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文
摘要 中国传统陶瓷形态的美感一直为世人所赞叹和欣赏,本文将对一些传统的优秀陶瓷作品进行一定的分析,引起人们对传统陶瓷形态的欣赏,并且主要从“儒道”文化的角度思考传统陶瓷形态的美感。
关键词 儒道文化,陶瓷形态
1引 言
中国陶瓷艺术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世界陶瓷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近年来中国的陶瓷艺术却受到“西方陶艺优胜论”的侵扰,在这种理论的支配下,许多所谓的中国现代陶艺家们盲目跟随西方陶瓷文化,与此同时,作品也丧失了应有的“民族性”,这种状况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国当代陶艺的出路应在中国本土的文化语境中找寻。
2传统陶瓷形态的文化背景
对于“文化”这个概念,定义有多种多样。在《社会心理学》里面,沙莲香女士认为:所谓文化是凝聚在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的人身上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之总体,是形成民族性格的东西。陶瓷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之所以能以鲜明的特点显著于世,是因为有其独具风貌的造型和特定的艺术内涵,不论是技术还是艺术本身,皆具备一种独立的特质,世代相传,不断发展,形成了它本身特定的文化形态,同时又受着“儒”、“道”文化的影响。
2.1“儒”文化
儒家主张艺术必须反映人生的“真、善、美”,因此,把艺术作为一种最终体现人格和思想的行为规范来看待。儒家要求艺术作品具有激奋上进的美学内涵,达到“成教化,助人伦”的目的,所以又强调优美的外在艺术形式,要求严格的“文质”关系,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儒家认为,艺术即君子风格的体现。在中国传统陶瓷形态中,如果缺乏文(即装饰),那是粗野的;而如果文胜于质(即造型),那就是虚浮的,只有“文”与“质”统一起来,“文质彬彬”方能成为一个“君子”。
“儒”家思想中充满了无限丰富的人生哲学,儒家文化的指向是积极入世的,它把注意力放在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它不同于道家哲学的顺其自然或无为而治,它强调个人应该融入社会生活,实现个人价值。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更体现在文化的优势上。儒家思想不仅是封建产物,而且作为一种精神思想,在不同朝代的应变、发展中均能表现出极大的生命力。儒家的特点便是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地融入在日常生活中。
儒家文化概念深刻影响到陶瓷艺术。青瓷,是古人对玉情有独钟的结果。古人将一切温润而又有青、绿光泽之美石称之为玉。孔子云:“君子比德于玉”,汉代许慎曰:“玉,石之美者”,这就是把玉石文化性转成人格化的说法。玉具有仁、义、智、勇、廉的优秀品质,并被儒家赋予了德。青瓷宛如玉色的追求始终与国人的文化美学判断标准相符。
2.2“道”文化
道家提倡“艺术的人生”,认为美在于自然,在于天地,所谓“天地大美而不言”。他们反对人为,认为人力妨碍美、破坏美。美本就在自然的普遍生命之中。人要欣赏美,就要到自然之中去发现,使自己全部身心与天道自然相统一,也就是说要在协和自然、与天合一之中去领略美的意境。
庄子主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崇尚自然天趣,反对雕琢假作。从道家思想中能反映出传统陶瓷形态中浑然天成的美感。
在中国人的眼中,宇宙是生命的宇宙,“天人合一”不是机械的合一,而是自然生命与人类生命的相互依存、交融统一。中国人酷爱生命,极为尊重生命的价值,所以对于生命,总是求其流衍创化,以臻于至善至美。这一点上,儒、道两家都是共通的。这样的哲学思想体系潜移默化地深入到古人的审美思想中,并牢固地体现在中国传统的陶瓷形态之上。如图 1所示的唐代越窑青瓷莲花碗,把自然形态中莲花优美而自然的形态结合在茶碗之上,淡色的青瓷仿佛给这件莲花碗注入了生命一般,绝大多数瓷器在形态美感上都潜移默化地受到儒道传统文化审美观的支配。
3文化在陶瓷形态上的体现
3.1 生活之美——儒文化的体现
中国传统陶瓷形态中各种不同的造型,是根据不同的时代、地域,以及不同的生活需要而形成的。同时,它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之下,使陶瓷形态出现了很多表现与社会生活融合的内容,它包含着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生活习俗,还包括创造者对生活的理解和适应,并“物化”为具体的陶艺形态。正因为如此,陶瓷形态从一个侧面反映着生活。
图2所示的隋代“弹琵琶女俑”和同时期的女俑一样呈直立状,轮廓线也是直立中隐含着几分微妙的曲线。在表情上更是微笑中又略带几分矜持,欲言且止,欲行且立,把一个亭亭玉立的年轻女子形象留给世人去遐想、去品味。这件陶俑高不到26厘米,营造了一个陶醉于乐曲的美好境界中的感觉,陶俑那窄袖襦、束长裙和平宽的隋代妇女典型发式带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真实色彩。
图3所示为汉代陶塑“击鼓说唱俑”。说唱俑席地而坐,头部很大,裹着头巾,左臂环抱一个圆鼓,右手高扬鼓锤。这个说唱俑的表演仿佛已经进入了高潮,他神情激动、表情夸张,竟不自觉地手舞足蹈起来,这种带着强烈写实主义风采的作品更能体现出汉代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
汉、唐的陶塑,保持着社会发展上升时乐天达观的热情态度,具有孔子的人文思想,殉葬品功能目的需要反而变得极为低调,赋予了审美情感以绚丽的形式,造型的张力表现和表达到了一个很高的艺术层次。
3.2 和谐之美——道文化的体现
“道”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个人内心与天地的和谐,以期达到一种高度和谐之美,即“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所谓和谐,概括起来就是将自然、人、艺术看做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整体,艺术的使命就是反映、展现、参悟这一整体。反映这一整体的艺术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很少将注意力放在个体的局部和细节描写上。其次,在“美在整体”的基础上,生发出“以和为美”的审美思想,既要保持一个整体更要讲究和谐。
和谐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节制”,这种节制表现在美学上则体现出一些艺术辩证法的某些原则,如:虚实、浓淡、深浅、隐显、疏密、详略、阴阳、刚柔、动静、曲直、离合、巧拙、朴华等。在这些审美范畴关系中,把握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不是走入极端,而是要相互协调、相辅相成。只有善于处理各种因素的辨证关系,强调适度,即掌握风格的“度”,才可能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
在宋朝,文人雅士辈出,在文学与艺术上的成就非凡,所以在瓷器上也洋溢着一股温文尔雅的风采,在平淡中透露着平易与隽永。图4所示的宋代梅瓶,造型上部比较圆浑,下部比较挺拔,使整个形态显得端庄又秀丽、简洁又优美,恰当的比例和尺度,使人感到减一分则短,增一分则长,达到和谐的完美体现。
图5所示的中国传统瓷器葫芦瓶(图5),较好地吸收了自然界的创造,在造型形态的大小变化上产生了相互对照和衬托关系,达到了整体的和谐效果。
4结语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善于创造的国度,在陶瓷形态上更体现着丰富的创造力,表现着匠师们征服材料的非凡能力,他们的创造记录着历史、记录着那个时代的印记,让后世的欣赏者为之折服和感叹,也鼓舞着今天的创造者。当我们再次打开历史的画卷感受着一件件优秀的传统陶瓷形态的美感时,我们可能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对自己思想上的触动,作为年青一代的陶瓷艺术工作者,在挖掘中国古典文化精髓的同时,应多关心生活,创造更多更好的独具时代文化特征的陶瓷作品。
参考文献
1 王家斌,王 鹤.中国雕塑史[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2 杨永善.说陶论艺[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
3 张道一.工艺美术研究[M].江苏美术出版社,1987
4 中国陶艺网.http://www.artc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