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的道路上狂奔

2009-07-16 09:33冯汝汉
新作文·初中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东施中考文章

冯汝汉 周 莉

运思交流

周五下午,校多功能教室。每周的“中考作文新时空”活动又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着。

王妍:下午好!欢迎各位同学来到“中考作文新时空”第四站——“中考作文发展等级吧”!今天的活动仍由我来主持,我们的话题是如何让你的中考作文插上创新的翅膀,写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创新作文。

冯老师:学写创新作文,就是落实中考作文发展等级的第四项标准——有创新。所谓表达有创新,是在前面几讲的基础上,从写作的内容或形式方面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概括起来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见解新颖,二是材料新鲜,三是构思精巧,四是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五是有个性特征。下面请同学们先讨论怎样使我们的考场作文见解新颖。

周伟:冯老师,最近我读了一篇2008年山西省中考佳作《生命是一朵永不凋零的花》,文章以对汶川大地震的回忆开头,接着作者把目光锁定在生命的本真和生命后天的锤炼上,引用了冰心老人的话,阐明了一个道理:生命是一朵永不凋零的鲜花,我们要把自己的生命之花开到极致,让我们去善待生命,去感恩生命。像这样的观点能否就叫“见解新颖”?

王妍:我认为,这位师兄的见解是新颖的。对见解新颖,我是这样理解的:文章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或基本论点新鲜、别致、独到,“见人之所未见,道人之所来道”,而不是人云亦云,老生常谈。

冯老师:说得好。也许有的同学说,像“生命是一朵永不凋零的鲜花”这样的观点是很难悟出的。其实,见解新颖并不难。不是说只有写了反映具有时代特征的主题才是见解新颖,如果写出具有自己独特感受的情感也是创新主题。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会有一些感悟,这些感悟只要是健康的,就可以写出来,就会与众不同。当然让你的文章见解新颖也要讲究方法。下面请大家针对“东施效颦”这一故事,想一想,怎样做到见解新颖?

徐颖:我认为多角度去思考“东施效颦”的故事,可提炼出三个不同的观点:一是从西施的角度立意,这是常规的角度。二是从东施的行为角度立意,东施去模仿为什么会更丑?可见,盲目模仿要不得。东施模仿西施后,乡邻们都避开,可她仍在模仿,可见东施无自知之明。三是从东施乡邻们的行为角度立意,东施乡邻们像对待瘟神一样避开东施,为什么就不去帮助她?可见我们不能像东施的乡邻那样,我们应该热情地关心、帮助她。

戴亚斌:我觉得可以从徐颖提出的观点“东施无自知之明”出发,作逆向分析:东施为什么要去模仿西施?因为东施知道自己丑,但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她模仿的愿望是好的,不模仿,那么她就无望使自己变得美些。这比那些生得丑却自以为不错,不采取措施去改变的人,不是更有自知之明吗?因此可立意为:东施有自知之明,值得赞颂。

冯老师:刚才两位同学谈得很好,让你的文章“见解新颖”的方法还有许多,譬如运用假设推理分析法,假设某种情况成立,然后推究可能产生的结果。对“东施效颦”这个故事,同学们不妨作这样的假设:假如东施也是个美人,去模仿西施,那会怎样?这样东施自然不会被人嘲笑,但绝对不会变得更美,因为美需要创新。一味模仿别人,就永远停留在别人之后。还可以运用拓展延伸法,在一般的、普遍的结论基础上挖掘更深一层的意义。也能找到创新的突破口,等等。

王妍:同学们,见解新颖属于内容方面的创新,材料新鲜也是内容方面的创新。如何使文章的“材料新鲜”,大家有什么好办法,请互相交流交流。

冯老师:在这里我提示一下,“材料新鲜”可以这样理解:一是指选择的材料是大多数人所没有使用过的崭新的材料;二是指对材料的处理角度与众不同,体现了作者新颖的思维角度。

方彤:经老师这么点拨,结合写作实践,我以为对于一些历史性的材料,可以古为今用,构思时赋以时代气息,就能挖掘出其中的新内涵,提炼出有新意的主题。最近我读了一篇考场佳作《阿Q新传》,作者凭借对作文命题和要求的彻悟,对《阿Q正传》的谙熟,对市场经济大潮下制假售假等欺诈行为的洞察,巧妙地选择了故事新编的样式,将原材料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化名篇而讽当今,寓忧思于诙谐,主旨鲜明而新颖。

丁程:我以为如果有强烈的当代意识和关注社会的热情,引进时代活水,文章也会散发诱人的芳香。譬如2008年贵州省遵义市中考满分佳作《让我握住你的手》,抓住汶川地震的特殊背景,在“题记”的引领下,从浩瀚的材料中筛选了三个与“手”密切相关的人物,烘托描写了三个典型场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了考生对汶川地震的英雄们无比崇敬的思想感情,用真挚的感情,让读者在感动与振奋中领悟无声手语的深刻内涵。

张润泽:有些材料,所谓陈旧,只因为人们经常用到它,对这样的材料,可以加工翻新,使之进发出现代的、个性的、创新的火花。我的方法就是一个字——“添”,就是添上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给人物一个特定的身份、添上一个特定的氛围。这样,就可做到“推陈出新”,把“旧事儿”翻新了。譬如,对“小张拾钱包”这样的陈旧题材,如果给一个特定的时间:已经上课了;特定的环境:小张的家庭贫穷,父母都下岗了,小张无法交费不敢去上学,在没人看见的路边;特定的人物:小张平时“特爱钱”,连“一分钱”都看得很重。如此翻新,这“旧瓶”不就装了“新酒”嘛。

冯老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我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作文中的材料新颖别致,功夫在平时:一要扩大阅读视野,多读书报,多关心时事,勤摘录、善整理鲜活材料。平时坚持观看“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人与自然”、“实话实说”、“今日说法”等电视节目,了解当前国际国内的社会生活情况,要善于观察、捕捉身边的新鲜事,选取具有时代气息的材料。

王妍:同学们,我们要遵照冯老师的指导去做,平时养成多听多看的习惯,主动关心最新的国际国内大事,切实感受生活,保持材料新鲜,这样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了。接下来着重交流如何使文章构思精巧的体会与经验。

吴思凡:昨天我读了2008年广西桂林中考的一篇满分作文,题目是《当我面对书本的时候》。文章通篇采用了“当我面对书本的时候……”段首排比的方式,写出了自己对读书生活的独特感受,这样写,既对每一段起了提挈下文的作用,又使段与段遥相呼应,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请问冯老师,像这样的构思是不是算得上“精巧”?

冯老师:是的,这就叫构思精巧独特。所谓构思精巧,就是指构思时不拘泥于大众化的或者模式化的文章思路,而是从一个新的角度组织材料,给人“亏他想得出来”的阅读感受。或采用倒叙、插叙等叙述方法,使文章结构显出新意;或采用附加题记、后记、小标题的方法,使文章结构更完善,层次更清楚;或用改换人称、变换对象的方法,使文章构思个性化。这里向同学们着重介绍文章主体部分常用的构思方

法:一是故事新编式,选取古代事例。用自己的语言和立意来描绘陈述的编故事型的写作模式。譬如2008年天津市中考满分佳作《黛玉,你好》,借助时空隧道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相遇并进行交谈,道出了自己对这个文学人物的理解和同情,抨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主题十分深刻。二是片段组合式。从日常生活、书刊以及体味过的点滴感悟中机智地截取几个特定镜头,加以横向剪辑。就能够创造出全新的主旨和丰富的内涵。收到化平淡为神奇的构思效果。譬如2008年河南中考满分佳作《那个故事的主角是我》,用三则日记连缀了三个片段:一个故事,妈妈给“我”讲了三天。第一天上午,妈妈主动给“我”讲一个关于母女牵手的故事,因中间接电话中断了妈妈的讲述;第二天晚上,妈妈又接着昨天的故事讲下去,因“我”的突然问话,再次中断了妈妈的讲述;第三天刚吃罢早饭,“我”便急不可耐地要求妈妈继续往下讲,妈妈却显得不慌不忙,又从容地讲了下去。娓娓道来的三个片段形成了三则日记,其间并无叙述性的语言连接,但内容却相互关联,情节的发展就暗含于日记的内容之中。别出心裁的构思,值得同学们学习。三是形象议论式,就是用杂文的笔法,借助生动的形象进行议论。收到言近意远的表达效果。四是化虚为实式,即化抽象为形象进行叙述。有位同学赋“名利”以生命形象,以“您曾经的名利”的名义给他的主人写了一封信,深刻地阐述了“名利”的人生哲理。书信的形式,拟人的手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五是镜头转变式。譬如2008年河北中考满分作文《那一刻,我们毕业了》,作者运用蒙太奇的方式来结构成文:毕业时漫步校园——喧闹的操场、温馨的教室、曾经厌恶的食堂,还有那饭堂的阿姨叔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被作者“拍摄”下来,以情感的线索连贯成活动的画面,并分类有序地呈现给我们,对母校生活无限的留恋与怀念便在这些铺陈中洒落无遗。下面请同学们以“人生”为话题现场构思,力求思路新颖独特。

张琳:我认为可从“吃亏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想到人生方程,把人生比作一个方程,把“幸福十亿人”作为方程解,构写一篇议论文。

练华健:我觉得可把人生比作一块调色板、一架琴、一座桥,分节来写,各自独立而又一脉相承,构思就显得巧妙了。

向巍:我的思路是:将人生比作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把个人的幸福融入人民的幸福是加法,为他人减轻痛苦是减法,团结别人、学习别人的长处以丰富自己是乘法,痛苦由大家分担是除法;再分别用小故事来表现人生的加减乘除,让不同的人物告诉我这些道理。

王妍:刚才三位同学针对话题“人生”的构思确实新巧。人生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要想写出新意就要借助于巧妙构思。下面重点讨论的是推理想象的独到之处。

凡婷:请教各位师兄妹。这一条是不是针对议论文而言的?

朱小华:我看未必,记叙文也需要想象嘛。

冯老师:说得对。说理类、科幻类的文章,推理应避免常规思路,要打破思维定式,力求创新。对记叙文或文学作品来说,想象不仅要丰富,更要别出心裁,自出机杼。

朱小华:怎样才能在中考考场作文中表现推理想象的独到之处呢?

冯老师:办法可多呢。可以运用其他学生不善使用的推理想象方法;可以将想象写得奇特一点;可以将差异较大、关系较远的事物联系起来,构成某种推理和想象。譬如2008年湖南益阳中考佳作《生命的重量》中的推理想象就有独到之处:作者敏锐地发现了题目材料所展示出来的广阔的思维空间,并迅速地确定了立意“成功的花儿总是浸满了奋斗的汗水”,但文章的创新之处却在于没有简单地诠释“生命的重量”的一般表现,而是展开想象思接千里,情牵历史,从李白到陶渊明,从居里夫人到王昭君,从王勃到苏轼,引用精彩诗词归纳推理,把握不同人物实现自我价值的动人“瞬间”,深入剖析,鞭辟入里,发人深省,显示了一个初三学生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思想水平。

王妍:我最近阅读了周国平老师的一篇文章,他对“健康与残疾”是这样阐述的:“严格来说,世上没有绝对健康的人,而这意味着人人在一定意义上都是残疾,区别只在明显或不明显。用这个眼光看,明显的残疾反而提供了一个机会,就是及早感悟到外在生命的可靠,从而更加关注内在生命。许多事例告诉我,残疾人中不乏精神的圣徒……”作家在健康中看到残痰的一面、在残疾中看到了健康的一面,对健康与残疾作出自己独特的推理。平时我们多读些名家经典,那写作时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就不难了。好了,还有最后一个问题:考场作文怎样做到“有个性特征”,请大家抓紧时间发表看法。

练亚兰:我觉得作文“有个性特征”离我们还很远,我也想方设法使自己的作文带上强烈的“个性色彩”。但就是做不到。请问老师有没有灵丹妙药?

冯老师:灵丹妙药倒没有,但同学们经过刻苦努力,就一定会写出“有个性特征”的佳作。在动笔前,最好多问问自己:一句平常的话,能不能换个生动的说法?一件事,能不能描述得形象一些?一个传统的说法,能不能用新颖的表达方式?一组句子,能不能变换一下顺序?为了加深读者的印象,可不可以用铺陈渲染的手法?可不可以用排比的方法增强文章的气势?可不可以借用口语、俗语来陈说?可不可以考虑来一个有力的反问?在这些问题上多想想,就会在写作的每个元素上都不落窠臼,带上自己独特的印记。最重要的是平时就要注意使自己的作文朝着某一个方向发展。个性特征没有优劣,只有是否鲜明。这需要自己体会,自己的文章在哪方面有长处:是喜欢抽象还是喜欢真切?是喜欢细腻还是喜欢粗犷?是长于思考还是长于抒情?是长于描写还是长于议论?是长于赞美还是长于揭露……可以依个人爱好和长处,自由发展。

同学们,让你的中考作文出新出彩,一定要防止进入浮躁误区:一忌内容刻意“创新”,天马行空,胡编乱造,缺乏生活底蕴和真情实感。大概有四种情况:其一,“臆想型”,题材千奇百怪,“什么盗墓者、流浪人、灵魂术士,甚至吸血鬼,就是和学生自己的生活无关”;其二,“痛苦型”,没什么生活经历的人,却显得无比沧桑;其三,“新人类型”,写的都是泡吧、迪厅、网恋等中学生本不该涉及的生活;其四,“怀柔型”,抒发的都是老气横秋的成人情调,如此等等。其根源就是这些考生很少关注生活,阅读面窄,视野狭小,缺乏生活真实,缺乏合理的想象空间,写作基础薄弱。二忌文体一味“另类”。避熟就生,铤而走险,失去文体优势,原本没有写好常规文却去尝试另类文体,其结果往往只能弄巧成拙。三忌语言追求“新潮”,标新立异,失去清新活泼之少年本色。有的考生为了“创新”,或一味追求语言新潮另类,写出让人看不懂的“新人类”语言,如网络语言;或喜欢

用文言写作,文白夹杂;或故作深沉,伤春悲秋,堆砌华丽辞藻。希望同学们切记:多一点单纯的孩子语言,朴素的真实会比华丽的辞藻更感人。

(夕阳西下,同学们仍兴趣不减。)

王妍:同学们,还有一个月就要中考了,祝大家“踢好临门一脚”,插上创新的翅膀,写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考场佳作。同学们,下期再见!886!

经典回放爱的传递

播音时间:2008年5月15日中午12点10分

播音主持:快乐天使晓文,爱心天使静静

播音稿件:

晓文:各位听众,中午好!我和静静又与大家相聚在“爱心传递时间”,今天的故事不多,但我们相信,足以感动大家。让我们从《爱的奉献》中引出今天的精彩故事。

(播放苏芮演唱的《爱的奉献》:长路奉献给远方,玫瑰奉献给爱情,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爱人;白云奉献给草场,江河奉献给海洋,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朋友;我拿什么奉献给你……白鸽奉献给蓝天,星光奉献给长夜,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小孩;雨季奉献给大地,岁月奉献给季节,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爹娘……)

静静:动听的音乐。真挚的情感,也许早已牵动了同学们的思绪。当我们听到这首经典歌曲的时候,同学们是否想到了,我拿什么奉献给祖国,奉献给学校,奉献给老师,奉献给同学呢?

晓文:相信大家都不会忘记一篇题为《美丽的风景》的文章。

静静:是的,我还背得其中的一些句子:“只有你装饰了别人的风景,别人才会装饰你的梦;你若想要别人装饰你的梦,你就要学会装饰别人的风景。”文章的作者便是学校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楠楠”。

晓文:谁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个聪明而富有诗意的女孩,却被疾病逼到了生命的尽头。走进她的生活,我们才发现,这个孤单的女孩,竟然与祖母相依生活了十年。这十年里,她不仅是学生,还是家长,她竟然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支撑起了一个家。

静静:令人欣慰的是,当“楠楠”遭遇困境的时候,全校3200多名师生伸出了爱心之手。短短三天时间,我们“爱心传递”栏目组就为“楠楠”募集到了一万二千多元的医疗费用。下面,是我们栏目组记者录制的现场采访。

(播放“爱心小记者”的现场采访录音,三分钟)

晓文:爱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飘带。这条飞扬在校园里的爱心飘带,传递着一份份宝贵的情感,它让疲惫的生命充满活力,让脆弱的生命得以安全,让濒临死亡的生命获得了重生。爱是个创造奇迹的字眼,让我们拥有整个世界,让我们的生命得到升华。

静静:为了感谢全体师生对“爱心行动”的积极支持,我们栏目组受“楠楠”的委托,献给各位一首歌,希望这歌声能够带去我们的感谢与祝福!也希望我们的“爱心传递”活动走进更多的同学的心中。

(播放韦唯演唱的《爱的奉献》: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在没有心的沙漠,在没有爱的荒原;死神也望而却步,幸福之花处处开遍;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2008年湖南省益阳中考优秀作文)

品读:

这篇中考佳作获得满分的主要理由就是敢于创新,亮人眼眸,在众多的考场作文中独树一帜。具体表现在:一是选用了新颖的文章样式——播音稿来写,独辟蹊径。作者也许是一名小记者,也许就是一名播音员,不管其身份如何,写作时能够突破一般的模式,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特长;再说播音稿体例完整,有播音时间,有主持人姓名,有播音稿及操作程序,足见作者选择娴熟、恰当的文体的能力。二是对材料的处理角度与众不同。体现了作者全新的思维角度。通篇人物介绍的文字不多,事情的原委交代得很清楚;开篇与结束均引用歌词,照搬的歌词看似有拼凑之嫌,实则紧扣主题,匠心独运。三是情感真挚而动人。“爱心传递”栏目组的深情呼唤,全校师生的无私帮助,仿佛让人看到了校园里飞翔着的传递爱心的飘带,读来令人感动,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写作例文

雅典娜的指点

施睿

夜静悄悄的,我躺在床上,思索着老师提出的问题:“机会是什么?”但百思不得其解。

突然一个声音在头顶盘旋回响,这是一种超脱尘世的声音:“机会是什么?”

我愣住了:“你,你是谁?”

一束蓝光柔和地直射在地上,眼前似乎出现一座水晶宫殿,一位美丽的女郎向我盈盈走来。她灵巧地提起银白色的长裙摆,玲珑剔透的水晶冠在黑夜中闪闪发光。只见她轻轻地将手中的魔棒一点:“我是智慧女神雅典娜,让我来告诉你机会是什么。”

说着,在我眼前升腾起一阵雾气,聚成一片似有似无的屏幕……

第一幕

背景:海风拍打着海水,掀起一阵阵雪浪花。海岸上,两个年轻人。

“这样的风,也许是暴风雨来临的预兆。”

“不,这是东风,恰好送我去克里特岛。”

“不可轻举妄动,假如半路被暴风雨打翻了船,货物不就全完了吗?”

“不会的。我看这风不会引起大风暴,只要货物到了克里特岛,我就可以赚上一大笔。”

结果:一个青年果断地装货上船,安全抵达了克里特岛;另一个青年却仍在岸边徘徊,一事无成。

雅典娜女神问:“去克里特岛的青年为什么会成功?”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他抓住了机会呗。”“这个机会是什么?”“有惊无险的东风。”

第二幕

背景:一间大学的科技馆里。一位刚刚获得诺贝尔奖的年轻科学家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

“老师,要是没有您当年对我的培养,我怎么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呢?”

“不,主要是你的勤奋学习,是你自己造就了自己。”

女神又问:“机会是什么?”我说:“机会就是老教授的垂青。”女神微微一笑,一点魔棒,屏幕上显出第三场,然后是一片空白。

“是什么?”我不解地问。

“第三幕的主角便是你。因为你的深思,宙斯派我来点拨你。你是个聪颖的孩子,好好想想吧。”说完,女神消失了。

我猛地从梦中醒来,紧紧地抓住了被单的一角。我?主角?我的机会就是……

我突然领悟了。笔在纸上迅速移动:“去克里特岛的青年抓住机会,因为他经过深思熟虑,作出明智判断;学有所成的大学生抓住了机会,因为他勤奋读书,依靠实力,获得了老教授的垂青;我抓住了机会,因为我冥思苦想,得到了雅典娜的指点。所以,生活中处处有机会,机会就是人生舞台上的一场戏,戏的背后是汗水,是一双能洞察社会、善于发现的眼睛。”

品读:

这篇习作最大的特点是“有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在:其一,“另类”文体,亮人眼眸。文章没有板着面孔说“机会”,而是紧扣话题“机会”运用剧本的形式来写,巧妙地设计了三幕剧,人物

活动的时空相对集中,人物塑造十分鲜活,给人留下耳目一新之印象。其二,构思奇特,谋篇精巧。前两幕剧分别选择了年轻人和知识分子的对白,从善于发现机会和凭借实力抓住机会这两个角度来写。第三幕是“剧”“我”神合,虽无形象,却已上演,表达了作者主客观融合的人生理念:“机会就是人生舞台上的一场戏,戏的背后是汗水,是一双能洞察社会、善于发现的眼睛”。其三,想象丰富,匠心独运。作者巧妙借用女神雅典娜,将想象写得十分奇特,虚实结合,立意深远,显示了作者思维活跃及良好的文字功底。

高端预测

什么是牵挂?牵挂是一种思念,牵挂是一种情怀。牵挂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线绳,牵挂有如瓜豆的藤蔓缠绕着篱笆;牵挂是母亲村头的守望,牵挂是游子孤灯下的怅惘。

请以“牵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温馨提示:

“牵挂”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好在话题材料中已用两个比喻提示了它的内涵。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这两个比喻,展开类比联想,由此及彼地切入话题。比如由“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线绳”,类比联想到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挂念、在外求学的学子对父母的惦念、父母对子女的思念,对久别的同学、朋友的想念等等;由“瓜豆藤蔓缠绕着篱笆”,类比联想到子女对家庭的依恋、妻子对丈夫的眷恋,等等。通过类比及转换,就能快速打开思路,确定文章主题。下面介绍几种思路设计:

思路一:牵挂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凝聚情感的某个载体,比如故乡以及故乡中的小河、月光等风物。如何牵挂,怎样牵挂?都围绕“牵挂”的主题展开,切入点要小。可以写成记叙文。

思路二:用“情”去揭示、讴歌牵挂的含义与韵致。实际上,生活中的种种情,莫不是一种美丽的牵挂。比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亲情的牵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友情的牵挂;“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是夫妻间缱绻的牵挂;“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是小女儿对老父的执著牵挂;史铁生的母亲目送残疾儿子摇着轮椅,走出家门,是母亲对儿子的一份久久的沉甸甸的牵挂……可以说,每一个生命都走不出情感的射程,每一次感动都脱离不了牵挂的心声。可以写成散文。

思路三:牵挂是一种心情,也是一种道德与价值的尺码。对牵挂的内容和目的加以议论,可以从品质的高与低两方面来举例,形成对比论证,以表现各自的品质。可以写成议论文。

思路四:可以给父母亲写一封信,叙写父母亲与自己相怜相爱的具体感人的事,抒发子女牵挂父母、深爱父母的真挚的情怀。写成书信体文章,必须注意:一要格式的规范完整;二要根据“牵挂”这个话题,选择好陈述的对象(自己熟悉的或关系密切的人);三是口气要符合与陈述对象的关系;四是主体部分要突出“牵挂”的中心。

当然,要使文章打动读者,还要有细节性的东西,通过细节的描写,把“牵挂”写得惟妙惟肖。譬如,在刻画母亲对外出子女的牵挂时,村口守望的身影,这应该成为细节性的东西,只有对它进行细致地刻画,才能把母亲的心淋漓尽致地写出来,才会比“母亲做好了许多可口的饭菜等我”更有意韵和质感。

猜你喜欢
东施中考文章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记得你是谁1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东施整容
东施整容
美丽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