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琦
患分泌性中耳炎时,患者主要感觉是耳闷、耳胀感,也可伴有耳痛、耳鸣,往往表现为对别人讲话听不清楚,而听自己的讲话声音特别响,就像对着空瓮讲话的回声一样。
小儿在晚上睡觉时打鼾,俗称“打呼噜”“小雷公”,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许多家长对此不以为然。殊不知,小儿打呼噜可能预示着某些潜在的疾病,医学上将“打呼噜”称之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需要提醒家长的是:您在关心孩子的睡眠时,请别忘了注意观察一下孩子是否合并有听力下降!
腺样体是位于鼻腔后部与咽部交界处的一种正常淋巴组织。扁桃体和腺样体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反复发炎感染,而导致异常肥大、增生,或是先天性的肥大,除了影响睡眠质量外,还经常造成邻近器官的疾病,如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鼻-鼻窦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
中耳炎有许多种,分泌性中耳炎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婴幼儿和儿童患者经常因为不能描述或不能准确描述而误诊。早期患儿或是哭吵不停,或是恶心、呕吐、食欲差等,儿童则表现为看电视时把声音调得很响,或家长在跟孩子说话时感到特别费力,怀疑孩子是在“装聋作哑”。
儿童由于咽鼓管短平,内径较宽,易受到感染,最常见的原因是上呼吸道感染(即感冒)。3岁以下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率约为15%~40% 。其中40%~50%临床症状不典型,而是在体检中或是伴有严重的“打呼”去医院检查时偶然被发现。分泌性中耳炎也可由急性中耳炎发展而来。
分泌性中耳炎属于部分自限性疾病,但自行好转的发生率主要取决于病因。若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如扁桃体或/和腺样体肥大,临近组织器官的潜在炎症)未得到控制,即使中耳炎自行缓解了,也会很快复发。
分泌性中耳炎长期不愈,易引起听力障碍以及相应的生长发育迟缓,对于学龄期儿童,由于听力受到影响,造成患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另外,长期中耳积液不治疗,也会引起胶耳和粘连性中耳炎,由于鼓膜的长期内陷,很容易形成后天原发性胆脂瘤。
分泌性中耳炎的转归或预后,主要取决于能否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家长发现孩子有类似上述的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去耳鼻咽喉科全面检查,包括耳朵检查,如听力学检查、耳镜检查;病因检查,如鼻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一旦确诊就需及时治疗。
(作者每周二下午有专家门诊,每周五上午有特需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