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古之秋两样情

2009-07-16 09:33杨一宁
新语文学习·初中 2009年6期
关键词:断肠人亘古悲秋

杨一宁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备受后人称道,其描写秋天之景,笔法简练,惜墨如金,却令人印象深刻。在马致远的笔下,秋天是萧条冷落的,色彩是灰暗的,读之不禁让人产生无尽的惆怅,为诗中“断肠人”漂泊异乡的羁旅之思深深慨叹。而刘禹锡的《秋词》读来却觉得清新明快,让我们为诗人的旷达胸襟而折服。同样写秋天的景致,二者却截然不同。

先看马致远的“悲秋”之作。“古老的官道上,踽踽独行着一位孤独的旅人,瘦骨嶙峋的老马已经很疲惫了,它不知道前行的方向在哪里,何处是归途。依稀记得江南的小桥流水,那已经是遥远的记忆了,眼前只有突兀的老树和匆匆归巢的乌鸦。”诗人笔下的秋天是萧条、冷落的。自古以来,“秋”就蒙上了一层荒凉肃杀之气,逢秋起意,悲秋悯己,是许多秋思之作的共同特点。最后两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点明了诗歌的主旨,直接抒发了诗人远离家乡、渴望早日回到故乡的迫切心情。诗歌中一切情景的渲染、意境的营造,都是为写人的思想情感服务的。最生动的风景是“人”。诗中“断肠人”三个字一下子把前面景物所蕴含的意味和盘托出,它们分明寄托了诗人内心的哀愁,就像一道情感的堤坝轰然崩决。前面的写景是层层蓄势,等到诗人再也无法隐藏自己的心事时,用“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汪洋恣肆,淋漓尽致。此时回过头来看“古道西风瘦马”,定会有别样的感受。我们仿佛看到一位长期在外漂泊、居无定所的流浪者的形象,在清秋时节萧瑟西风的吹拂下,发须凌乱、眼神疲惫,牵着一匹嶙峋的老马,给人苍凉无依之感。所以,我从诗中“断肠人”三个字上,感受到无限的悲怆。

再看白居易的“乐秋”之作。“晴朗的天空中,高洁神圣的白鹤直上云霄,它摆脱了尘世的羁绊,去追寻心中的理想,带给秋天宁静、高远的意境。”我们仍旧从“人”的角度来解读这首诗歌,诗中写人的诗句是“我言秋日胜春朝”,仅此一句,就形神皆备、意境全出了。“我”那么桀骜不驯、与众不同,我一反常人对“秋”的认识,站在不同的角度审视秋天,表明了自己对常规俗理的蔑视。当然,这样的人在现实中会因为自己的特立独行而遭到排挤,但“我”漠然视之、我行我素,否则终日小心翼翼地活在别人的“规则”中,何来快乐可言?只有打破常规,才能独享自己内心的快乐啊!也只有逆转人们对“秋”的成见,才能发现“秋”的明朗、纯净啊!

读诗当读“人”,从“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亘古之秋背后的别样风情。

猜你喜欢
断肠人亘古悲秋
经典永恒
古人为什么喜欢“悲秋”
新语
白日梦想
悼玲秀
动物狂想曲
临江仙·昨夜星辰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明月高悬
只好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