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威
[摘要]歌剧和电影都是高度综合性艺术,现代人对电影的欣赏可谓兴趣盎然;但是对于欣赏歌剧却略显“生涩”。如何使歌剧走出“窄门”的困境,走进普通观众,扩大其受众范围,是当今一些业内人士关心的课题,更需要古典音乐工作者不断地去革新探索。就以往和现实来看歌剧与电影深度结合是解决歌剧欣赏的一条捷径。
[关键词]歌剧,电影,结合
歌剧作为一门高度综合艺术,在音乐史上曾扮演过主要娱乐大众的角色。特别是18世纪至19世纪,人们对歌剧的热衷不亚于今天对电影的追捧。今天歌剧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仍然矗立一角,但是其存在状态似乎接近束之高阁的象牙塔里。如何使歌剧走进普通观众,扩大其受众范围是当今一些业内人士关心的课题。本文在分析当前国际化艺术发展形势之基础上,论述歌剧电影的表现形式,以期歌剧这种艺术获得普通观众的青睐。
一、20世纪歌剧的特点
20世纪艺术是多元化的时代,歌剧也不例外。自从19世纪以德彪西(1862-1918)为代表的印象主义歌剧产生之后,歌剧从内容到形式都出现了纷繁的变化。在20世纪前半叶的音乐中,可以看出四大方向或倾向:①采用民族民间乐汇要素的音乐风格继续成长;②各种流派兴起,力求把本世纪初的新发现用到音乐风格中去,③德国的后浪漫主义乐汇转化为勋伯格、贝尔格和韦伯恩的十二音风格,④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对十二音体系这种彻底系统化的作曲法的反对,又回到取悦听众的折中而比较简单的乐汇,先后出现了新古典主义歌剧、表现主义歌剧、民间风格的歌剧,先锋派等。20世纪歌剧变化之大是人们预料不到的,这是艺术发展本身的规律。
1思想内容上的突破
艺术无法忽视新兴的、正在流行的对于心理学的关注。1895年弗洛伊德《释梦》的问世,使艺术家们本能地意识到下意识支配意识的行为。音乐涉及反常心理,随着本世纪的进展,在阿尔本·贝尔格的《沃采克》(1925)、巴托克的《蓝胡子城堡》(完成于1911年)、亚纳切克的《死屋》(1930)和布里顿的《旋螺丝》(1954)中,我们发现了过去从未尝试过的探索思想隐秘的新技巧。
2艺术形式上的创新
阿尔诺德·勋伯格(1874-1951)创作的歌剧在形式、风格、素材上都打破了传统。《期待》(1909)中只有一个角色。《幸运之手》的写作年代与前一部同,其中有一个歌唱声部(男声)、两个哑剧角色和一个合唱队。卡尔海兹·施托克豪森(1925一)在创作生涯的较迟阶段中才转向舞台作品。他计划写一套歌剧,共7部,供一周7日用,以这样的方式来超越瓦格纳。
法国先锋派作曲家舍费尔1953年与作曲家亨利合作的大型歌剧《奥菲欧53》,用多种噪音加上古钢琴、弦乐、女声咏叹调以及希腊语、法语朗诵等,造成怪诞的音响。
3作曲技法的革新
19世纪上半叶瓦格纳创作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确立了乐剧的基础并体现了瓦格纳成熟的风格。和弦的复杂的半音化进程、调的不断转移,解决的重叠,用留音和其他和弦外音模糊进行,产生了一种新颖独特而模棱两可的调性。接着德彪西的歌剧《佩利阿斯与梅丽桑德》音乐在调性上的更加不确定性及大小调功能体系彻底瓦解,出现了无调性、十二音体系、机遇音乐、偶然音乐等。贝尔格的著名歌剧《沃采克》将古典曲式、主导动机与无调性的音乐和十二音的音乐结合起来,念唱与传统唱法相间,时常出现调性音响的音列。捷克作曲家哈巴(1893-1973)在创作中大量使用了微分音音乐,即音程的最小单位不是半音音程,而是小于半音的1/4音或1/6音。他的带有民族风格的歌剧《母亲》是以1/4音体系写成的。
4歌剧在外部的变化
就像其他艺术门类一样,现代作曲家运用各种手段丰富音乐的表现力,不论是在记谱法上、乐器的丰富与配备上、与自然之音结合上,音乐演出行为都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开拓。歌剧也相应地扩大了交流。如:《阿依达》在金字塔下演出;《图兰朵特》在中国岱庙的演出。还有艺术交叉交流,比如:电影导演导演歌剧,张艺谋在意大利导演《图兰朵特》;在纽约导演《秦始皇》;类似这样的交流在国际可谓屡见不鲜。歌剧与绘画、舞蹈、戏剧等结合也比从前更加频繁。
二、歌剧与电影结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歌剧与电影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二者都是综合艺术;其次,都是以人物情节展现剧情,再次,都需要导演及演员的二度创作。相对于歌剧来说电影的表现力更丰富,歌剧的现场感更具有艺术的直观性。从歌剧发展的状况来说,时代变化了,人们的审美也在变化。歌剧与电影结合正好迎合了当代人审美的需要。西方做这种尝试是在20世纪初,80年代这种结合呈现上升之势,特别是一些热门歌剧,如:威尔第的《茶花女》、比才的《卡门》、普契尼的《蝴蝶夫人》、玛斯卡尼的《乡村骑士》、柴可夫斯基的《黑桃皇后》等被频繁的制作成歌剧电影,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以说歌剧与电影结合能更大的发挥综合艺术的魅力,表现在以下方面:
1歌剧与电影结合能吸引更多的观众
诚然,歌剧是一门复杂的艺术,作为欣赏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功底,比如:对音乐的理解,对剧情的掌握;对时代背景、风格的认知等。电影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歌剧电影正是借银幕的平台才使观众通过视觉的观感分散了由于听觉带来的晦涩,从而渐趋步入欣赏歌剧的行列。不过有些歌剧也确实看着单调,比如:瓦格纳的歌剧有时候一幕一个多小时,两个人物站在舞台上唱一个多小时,唱的歌词观众还听不懂,舞台背景也过于质朴,作为专业音乐人看完整部歌剧都是一种考验,何况没有音乐功底的人了。如果与电影结合,声光电加上蒙太奇手段切换画面配合理解剧情,观众还是容易接受并且明白歌剧的情节的,而且也不会感到乏味。
2歌剧与电影结合能更准确地表达人物心理
歌剧演员在表达人物心理时,往往通过歌词、肢体语言和面目表情。在歌剧舞台上,人物要夸张地表演,观众离演员的距离是一个欣赏的障碍。电影则不存在这样的障碍,电影要求演员生活化地表演,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歌剧借电影这个平台能够更好地传达作品的精神。例如展现思乡情节,演员演唱咏叹调,画面可以表现故乡的面貌、亲人的团聚情景,使观众一目了然。歌剧却只有现实的空间可以展现,故乡的情景就只能靠观众的理解去想象了。
3电影能更好地表现神话、梦境、潜意识
歌剧发展已经400来年了,歌剧的题材广泛,涉及内容众多。有神话的、有古典主义的、有浪漫主义的、有真实主义的、有象征主义的、还有表现主义的。在涉及神话题材上,舞台上虽然也能做道具,但是观众总是觉得很假,比如:希腊神话题材的格鲁克的歌剧《奥菲欧》里的地狱;凯鲁比尼的《美狄亚》里的魔衣、太阳车;莫扎特的歌剧《魔笛》里各种怪兽、荒野、瀑布、火洞都适合电影语言;瓦格纳的歌剧好多涉及历史神话题材在歌剧舞台上不容易表现,像《尼伯龙根的指环》里的毒龙吐火、《罗恩格林》里的天鹅拉船等等。用电影里的电脑特效很容易做出来这些具有真实感的景物和动物及情景。另外,有关意识、心里、梦境更适合用电影语言诠释。
4电影是最好的宣传歌剧的媒介
当电影《走出非洲》的热带草原画面配合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第二乐章出现在电影中时,很多观众被音乐深深打动。于是人们知道莫扎特音乐里慢板竟然这样柔情蜜意。科幻电影《第五元素》中外星人演唱的唐尼采第歌剧《拉美摩尔的露琪亚》中咏叹调“香烛已燃起”时,不知迷倒了多少观众。咏叹调音乐与电影画面结合往往特别能打动观众。因此电影是最好的歌剧表演的媒介。
三、结语
总之,在艺术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歌剧的境界已经被大大扩展了。歌剧本身就是一种混合的艺术,涉及各个方面,剧本、曲作者、舞台设计、导演、演员等等。就当代歌剧与其他艺术的结合来看,歌剧的生命力远没有达到它的高峰。80年代,帕瓦罗蒂的广场音乐会给听众踏出一条通往歌剧圣殿的小径,相信在21世纪的未来,歌剧由电影一定能够给歌剧带来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