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森锋一个关于选官制度的问号
连周森锋这样相对阳光而廉洁的任命或选举也会遭到如此激烈的质疑,说明过去的官员产生方式还有不完善之处
何三畏
6月22日,湖北宜城市(县级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经过221名代表的无记名投票,28岁的周森锋全票当选为新一任市长。在中国,“全票当选”不是新闻。使周森锋成为全国焦点的,是他的年龄,媒体称他“可能是目前全国最年轻的县市长”,而按照目前中国的选官程序,28岁的年龄一般不可能升迁到这个官位。何况周先生2004年才到湖北省襄樊市工作,不到5年时间,即成为宜城市市长。
公开的资料显示,这位1980年7月出生,200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4年才从清华大学毕业的青年,来到湖北省襄樊市,即是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党委委员,到2008年8月前,是襄樊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此后到今天的不足一年时间内,经过了4次升迁:湖北省宜城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宜城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党组副书记—宜城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副市长、党组书记—宜城市委副书记、市政府代市长、党组书记—市长。最后3个职务的跳跃是在2009年5月到6月一个月时间完成的,不仅是官位的变化,还换了地方。这样的履历显然只能是出于上级的安排。
尽管当地有关部门表示,周森锋同志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是责任心强,作风民主,经常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受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尽管在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时,周森锋表示,“一定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恪尽职守,把自己的全部精力贡献给宜城这片热土”;尽管在今年5月份,襄樊市在提拔周森锋担任正县级领导职务前,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规定,在当地媒体上予以了公示。但公众对“中国最年轻的市长”有自己的解读。
周森锋立即成了网络的“人肉”,在搜索引擎相关搜索栏里,立即诞生了“周森锋父母”、“周森锋背景”、“周森锋后台”等系列关键词,周森锋也就由一个神秘的政治新星,立即变成了中国“最具公开性的现任官员”:他本人的履历(远比官方公布的详细得多),他的父母,他的妻子以及岳父母,均被公开;人们找到了他在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攻读硕士期间的两篇论文,提出了抄袭的证据;网友们发现了他“深入群众”时的一张野外工作图片,身后一位看上去年龄比他更大的工作人员在给他撑伞;网上还出现了他任襄樊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党组副书记、局长期间,管辖范围内发生的关于野蛮拆迁打伤民众的恶性事件,尽管不能断定周局长负有怎样的责任。
或许将来有一天,在中国人民经历过足够的选举政治训练以后,人们不会把今天的媒体和网民针对周森锋先生所做的工作,看得像现在这样异乎寻常。事实上,如果媒体不失职的话,在5月份周森锋作为县级领导候选人公示期间,襄樊或者宜城的媒体,就应该做后来全国的媒体做的工作。但现在,周森锋已经合法地成为了“中国最年轻的市长”,媒体和公众所提出的问题,对选官体制,对周森锋本人,都变成了更加纠结的问题。
当我们从现实,而不从期待中的合理状态出发来观察周森锋事件,也许会发现,周森锋当选或者说被任命,比当前通常的官员产生方式“更合理”,它不仅符合党内的程序,也许还是更少腐败可能的一种方式。事实上,它正是体制内对官员选拔的相对最具活力的探索!襄樊和清华大学签订有“人才与科技全面合作协议书”,周森锋被认为是当地紧缺的人才。而周出身河南,如果没有更高层面的政治安排,那么,就有理由相信当年引进周森锋的湖北省襄樊市委组织部干部的说法:“周森锋没有背景,老家在农村,此前不认识。”也就是说,周森锋完全是凭着他中共党员和清华硕士的人才指标进入了体制的。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河南大学作报告时,也以周森锋的履历为例,呼吁各级各部门要给年轻人打造脱颖而出的平台。
可是,从普通市民到媒体的“思维定势”,都对当前的选官制度抱不信任态度,他们认为官员的升迁都是有摆不上桌面的阴暗理由,否则才是不正常现象了。如周森锋这样“出位”的升迁过程,几乎没有人相信它是廉洁的。一家媒体在调查“周森锋背景”后,写到他父母的家,小标题是“三间低矮平房出乎意料”!那么,“不出乎意料”的,又将是什么呢?
也就是说,实际上“被怀疑”的是普遍的官员升迁渠道,而被选中的,恰恰是程序上可能“最阳光”的周森锋先生。而周森锋作为这个制度以特别程序选中的“阳光小生”,他也没有经得起互联网时代的民情考验。他不是积极迎接公众的追问,而是选择了回避,甚至提出不要影响他工作的理由。这说明他作为受过清华大学硕士教育的新一代官员,并无随时准备接受民意发落的心理准备。
而从体制的角度看来,连周森锋这样相对阳光而廉洁的任命或选举也会遭到如此激烈的质疑,说明过去的官员产生方式还有不完善之处,如果在原有框框里打转,会进退失据,无法求得公众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