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洞国将军指挥了他们的团长他们的团

2009-07-16 03:43朱冬生
档案天地 2009年5期
关键词:反攻缅北滇西

朱冬生

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背景是1941年底日军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继而进攻东南亚各国。翌年5月,日军占领缅甸,企图切断中国唯一的国际交通大动脉,直接威胁中国的西南大后方;在西面胁迫印度脱离英国,进而与德军在中东会师。为此,中、美、英三国决定反攻缅甸,商定发动缅北、滇西作战。《我的团长我的团》所描述的就是这场战争中的一个局部战场。

我对这场战争的认识,是20多年前从原国民党高级将领那里领教到的。我刚调到《星火燎原》编辑部不久,就结识了著名作家黄济人。我们能成为朋友,倒不是年龄相仿,更多的原因是我们研究的领域相同,探讨的是同一个战场相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是我关注的是共产党、人民解放军,他关注的是国民党、国民党军。

与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们的因缘际会

因为工作原因我接触较多的是我党我军的高层人士及他们的文章和书稿。因编辑《星火燎原》丛书,我没少见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许世友、陈再道、洪学智、李聚奎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本人。黄济人的长篇报告文学《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在《时代的报告》连载之后在国内曾轰动一时,书中主要纪录的是他的舅舅原国民党青年师师长邱行湘将军及一大批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经历。为这部长篇报告文学写作,他见到了差不多所有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只要有空,无论在白天或晚上都会带我去见他所熟悉的原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们。因为与我工作单位离得近,去的最多的是全国政协文史馆,经常见到在这里工作的王陵基上将、黄维中将、文强中将、沈醉中将等一批身体好又特别健谈的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们。王陵基、文强年岁差不多,清癯洒脱,精瘦壮实。见到他们我都有某种“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感叹,但他们则不然,每次会见,他们不是伏案书写他们经历过的战争往事,就是一丝不苟的在抄录中共中央或国务院下发的某一红头文件。这种学习精神和他们对已经臣服了的政府的严肃的态度,即使在共产党内也不多见。过后我常常想,如果当年国民党的各级官员都像现在的他们,国民党还会失败吗?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1984年元旦除夕的前一天的晚上,在沈醉家中。这是全国政协礼堂后面全国政协机关家属院内一个面积不大的单元房。为我们开门的是沈醉夫人,一个50多岁、非常随和的家庭妇女,我再怎么琢磨也看不出她曾经是一位出家为尼的清修之士。沈醉是一个体形魁梧的军人,面对侃侃而谈神采飞扬的沈醉,我总找不到他在小说《红岩》和电影《烈火中永生》中国民党特务头子凶神恶煞的形象,我恨自己为什么不能立即生出些许仇恨和对面前这位老人的厌恶。面对摆满书桌来自海内外各种漂亮的新年贺卡,他热情洋溢地告诉我们每一个贺卡背后他与过去那些国民党将领们的种种友谊,但凡讲到也有来自被他关心呵护过曾被他杀害了的革命人士的家属及后代们的贺卡,我则心存疑虑。

几年的相处,闲来无事,我们互相交流最多的是各自见过的国共两党两军高层人士之后的感受。黄济人还多次采访过中国远征军的主要将领并曾指挥过缅北、滇西作战的郑洞国中将和宋希濂中将等。20多年前,我陪着黄济人与这些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的见面与交谈,目的则不相同,但决不存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斗转星移的好奇,而更感兴趣的是这一批从战场上下来的老军人对战场得失的回顾和犀利尖锐的战争场景的分析。他们经历过新旧两个政权,经历过战场的生死考验,有些也长期住过共产党的战犯管理所。此时他们的人生,差不多都已到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境界,谈吐直率豪爽,全无对新政权的阿谀和对旧政权的不满。他们所谈的一切,全部出自于一个职业军人对战争的职业判断。我听他们讲过辽沈、淮海和平津战役,也听他们讲过江西剿共、围攻鄂豫皖苏区。他们讲得更多的是他们在抗日战场上的辉煌战绩,包括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抗战的光荣历史,他们讲过很多有关30年后这部电视剧所涉及到的这场战争以及参与这场战争的他们的团长他们的团。

郑洞国将军谈奇袭密支那之战

郑洞国将军是我拜访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中谈话最多的一位,这是令人敬仰的一位智者和长者,他的谈话全无私情,一切都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绝无党派之争和个人恩怨,对新旧政权的领导人都予以极大的敬重。与他的见面是我人生中的一大幸事,也实属偶然。郑洞国将军和徐帅同为黄埔军校一期生,其时徐帅兼任黄埔同学会会长,郑洞国将军为副会长,我不知道他们的私交如何,但我知道郑洞国将军对他的这位老同学十分尊敬。1983年5月徐向前元帅回忆录《历史的回顾》出版,我作为该书的责任编辑,郑将军派人找我要了几本,过后不久郑将军又亲自打电话给我,对该书的出版予以很高的评价,并约见我几次,专谈阅读此书的感受。期间我也几次请郑将军谈了中国远征军抗战的情况,谈得最为深入的一次,是1985年4月全国政协会议闭幕后第二天上午在全国政协礼堂二楼一个会客室里的长谈。中国远征军缅北、滇西作战,大小战役战斗不可胜数,过程非常复杂不可尽述,他谈得最多的是奇袭密支那之战。

位于喜马拉雅山南端的密支那,既是曼(曼德勒)密(密支那)铁路的终点,也是缅北的政治、经济、交通中心。反攻缅北和当时中国对外惟一通道“驼峰”航线及正在修筑中的中印公路都取道于此。因此,密支那便成了敌我双方争夺的要点,也成了双方高层关注的焦点。美国罗斯福总统完全支持中国政府和盟军方面对密支那采取军事行动。而日本首相东条英机则亲自下令,将切断中印公路作为驻缅日军的首要任务,为此日军在密支那这一弹丸之地集结了三千兵力,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并在城北城西建了两个机场,以保证对守城部队的空中支援。

1944年5月上旬,中国远征军盟军司令长官史迪威将军召集中美众将传达罗斯福总统“进击密支那”的电令会,郑重其事地委托中方最高军事指挥远征军副司令长官兼新1军军长郑洞国将军制定进攻密支那的作战方案。

当晚,在前线指挥部的帐篷里,郑洞国与参谋长舒适存一道悉心研究着进攻密支那的作战方案。在保定、徐州、台儿庄、昆仑关和鄂西会战中与日军几经交手的郑洞国,深知密支那之战不宜强攻,只宜侧翼奇袭。将目标锁定在城西机场,这个小型机场只有百余人防守,如果我方派一支小部队偷偷穿越库芒山,迅速占领西机场,然后以西机场为基地,配合外围发起总攻。看到郑洞国这份近似“暗渡陈仓”的奇袭密支那作战方案后,史迪威兴奋不已,不仅当即在作战方案报告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还为此战取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名字—威尼斯商人。

由中国远征军新30师第88团、50师第150团以及美军5307部队组成的中美混合突击队,分成K、H、M三个纵队,在美军突击队队长梅利尔准将指挥下,从孟关集结南下,长途奔袭密支那。为了不让敌军发现,突击队只能在暗无天日的密林中行动。

5月17日上午10时,中美混合突击队H纵队在空中火力支援下,向密支那西机场发动突袭。H纵队行动秘密迅速,第150团以两个营兵力从两翼夹攻,直逼机场,敌军仓皇抵抗。这场战斗共用了一百多分钟,时至中午,H纵队便完全占领了机场。

奇袭成功,蒋介石立即来电予以祝贺。英国首相丘吉尔也从密支那西机场奇袭成功中看到了缅北反攻作战胜利的希望,立即让蒙巴顿将军向中国远征军指挥部发了一道嘉奖令“你们取得了非常杰出的成就,将是载入史册的一个功绩。”

捷报飞传至孟关指挥部,史迪威将军高兴得手舞足蹈。当天,他将郑洞国、参谋长舒适存、新30师师长胡素、第50师师长潘裕昆以及博特纳、波德诺等在孟关的中美将领一并邀去,共进晚餐。而恰恰就在此时,密支那火车站得而复失。

战前郑洞国将军曾再三提醒梅利尔,但这位傲慢的美国人岂肯把这位身为副司令长官的中国将军的话放在心上。密支那前线指挥官梅利尔未能在占领火车站后及时调整兵力,集中优势兵力扩大战果,趁机抢占整个城市,而是分散兵力,不仅未将防守铁道沿线的部队向市区集结,反而将150团分散布防,给敌人以喘息之机。日军正是利用这一空档,集中炮火进行疯狂反扑,切断了150团与后方指挥部的通讯联络。恰恰在这关键时刻,美军总联络官孔姆中校惧敌炮火之威,借故离开火线,致使150团无法要求飞机与炮火支援,终致火车站阵地之失。

史迪威只得救火般地带领郑洞国等众将官飞赴密支那前线,在西机场撤换了贻误军机的梅利尔,让自己的参谋长波德诺将军接替其职,并成立了由他自己与郑洞国、波德诺、胡素、潘裕昆等五人组成的临时指挥部,调兵遣将,重新组织对密支那的进攻。

与此同时,负责密支那防务的日第33军本多政材中将也在争分夺秒,急从第53师团、56师团各抽一个大队星夜增援,将该城守军增至五千之众。就此,本来可以奇袭成功的战略方案变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在雨季的密支那展开了。

拉锯战自5月下旬始,先后持续了60多天。双方争夺的阵地以每日三四十米的距离反复着。白日,中国军队在空军与炮兵的支持下挺进几十米,夜晚,日军则以偷袭的方式收复几十米,有时一夜竟偷袭四次之多。三五天下来,尸骨成山,血流成河,豆大的雨点没完没了地下着。战壕中,掩体里都灌满了血染的雨水,战士们泡在没膝的水中,与凶残的顽敌进行着殊死的较量,哪怕下肢一寸寸地红肿溃烂,甚至连生殖器都红肿起来,也一声不吭地咬紧牙关挺下来,与敌人一寸寸地争夺着阵地。

进入6月,雨水更旺,战斗更激烈更残酷了。中国远征军已投入了四个步兵团,再加上美国5307部队,总兵力已超过了增援后的敌人。担任主攻密支那的新30师师长胡素,面对胶着的战局与美军指挥官束手无策的窘况,自己甩开膀子干,制定出“坑道战”的作战方案,命令部队边掘进坑道边向敌阵地挺进。这种坑道出奇制胜之法迅速在其他部队推广,使战局有所改观。

7月6日,指挥孟拱河谷战役胜利后的郑洞国急忙飞返密支那,见拉锯战的僵局仍未打开,心急火燎,顾不得与美方指挥官麦根协调,径直与前线各部队军事长官当面磋商,决定于次日大举出击,全面进攻。第二天下午一时,中国军队在空军、炮兵火力的支援下,全线出击。在强烈雪耻心的激励下,英勇的中国军人不惜血肉之躯,终于打开了持续月余的战争僵局。辉煌的战绩,使得史迪威不得不临阵换将,让新30师师长胡素取代美国人麦根,全权指挥密支那战斗。

中美军队自7月13日始,发起新一轮的攻击,经过数日血战,抢占了以电影院、大缅寺、水塔等为中心的大半个密支那城区,并将两月前得而复失的火车站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8月2日,为了尽快结束战斗,第50师师长潘裕昆决定以师工兵连为骨干征选104名精壮官兵,组成敢死队,分成15个小组,借夜色潜入敌人后方,将敌方的通讯联络完全切断。由于通讯瘫痪,日军陷入一片混乱。敌酋水上源藏少将见大势已去、败局已定,只得趁黑夜用竹筏将伤病员偷运出城,然后开枪自杀,以践“死守”之命。

两日后,中国远征军将密支那全部占领,结束了缅北战场上历时最长最为激烈最为艰难的一战。中方以死伤6600余人的沉重代价,换取了战略要冲密支那。

他们对战场形势精辟独到的分析

在此之前,我并不系统了解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台儿庄战役中国民党军队抗战的情况,郑洞国将军及一批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关于中国远征军的谈话深深地震撼了我。他们是这样评述这场战争的:中国远征军在缅印战场上的作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一场可歌可泣的壮举。从1942年2月到1945年3月,中国远征军先后有40万部队、近50名高级将领投入了进去。战争历时3年,尤其在反攻作战阶段战绩更为显赫,共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及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毙伤日军4.8万余人,俘647人,缴获步枪1.1万余支、轻重机枪600余挺、火炮160余门、坦克12辆、汽车600余辆、飞机3架。中国远征军伤亡官兵约6.7万人。此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并且打通了中印公路,保证了盟国援华物资进入中国,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此战源起于1942年5月,日军占领了缅甸全境,直接威胁印度东部边境。缅甸失守,对远东反法西斯战争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对中国的战场也带来了不利的后果。滇缅公路被切断,西南的国际交通仅靠“驼峰”航线难以为计,使中国对日抗战的处境增加了许多的变数。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特别耽心,中国不能战败,否则日军将会抽出15到20个师团的兵力回攻印度。印度一旦成为日本人的网中之鱼,日本人则反向中东战场,控制印度洋,切断盟国的海上交通运输线,并与欧洲战场、中东战场的德军、意军在军事上遥相呼应。这不仅会增加盟军在北非战场和欧洲战场的压力,也会大大降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能力。另外,日本人占领了缅甸,实际上是打击了美国,打乱了美国的太平洋战略。美国当时在亚洲的战略目标是一定要保证使中国的战略物资运输畅通,以便让中国军队能牢牢牵制日军,使日军无法在其他战场上实施新的攻势。由于缅甸的失守,美国的一系列战略目标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所以1942年5月,美国驻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拟定了一项收复缅甸的战略方案,并要求美国派部队参加收复缅甸的作战。虽然中、美、英三国对反攻缅甸的意见相同,不过由于各自战略目标和实际利益的不同,尤其英国方面的迟疑和消极,使反攻缅甸的计划一再被搁置,迟迟不能实施。直到1943年春,美、英盟军在西南太平洋对日军发动进攻,为配合太平洋地区的战争行动,开辟一条新的中印交通线已势在必行,所以才有了中、美、英三国商定以中国军队为主配属美、英军各一部发动缅北、滇西作战的计划。

中国远征军缅北、滇西反攻作战的胜利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意义和影响远远超过了缅北、滇西一隅。对这场战争的评析,这些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们的见地也是非常独到的,今天回想起来仍不难看出这些职业军人敏锐的洞察力。

他们为中国远征军官兵的英勇战斗感到自豪

中国远征军应分为两个作战阶段:第一阶段从1942年2月到8月,罗卓英、杜聿明率部参与缅甸防御战,最终日军全部占领缅甸,远征军败退;第二阶段从1943年10月到1945年3月,由郑洞国率部参加缅北、滇西反攻,直到完全胜利。《我的团长我的团》反映的就是第二阶段作战中的松山攻坚战。这场战争之残酷,环境之艰苦,条件之恶劣,以及中国军队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和取得的巨大胜利,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杰出之作。但中国军队损失也比较大,此战中国远征军伤亡及非战斗减员近10万人,可见战争之惨烈程度。这些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对中国远征军官兵在战争中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始终保持了旺盛的士气和顽强的斗志,表示了由衷的钦佩和赞赏。他们说这种勇敢精神和坚强意志不仅鼓舞了其他战场上的抗日官兵,也受到了盟军的高度赞扬。他们仍记得1944年8月,美军派驻第11集团军的联络参谋组组长吴德上校看到第71军第88师部队攻击龙陵老东坡日军据点的战报后,对第11集团军司令长官宋希濂将军激动地说:“中国军队耐受困苦的精神和作战的勇敢,都是世界上少有的。”美国《皇冠》杂志1944年11月号发表该刊记者的文章也一再称赞:“中国军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在缅北的战斗中“表现出中国军队忍受无限艰难的伟大,令世界上任何军队都望尘莫及”。参加过缅北反攻作战的美军上校布朗战后一再表示:“中国人是我看到的最勇敢的军队,我必须向他们脱帽致敬”,他还真诚的希望:“我愿意追随他们到任何地方”。

他们铭记滇西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

日军入侵云南后,遭受日军侵害最深重的是滇西人民,因而他们的反抗最坚决,在支援缅北、滇西反攻作战中也最踊跃。谈到缅北、滇西反攻作战能够取得重大胜利,这些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一致认为这是与云南人民,尤其是滇西各族人民的毁家保国全力支持是分不开的。云南既是中国抗战的大后方,又是直接对日作战的最前线,这一独特的战略地位集中表现在滇西地区。为修建滇西公路,在西南大后方开辟新的对外战略通道,抗战初期滇西各族人民踊跃参加修筑滇缅公路,出动了超过5400万人次,平均每天出工多达20万人,不到10个月就实现了完全通车。滇缅公路成为抗战中期中国最主要的陆上对外交通大动脉。通过滇缅公路,盟国及世界各国反战人士将大量援华物资运到中国,不仅有力地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也保证了西南大后方战时的经济建设。滇缅公路被切断后,滇西各族人民又对中印公路的修筑作出了重大贡献。缅北、滇西作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先后有数十万官兵参战,滇西各族人民又节衣缩食,供应军粮,出工出力远送粮食弹药。为保证部队的吃饭问题,当地老百姓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家中的粮食贡献出来,同时每天还有两三万民工和老百姓投入到为军队粮食的运输任务中去。他们深情地表示,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正因为有了滇西人民的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竭尽全力的支持,才保证了中国远征军反攻作战的胜利。

他们说盟军的合作与支援为战争胜利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谈到这场战争,人们一直没有忘记美国人史迪威将军,在此战中,美军将领史迪威、索尔登先后担任中国远征军的总指挥,他们积极地帮助中国远征军进行整训,想法设法的为中国远征军提供粮食、武器和装备,战斗发起后,他们经常深入一线部队指挥。这些国民党高级将领差不多有个共同的看法,即为保证作战的胜利,盟军对中国远征军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在缅北、滇西作战中,美军联络参谋团最多时达400人,中国远征军的军、师、团都有美军联络参谋人员。他们不仅为中国远征军提供武器装备、帮助部队进行战前训练、协助指挥地面部队作战、提供空中火力支援,还直接派遣地面部队参与中国远征军的作战行动。在反攻作战发起之前,盟军帮助中国远征军进行了整训。参加整训的中国远征军全部配发了美式的武器装备,因而使参战部队的通讯手段、机动能力、火力配备有了很大的增强,这为作战胜利提供了有力帮助。在整个反攻作战期间,美军第10航空队和第14航空队完全掌握了缅北、滇西战场上的制空权,并对地面日军设防坚固的据点予以坚决打击。如松山、腾冲、龙陵战斗中的许多日军据点都是美军航空队摧毁的。在缅北反攻作战中,美军5307部队与中国远征军并肩作战,英军“钦迪特”突击队深入日军后方发动袭击。驻印英军在因帕尔地区一再击退日军第15军的强大攻势,为了与中国军队互相呼应,英军部队在许多地区发动局部反攻,使日军陷于首尾不能相顾的打击之中。盟军部队在缅北、滇西作战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为夺取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与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们有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缅北、滇西反攻作战的谈话,虽然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但言犹在耳,为我正确认识历史,客观评价前人功过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猜你喜欢
反攻缅北滇西
丛林大反攻
化石大反攻
学分制下滇西本科院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价值分析
攻坚,在彩云之南
部属高校滇西扶贫瞄准调研分析
黄黑皮小妞时髦大反攻
海角小诗(2首)
缅北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