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潇
指导教师 班如君
2008年高考,我以优异成绩从百年老校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考入南京大学。回想我的高中生活,一堂堂生动的地理课历历在目,犹记备考时,老师的谆谆教诲让我受益匪浅!现将自己总结出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学习中的三个技巧
1.画出来的原理
对于高中自然地理内容中的每一个地理原理,老师都要求我们必须能画出来。有的要画出它的精髓,如地球公转中地轴的倾斜、近日点与远日点的位置;有的要画出它的过程,如南亚西南季风的形成、大气保温作用中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之间的转化;有的要画出它的动态,如承压地下水中自流井的形成、板块挤压中的地壳变动……画出来的原理理解得更为深刻,既能准确地把握也能灵活地应用到解题中。
2.改出来的地图
在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学习中,政区图、地形图、工业分布图、农业分布图、人口城市分布图……令人眼花缭乱,诸多名称的记忆最让人头疼!怎样清晰有效地记忆——我们采取的方法是每堂课用十分钟时间填地图改地图:先在自己的空白图上根据老师的要求填图,填完交上后,老师发下其它班已填完的图由我们来批改,改完后要签名和写评语。每个人都改得细心、评得慎重,以往自己不会填的内容,这下不仅会了,而且牢牢地记住了,又因为每张图都要在几堂课上反复地填改数遍,所以有时我们还会在这张“交流图”上看到同学的留言。几句鼓励、几句称赞,会给我们增添无穷的动力,老师及时的评点更激励我们用心地去记忆。
3.悟出来的难题
“难题不是教出来的,是自己悟出来的。”一道难题,往往是基本原理的巧妙变式,如果由老师轻易地帮我们揭开其中的奥妙,马上知道结果,那么下一次遇到其新的变式,我们又会被难倒。二轮复习时,每一次定时训练,老师都会在批改完后发下来,给我们留下充分的再次思考时间,下一次上课时公布正确答案后,会让我们根据正确答案再次反思自己的判断失误在哪里,对于做对的题也要求细致分析并说出解题思路,这种方法使我们做题能真正有效、高效!
二、复习中的“三看三想”
1.看要点、想内容
对于每个知识要点,都要采用“过电影”的方式,在脑海中再现相关内容,达到温故知新、查缺补漏,有针对性地加强、梳理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并且多联想与之有关的生产生活实例。地理以人地协调和持续发展为主线,强调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我们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所以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多联想与之有关的最新重大时事,学会编设新情境、创设新问题。
2.看地图、想空间
地图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是地理的灵魂,要养成每天看地图的习惯,把图上的综合信息想全、想透,变手中的图为心中的图,以强化空间感,培养识图、读图能力。如看某区域政区图,根据其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联想其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地形地势特征,由此再联想其农业发展特征与农业分布,依据其矿产资源的分布及交通的特征,判断其工业与人口分布情况,综合以上特征判断其工农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为其找出解决办法。此类联想可训练我们的综合思维能力,把地理学活、学透。
3.看典例、想思路
“典例”包括以前的错题、薄弱知识环节的典型例题、经典的高考题,把这些内容归纳在一起,总结考点、理清思路、提炼方法,以利于在今后做题中学会相关知识和方法的迁移。找清易错点,避免以后做题时再犯类似的错误,提炼出快速准确解题的技巧和方法,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三、应试中的三个“注意”
1.注意审题,找出关键词
在平时做题时要强化审题意识,题目至少看两遍,找出关键词,弄清问题层次,挖掘题目含义,辨清题中概念。题干设问中的关键词,对解答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和指向,是我们解题时必须明确的试题要求和命题意图。设问中看似微小的概念差别,往往正是命题设计中的关键所在。如地形和地势的差异、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异等。另外要注意设问中“叙述、列举、对比、评价、分析”的不同,做到答是所问。
2.注意图表,找出主信息
从图像、表格的名称到图例,从图像的注记到标注的经纬线,都要一一辨清,找出解答问题所需要的有用信息,并要防止非典型信息的干扰。获取图像信息时,一般可以按照“明确图名—关注图标—分析图中”的步骤,不放过每一个解题信息。首先看图名,明确目标;其次观察图例与注记,以加深对图像内容的理解;最后观察图像内容,根据题目要求和图像信息,全面解答问题。
3.注意规范,找出答题点
要规范答题、规范作图,训练回答问题的逻辑性,锻炼答题要点的专业化,注意教材知识的迁移。综合题的题目设计和答案设计往往是开放式的,答题时应多角度分析,有创意地答题,但要注意每个答题点要尽可能地简洁、概括,不要过多地展开,不要在某一点上大书特书而忽略其它。科学的答题方法、准确严谨的文字表述是综合题得高分的保障!
在地理学习中,我们逐渐领悟到:要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地理以它的博大精深、神奇奥妙让我们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高效的学习方法更让我们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作者简介:山东省济宁一中2008届毕业生。现就读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高考总分636分,文综成绩20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