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价值选择的历史演变及展望

2009-07-17 09:50龚德胜郑成爱
体育与科学 2009年3期
关键词:历史演变展望中国

龚德胜 郑成爱 张 利

摘要:本文对体育价值选择的内涵及特征进行了阐述,将中国体育的历史进程分为6个阶段,并分析了每个阶段不同的体育价值选择,最后对中国未来的体育价值选择作出了展望,希望能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中国;体育价值选择;历史演变;展望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3-0051-03

Abstract:By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the paper expounded the content and feature of sports value selection, divided six phases to history of China sports, and analyzed the difference of every phase, at the last posed the prospection to China future sports value selection, hoped to put forward refere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China; sports value selection; historical variation; prospection

1 前 言

任何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都与人们的价值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一朵奇葩,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过并将继续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在满足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中发挥了实效,这种实效就是体育的价值。从哲学意义上说,价值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肯定或否定)的关系,它不仅取决于客体本身的结构,也取决于主体的活动,与主体的需要联系紧密。体育价值就是作为客体的体育与作为主体的人或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它的选择既所主体需要的制约,也受时代因素、文化背景的制约。因此,可以说人或社会会根据时代需求和社会条件的改变对体育做出价值选择。本文在概要阐述体育价值选择的特征时,从分析体育价值选择的历史沿革入手,对未来的体育价值选择作出了一定的展望,以期能合理引导我国体育未来的健康发展,为实现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某些层面的理论参考。

2 体育价值选择的内涵及特征

价值选择是人类自觉、自主的活动,是人类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的重要手段和内容,人类就是在价值选择中发展进步的,人类的本质也是在价值选择中不断实现和完善的[1]。体育价值选择就是指人类根据自身的需要,对体育的功能作出选择的价值倾向性。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既受主体需要的制约,也受阶级地位、文化背景、时代环境的制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社会制度中,主体根据自身的利益,对客体(体育)产生一定的价值体验,从而做出价值选择。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社会条件不断的变化,对体育的实践活动会不断的深入,其价值选择也会不断的趋于科学与完善。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3 中国体育价值选择的历史演变

3.1 古代体育的价值选择

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太平洋的浩瀚和辽阔的内陆,使文明早期的中国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空间。再加上长江、黄河的纵横,为中华民族留下了让世人羡慕的肥沃土壤,发展起来了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农耕文化。广大人民以土地为生活基础,靠土地生存,尊天亲地,因此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即“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典型描述,认为人、自然、宇宙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构成体。再加上以“中庸”、“中和”为特征的儒家、道家思想对中国长期的影响,使中国体育表现出“静”的特征。其价值选择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体育对人内在气质、精神的修养,强调身心的统一;二是注重体育的“养生”功能,认为决定人的健康和寿命的根本原因不在外而在内,可通过与自然的交换,排除浊气、汲取真气,使五脏通达、六腑协通,从而提高身体健康;三是注重体育“伦理教化”功能,遵循“克已复礼”原则,在《礼记•射义》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饮酒之礼”,要求体育必须在以“仁、义、礼、恭、俭、让”为特征的伦理道德标准下发展,将体育纳入道德培养、教化民心的轨道。

3.2 19世纪末中国刚引入西方体育时的价值选择

长期的闭关锁国,使几个世纪的中国人一直沉湎于“天朝上国”沾沾自喜的状况中,对西方自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一无所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禁锢了几个世纪的中国国门,古老的中华民族进入了很长一段饱受欺压凌辱的黑暗历史。背负着民族屈辱,许多有志之士开始了探求救国救民的复兴之路,康有为在著名的“公车上书”陈言“今地球五十余国,而泰西争雄,皆以民为兵”,主张“以民为兵”、“寓兵于民”的军国民主义,并建议要“开设学堂、学习布阵、骑击、测量、绘图、练兵以强天下势”;梁启超深受教师影响,也积极倡导军国民主义,提出“战争者,国民教育之一条件也”,并向世人疾呼“尚武之风不可不讲!尚武之风不可不兴!”;蔡锷将军在《军国民篇》一文中也声称“军者,国民之负责也”;被称为中国“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治夷”,意指应学习西方的先进文明,反之用于抵抗西方的侵略。

正是在这种恶劣的政治环境以及有志之士的努力下,西方体育才正式被引入中国,并且从一开始就担任起救国救民的历史重担,成为显著的、高效的军事训练手段。因此,在对体育的价值选择上,将体育与尚武简单的等同,强调体育的军事功能。当时的清政府积极的引进德式体操为主的兵式体操来进行军事训练,其主要训练内容有列队、刺杀等,再加上单杠、双杠等器械体操的辅助内容。这种思想也极大的影响了中国的学校体育,使得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以兵式体操为主的体操教学,田径、球类、游戏只占学校体育很少的份额,充分体现了“军国民主义”的教育思想,体育成为实现“军国民主义”教育思想的有效途径。

3.3 “五四”新文化运动下的体育价值选择

由于辛亥革命后封建复辟思想的一度出现,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即“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之前,中国的文化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思想及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特色,因此,“新文化运动”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批判的对象,提出了“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口号,把科学与民主当成事物发展的基本准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的战败使国人对“军国民主义”思想产生了动摇,再加上,“新文化运动”期间,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的来华讲学,使卢梭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因此,教育界对兴学以来的教育宗旨和教育目标进行了反思,最后舍弃了“军国民主义”教育思想,确立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地位。在体育价值的选择上也遵循了此教育思想的指导,逐渐接受了“自然主义”体育教育思想。

“自然主义”体育教育思想源自欧美自然教育观和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其强调体育的目的在于教育人[3],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些倡导者们提出“体育即生活”口号,提倡体育教育要适合被教育者的兴趣和个性发展,主张多采用跑跳等形式的“自然活动”,反对“呆板”、“枯燥”、“非自然”的体操练习。因此,学校体育的“兵式体操”逐渐被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普通体操、田径、球类)所代替,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的开始实施,结束了“兵式体操”在学校体育中的统治地位。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自然主义”体育教育思想在中国体育界占据了统治地位,对中国体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际上,它在某些方面也确有可取之处,例促进了对体育教学规律和教育方法的研究、强调体育的教育意义、较系统和完善的体育理论和方法、强调体育要适应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引进了内容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等。但它过份强调学生的兴趣,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过份提倡“自然活动”的份额,而忽视体操的价值,是“放羊式”体育教学形式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使学生很难掌握系统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

3.4 毛泽东体育思想形成初期的体育价值选择

对现代中国体育影响最深远的要数毛泽东体育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毛泽东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中,认为体育对此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并于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对体育的概念、体育在三育中的地位、体育的作用、运动的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初步形成了建筑在科学基础之上的毛泽东体育思想。文章指出“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阐述了体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的作用可以“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使人“身心皆适”。文章还对学校的体育教育做了深刻的批判,指出“观现今之体育,率多有形式而无实质。非不有体操课程也,非不有体操教员也,然而受体操之益者少”。

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形成,来源于毛泽东青少年时期自身的实践经验。并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得到发展。他曾对战士们说“你们要加强训练,打好野操,锻炼身体,才能打敌人”,并于1942年,为重庆《新年日报》题词:“锻炼体魄,好打日本”。可以看出,当时毛泽东体育思想对体育价值的选择,在于增强民众体质,直接为战争服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仍然把体育的地位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层次。1949年10月,朱德在全国体总筹备会上将体育确定为“文化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卫生保健的一部分”,指出“过去的体育,是和广大人民群众脱离的。现在我们的体育事业,一定要为人民服务,要为国防和国民健康的利益服务”。冯文彬也进一步指出“要把体育活动和一般新民主主义的建设结合起来……为人民的健康、新民主主义的建设和人民的国防而发展体育”。1952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可以看出,此阶段对体育价值的选择,在于体育要为国民的健康服务,要为祖国的建设服务。

3.5 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80年代期间的体育价值选择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了“要学习苏联”的号召,开启了新中国各方面学习“苏联模式”的进程,体育也不例外。1954年,中国体育代表团第一次访问苏联,考察了苏联体育组织的领导体制,以及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训练机制等。随后聘请了大批苏联专家来华讲学,并在以后期间多次派体育代表团访问苏联,逐步建立起了“苏联模式”的中国体育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苏联模式”将体育认定为共产主义的教育手段,认为体育必须为无产阶级的需要服务,强调个人对集体的服从,并且将体育认定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当时的中国体育价值选择也遵循了“苏联模式”的引导,增强人民体质、振奋民族精神、增加民族凝聚力、巩固国家政权、提高国际威望等是当时对体育功能的认定与选择。国家优先发展竞技体育,集中全国的体育人力、物力、财力来保证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体现了体育的“政治工具化”思想。

3.6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北京奥运会的体育价值选择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国家因此调整了竞技体育优先发展的战略,确立了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1995年7月,原国家体委发表了《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制定了未来竞技体育的发展目标、规模、重点、质量及措施,促进竞技体育高效、快速、健康的发展。1995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肯定了体育在提高人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和措施,从而确立了群众体育的发展地位。随后,国家体委也出台了《关于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的意见》。同年,又发表了《体育产业发展纲要》,指出“发展体育产业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推进体育改革、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从以上几个文件的颁布可以看出,此阶段对体育价值的选择趋于多元化,强调体育增强人民体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强调竞技体育赢得更大荣誉、为国争光的功能;强调体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

4 未来中国体育价值选择的展望

回顾中国体育的发展道路,可以说,中国体育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成败,价值选择的每一次变化都深深的刻上了时代的痕迹。随着21世纪的到来,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的今天,面对纷繁多彩的体育价值,我们该如何进行选择呢?

4.1 休闲娱乐价值的回归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4]。在此建设过程中,国民经济不断的增强,社会生产力越来越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为休闲娱乐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物质保障和支持。再加上国家对“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颁布,使广大人民群众有大量充裕的闲暇时间,为休闲娱乐提供了条件,人民在此方面有不断增长的需求。

人和社会的需求是促进事物产生和发展的驱动力,任何一种社会现象和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以人或社会的需求作为依据的。休闲娱乐需求的上升使人们将目光聚焦在体育上。使一开始就以娱乐形式出现的中国体育,其价值选择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回归机遇——回归娱乐的本质。国际大众体育协会主席帕尔姆先生曾预言:“如果说20世纪是奥林匹克运动世纪的话,那么,21世纪必将是大众体育的世纪”。因此,未来体育的休闲娱乐价值将得到全面的发展和弘扬。

4.2 “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弘扬

早在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就提出“社会发展是以人为核心的发展”,即“以人为本”的思想。1994年,中国政府在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也提到“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发展”。因此,可以说社会的进步说到底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的发展目标已在全球范围内达成了共识。“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体现出人类社会在发展观念上的重大转变,它强调对人的尊重、理解、关心和爱护,发挥人的自由创造精神和人的主体性。在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对人的生存意义、人的价值以及人的自由和发展关注的思想,这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宗旨[6]。我国的体育在引进初期因为特定的历史环境担负起了特殊的使命,一直陷入“工具化”的价值选择,导致体育价值的“异化”,由此带来诸如浮躁、功利等的负面问题,使国人强烈呼唤“以人为本”理念的滋润与启迪。未来的体育价值选择应回归它的本真价值,使其能提升人的快乐、幸福、尊严,以人文精神培养人,为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5 结 语

5.1 社会发展中体育价值的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而不断的发生变化,每一时期的价值选择都体现了时代的特殊需求,但总体发展趋势是趋于科学和完善。

5.2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的今天,中国的体育价值选择,应回归休闲娱乐价值和弘扬“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参考文献:

[1] 马景芹 论体育的价值选择[D] 山东师范大学, 2006

[2] 李韧青 论中国传统体育价值取向对教育的影响[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3,(6)

[3] 体育史教材编写组 体育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4] 江泽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J] 求是, 2002,(22)

[5] 胡小明 新时期体育社会功能的转变[J] 体育文化导刊, 2003,(3)

[6] 张志坚 和谐社会条件下体育价值取向研究[D] 曲阜师范大学, 2007

[7] 毛泽东 体育之研究[J] 新青年, 1917

[8] 张兆才 中国近代体育思想产生的时代特征[J] 体育科学, 2005,(5)

猜你喜欢
历史演变展望中国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形态的历史演变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从范例复制到自由表达:对我国幼儿园美术教育观的历史演变考察与现实反思
中共中央秘书长和秘书工作部门的历史演变(上)
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理念
“展望” ——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