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霞 崔现龙
写在前面的话:
不少中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往往出现跑题、离题等现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他们不善于在文中点题。在评析人物事件时,由于不能很好地扣题或者结合,导致离确定的主题相距甚远,其语言也不知所云。
我们要认真品读名家择机点题的技法,学会在习作时结合自己文章的内容、构思、行文的需要来巧妙地点题。其中首尾点题,构成呼应之势,会使文章浑然一体,起到深化中心、揭示主题之效果。
本期将和你一起在大师名作中一览“点题”之风采,深入解读点题之奥秘。
名篇欣赏
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
秦牧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对于爱美天性的任何禁锢是全没道理的。劳动人民最有权利追求美。因此,我们有理由这样说:朋友们,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吧!
一个人堂堂正正地生活,他注意修饰仪容有何不可!他注意衣着的材料、款式,有何不可!或者,他爱染掉白发,他希望除去雀斑,她爱在鬓上插一朵花,在胸前别一个小饰物,有何不可!这些人完全可以不顾多嘴多舌的人的无聊议论,勇敢地追求这种正当的美。
契诃夫说:“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好的:心灵、面貌、衣裳。”正当地追求这一切美都是合理的。
自然,我们也应该告诉人们,心灵美,以及由它产生的一切行为美是最高尚的美。其他的一切美,离开了这个基础,就会黯然失色了。人们常说:“鸟美在羽毛,人美在灵魂。”灵魂美,即人的道德品质、精神境界、思想意识和志趣情操之美。托尔斯泰说:“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不知道读者们有过这样的经验没有?一个外表很美的人,当你发现他的灵魂十分龌龊的时候,那人给人的美感就渐渐消失了。相反的,一个外表丑陋的人,如果我们一旦发现他具有崇高的心灵,并且行为又很高尚可敬的话,我们就会渐渐忘记他的丑陋,甚至觉得他变得好看起来。在中国,晏婴、包拯这些人,在外国,贝多芬、托尔斯泰这些人,他们的长相谈不上漂亮,但是由于他们的心灵美,却连带使人感到他们整个人漂亮起来。而一些靠色相大搞“狐媚”勾当,卑污龌龊,扰乱国事,残民以逞的妖冶男女,我们一想起他们时却感到十分恶心。我想道理应该就在这儿吧!
古代的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最美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的外表”,这些话是说得很有道理的。
有些钻研学术到了忘我境界的科学家、思想家,不修边幅,头发胡须都很蓬乱,甚至对随身衣物也常常忘记了这一件,丢掉了那一件,爱美的天性在这些人身上仿佛体现不出来。其实不然,他们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为了更高度地发挥心灵美、行为美,而把仪态美、装饰美在某段时间里暂时搁在一边罢了。这些不修边幅的人,他们能够给人以不寻常的美感,正是他们的心灵美在灼灼闪光的缘故。
饱满的智慧和丰富的学识,也能使一个人的仪表美好起来。你从一个思想家的脸孔和一个类人猿的脸孔或者从一个学者和一个流氓脸孔的比较中就可以很快发现这一点。我以为仪表、衣着、装饰的美好固然可以给人以美感,而心灵的美,智慧的美,行为的美所能够激发起的人们的美感,总是要比前者强烈得多。外表美的缺陷可以用内心美来补,而心灵的卑污丑恶却不是外表美可以抵消的。
我以为:人应该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既追求内心美,也追求仪表美,不必理会左倾幼稚病者的吱吱喳喳,乱发议论,也不必理会市侩主义者的评头品足,冷嘲热讽(当一个人追求心灵美和行为美的时候,有时就会碰到这一方面势力的嫉恨了)。朋友,当一个人正当地生活、追求高尚的美的时候,我想,他必定有勇气来击退一切无理的干预和非难。
阅读赏析:
本篇写于粉碎“四人帮”之后,“拨乱反正”之时。作者针对极左思潮泛滥时整个社会对仪表美、外在美的忽视乃至敌视,开篇点题,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要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这样有助于读者把握文章的内容,获得理性的认识。
在结尾一段,作者再次重申自己的观点:人应该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既追求内心美,也追求仪表美,同时对于那种极左思想进行了无情地鞭笞。这样文章再次点题,首尾呼应,深化了文章的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文导航
在作文写作中,要根据自己的中心需要,注重点题环节。一般来说,文中点题点得好,可以使文章行文紧凑,思路清晰,层次清楚,能让读者很容易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与意向,给人一种整体的感觉。
首先。要把握好点题时机。要围绕文章线索及行文需要,可以在文中开头、中间、结尾进行点题。朱自清的《背影》是点题的典范之作。开头说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门见山,设置一种悬念感,吸引读者阅读,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文中在往来人群中惜别背影,将背影背后的父爱之情推到了极致。结尾:“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再次点题,点明文章主旨,照应开头,在绵绵情怀中收束全文。
其次,要把握好点题的技巧。可以用抒发感情的方式点题,如《白杨礼赞》一开头就是:“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我赞美白杨树”;可以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方式点题,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结尾:“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这里用比喻点题,形象地描绘了小兴安岭的美景,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又如《驿路梨花》的结尾:“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用议论警示的方式点题,如《提醒幸福》的结尾:“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在寒冷的日子里经常看看太阳,心就不知不觉暖洋洋,亮光光”;用直接点示文题的方式点题,如中考满分作文《听,花开的声音!》中作者开篇写道:“听,花开的声音!万物总是在反反复复、错错落落中飘去,来不及叹息……”
最后,文中点题做到扣题目、扣主题、扣内容。点题是有章可循的,要围绕中心的需要,适时点题,前后呼应,以期达到深化作者情感或主旨的需要。所谓的“题”是文眼,是文章的线索,或是内容的核心,多次点题就是围绕它开展行文。
作文同步仿写
[文题展示]
黄山是一道风景,因为它把巍峨和厚重,屹立在大地;长江,也是一道风景,因为它把奔腾与宏阔,奉献给了大海。
你是一道风景,因为你把拼搏的汗水洒在跋涉的路上;我是一道风景,因为我把失败的泪水悄悄擦去;他是一道风景,因为他在默默为我们的成功与幸福祈祷。人人都是风景,因为我
们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请以“一道风景线”为题目,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文题导引]
以“一道风景线”为题目,首先要把握好“风景”的内涵。什么是风景?其实一切美的都是风景:美的自然是风景,美的人物是风景,美的心灵是风景,美的语言是风景。什么是风景?一切美的都是风景。我们可以把自我心中那道亮丽的风景线给写出来,也可以把心灵的那种感动、那种坚守、那种执著等等给写出来。
[仿写训练]
一道风景线
南通一考生
我又依稀看见了那棵古老榆树沧桑耸立的影子,任由风雨如何侵袭都巍然不动,宛如一道正气浩然的风景线。
仿佛那年十月的秋风再次吹起,我踩着满径的黄叶,裹着一路的泥香,姗姗而来,跟着爷爷匆匆的脚步声踏进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村庄,叩响了记忆之门。
那一刻,我看见了我的故乡。
我看见了脚下的泥径弯曲延伸,两旁低矮的行道树都蜕光了叶子,光秃秃的犹如受冻的瘦弱老人。残缺的黄叶,层层铺盖了回乡之路,将车轮碾过的痕迹悄然遮掩。
我看见一所低矮破旧的老屋危危地立在陌旁,炊烟从老屋后袅袅升腾,宛如一条扯不断的舞动的白绫,缓缓攀上一棵高树的梢头,将它无声包裹。
这是一棵挺直高耸的苍榆树,浩大的枝干遮笼了半边屋顶。秋风扫过处,唯留一片荒芜,可这苍榆树嶙峋的枝梢上还挂着几片黄叶,任凭肃清的秋风如何撕扯它们的灵魂,它始终固执着不落。
这一下吸引了我的眼球。爷爷叹息说,这树在他小时候就有了,这么多年,依旧生生不息。
爷爷匆匆走到苍榆下,抚摸它那合抱粗壮的枝干。老树的皮已经剥落了大半,清露随着斑驳的痕迹缓缓滑落,仿佛那童年的记忆也随着这清新的露珠落入他掌中。爷爷告诉我,我的曾祖父最爱这句话:“没有浩然正气节,哪有一身忠勇胆。”每当说起这句话时,他总会背对他们,面向苍榆,像个骄傲的夫子教导着学生一般,还不时地拄一拄老旧的拐杖,然后吃力地喘息不已。他说,多少个年头了,什么都在变,唯有这苍榆树陪伴着他,永远不变。
曾祖父一生一世都在农田里辛勤耕耘,勤勤恳恳地做好每一件事。他省着每一分钱将子女送入学堂,再苦再难也绝不让子女辍学。直到孩子们都成家立业时,年老的他还不忘教导,做人要有浩然正气,做事要脚踏实地,绝不能投机取巧……
我将目光再次聚焦在这棵苍榆树上,一种宽广而清醒的感觉倏地袭身而来。我不知道曾祖父此生在苍榆树中悟出了什么“道”来,可我却偶得了一种原始的醇意,洁净,纯粹。
曾祖父早就去了,我今生只见过他三面。那时他真的是很老了——他拄着拐杖,瑟缩在秋风中。这风吹白了他的头发,吹落了他的牙齿,吹出了他沧桑伤感的皱纹。然而此刻,他虽然已经随风而去,可死亡只带走了他的肉体,他的精神依旧长留,让我这个后人能够清醒而深刻地感受到。他的浩然正气,就像这棵古老的苍榆一般,风雨再大,直立的脊梁永远不倒!
只是,记忆在此刻静静地收拢,再收拢,最后将故乡的意象凝结成永恒的一点,我若有所思。
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起,我愿在心灵这片纯洁空旷的白纸上,以忆为墨,绘出那条蜿蜒曲折的回乡之路,泼出那股绵延不断的袅袅炊烟,印出那苍天古树正直耸立的影子,刻出曾祖父深邃、落寞而质朴的灵魂。我要为它画上边框,愿它永恒定格在我的心里,汇成一道亮丽夺目的风景线,令我时刻体验到那位作古的沧桑老人教给我的浩然正气,激励我不断去追求生命的维度。
品读:
本文是2008年南通市中考中的一篇满分作文。文章构思巧妙,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其中作者对文章的点题环节功不可没。如开篇时“我”由那依稀古老榆树的影子想到了一道正气浩然的风景线。开篇点题,直接切题,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引起了下文故事的展开,用得很精巧。而文章结尾生成了心中那道亮丽夺目的风景线,又一次点明了文题,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崔老师小结]
作文中点题是避免作文偏题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我们可以在文中多次点题,形成结构、内容上的“回环”现象,让读者真正感受到那种前后照应之美。其实,前后点题也会凸显文章的侧重点,让读者领悟到文中的核心内容。
在实际作文活动中,我们可以采用抒情、描写、议论等多种形式来灵活点题。这样多种方式的灵活运用,能回扣题意,大大增强读者对作文“思路清晰”与“中心突出”的印象。而文章有一个好的结尾点题,也能让读者品味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
链接大师
一代文学大师秦牧
秦牧,原名林阿书,又名林派光、林觉夫、林顽石,(1919.8-1992.10),男,祖籍广东澄海东里樟林。我国著名文学大师、散文家,作品集有《秦牧散文选》、散文集《花城》、《潮汐和船》,中篇小说《黄金海岸》,文艺理论集《艺海拾贝》,童话《巨手》等。
风雨人生一路走来
秦牧于香港出生。青少年时期曾就读于新加坡端蒙学校、汕头一中等学校。1938年春到广州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辗转于粤桂两省。1941年曾在桂林的中山中学教书,并从事写作,开始涉足文坛。1949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区纵队,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省文教厅科长、中华书局广州编辑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副主席、《羊城晚报》副总编辑,主编过《广东教育与文化》、《中华通俗文库》、《作品》诸杂志。曾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美国,以作家身份访问过蒙古、古巴、新加坡和泰国。
1992年10月14日,秦牧因心跳骤停抢救无效,不幸于11时在广州逝世,享年73岁。
他是“一棵繁花树”
秦牧孜孜不倦地在文学沃土上勤奋耕耘,他把个人的文学创作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发表和出版了大批散文、小说、戏剧、诗歌等作品和文学论著。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感人,充满了时代精神,深得海内外读者的喜爱。
他的散文作品风格独树一帜,被誉为“散文一绝”。小说、童话、戏剧、诗歌、文艺理论等都有著作,故又被喻为“一棵繁花树”。
他主张独创一格,“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独特的创造”。他提倡扩大题材的范同到海阔天空和多方面发展文学的功能,包括教育、形象欣赏、审美、文娱方面,使作品高于幽默和情趣,“寓共产主义思想于闲情趣谈之中”。
链接精彩点题片段
1小溪潺潺流淌,燕子呢喃细语,为大自然谱曲,这是奉献的青春;枝头的新叶。娇艳的花朵,开了又落,落了又开,这是无悔的青春。
——《青春无悔》
2一棵树,经受不住狂风暴雨的肆虐;一粒沙,培育不出绿色的生命;一颗星,不能照亮漆黑的夜空;一滴水,不能承载鱼儿的梦想……因为合作,世界才有了更多的奇迹;因为合作,生命才带来更多爱的讯息。
——《爱的讯息》
3人生的鼓掌永远不能停息。它永远激励着人追求灵魂的高尚与完善,掌声比爱心,比金钱更重要。
让掌声响起来,人生需要掌声。
亲爱的师长,多么渴望得到您的赞美,哪怕是一两句简单的话语!
——摘自安徽省考生《渴望赞美》
4让我们行动起来,把爱心带给那些失学儿童,带给那些孤寡老人……带给身边每一个人。当你把爱心献给他人时,你也获得了莫大的幸福。要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摘自荆州考生《把爱心带给他人》
5融融月,淡淡风,犹如那花香,香飘万里却总有散去的那一刻。当往事随风,箫声逡巡,就像因“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而成为感动中国人物的袁隆平教授,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侠之大者,什么叫以天下为己任。他们将名垂青史……
——摘自2007年吉林省中考满分作文《以天下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