说到底是一种艺术,其内涵的传达经由一定的艺术形式而实现。所以对其美学风格、叙事视角的选择和把握也是十分重要的。电影作品的叙事视角指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用“谁”的眼光呈现世界。叙述的人称一定程度上说明导演的叙述态度,而叙述态度决定和反映导演灌注在作品中的叙事情感。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悲剧一旦用儿童的视角来表现,就会格外让人心灵震撼。文轩先生认为儿童眼光“与那些烂熟的成年状态相比,他更多一些质朴无华的天性,更多一些可爱稚拙和迷人的纯情。当一个婴儿用了他清澈的目光看这个世界时,他必要省略掉复杂、丑陋、仇恨、恶毒、心术、计谋、倾轧、尔虞我诈……而在目光里剩下的只是一个蓝晶晶的世界,这个世界十分清明,充满温馨”。谢晋似乎偏爱儿童视角,但当我们探究他作品中儿童视角的共同点时会发现,他是用儿童视角来净化现实的污浊与丑陋、荒唐和虚伪,以期让生活呈现出艺术化、童真美的特点。胡适说:“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要人人都能行善去恶,‘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一般。”儿童视角的选择就恰恰起到了劝人向善的道德教育、人文教育作用。电影《牧马人》中许灵均平反后,补发了500元钱,当秀芝数钱时,儿子好奇地问:“妈妈,爸爸哪儿弄来这么多钱啊?”秀芝感叹地回答:“当了二十年‘老右补的。”儿子听后,非常认真地说:“妈妈,长大我也要当‘老右,挣好多好多钱,给你买双皮鞋。”这一处细节,是通过不诸世事孩子的言行,向观众演示了那一段被扭曲的历史是多么不堪回首,孩子哪里知道那其中的辛酸。于是,历史的影像和话语再一次引起人们心灵的战栗。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电影导演对生活的认识,他的赞赏或针砭、热爱或悲悯都会体现在作品的影像叙述和语言中,形成作品的张力,引导观众从欣赏的愉悦与伤痛中感知生活的冷暖、世态的炎凉、人物内心的柔软或坚硬,甚至触及我们忽略了的命运的自我愚妄和人性伤害。谢晋电影是擅长讲故事的,但更喜欢用戏剧化的方式、诗化的叙述技巧来完成故事情节叙事和人物形象塑造。用谢晋自己的话说:“电影能不能使人看后久久不能忘怀,除了作品写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和主题思想带有深厚的哲学意味外,还要看作品有没有诗意。导演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时必须找出作品中间的‘诗,哪怕埋藏在作品内部,却澎湃着巨大生命力的作品内部的诗。作品要有光辉,必须要有诗,也就是必须要有浪漫主义。”于是,谢晋电影总是力图表现出双重的语境——社会大环境的悲剧、困境和无奈;人伦小环境的诗意、温情和美好。

谢晋创作的主流电影主题严肃,质朴,但创作手法和表现技巧并不保守。他主张“用独特的慧眼去发现特别的表现手段,捕捉独特的东西”。影片既要内容真实,形式又要艺术化。也就是说,他的影片蕴含着一种“唯美”的风格。这里说的“唯美”,不同于脱离社会现实、忽视内容和意义的“唯美主义”。谢晋的电影是一种常规的叙事,不刻意追求形式技巧,但他的电影叙事却是流畅的,镜头语言是精巧而独特的。谢晋的电影语言有多种表现元素,如声画造型、时空交替、内心旁白、细节渲染等手法,带给观众一种视觉上的美感和艺术享受,同时又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温暖人心的情感抚慰。影片《芙蓉镇》中男、女主人公被劳动改造,天不亮就起来扫大街,当时他们竟然心血来潮,挥动着扫把。踩着华尔兹的节拍跳起“扫街舞”,这不能不说是创作者有意安排和设置的一个戏剧化场景。它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段虚构再现,以近乎“戏谑”、类似于文学上“反讽”的手法,使观众忘却了当时社会现实的种种苛刻,跟随他们去享受片刻的、实际上早已被剥夺了的欢娱和自由。这种“苦中作乐”、在生活重压之下对生活和人生的乐观态度,饱含着创作者的深沉思索和一往情深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是谢晋电影生涯一以贯之的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与自然流露。因此,谢晋电影传达的不止是美学观念、审美情感,还有社会心理的剖析、人生的感悟、价值思索以及哲理意义的提升等人文主义的丰富内涵。

猜你喜欢
谢晋电影人文关怀
谢晋寻子
谢晋的《寻人启事》
谢晋的《寻人启事》
缅怀谢晋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