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金
【摘要】 目的 探讨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自拟中药方剂治疗痤疮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将122例患者分成三组(A组、B组、C组),分别采用风热犯肺型、脾胃湿热型及充任不调型方剂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70例,显效41例、无效2例。结论 中药治疗痤疮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痤疮;中药
本院从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对122例痤疮患者用中药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122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男40例,女82例,年龄15~32岁,平均20.2岁;对照组112例,男46例,女76例,年龄17~34岁,平均19.5岁,随机分成三组。病程1个月~8年。
1.2 痤疮的轻重分型 轻度:黑头粉刺,散发至多发,炎症性皮疹,37例;中度:轻度的基础上加浅在性脓疱,炎症皮疹数目增多,限于面部,71例;重度:中度的基础上加深在性皮疹,发生在面、颈及胸背部,12例;严重度:重度基础上出现囊肿,易形成瘢痕,发生在上半身,2例[1]。
2 药物及治疗方法
2.1 中医辨证施治分三型
2.1.1 风热犯肺型 表现颜面肤色潮红,以丘疹为主,可有脓疱,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共42例(设为A组)。方剂为枇杷叶、黄芩、桑叶、野菊花各15 g,桑白皮、白茅根、土茯苓、蛇舌草各30 g,赤勺15 g、黄柏20 g、栀子、苦参各12 g、甘草6 g。
2.1.2 脾胃湿热型 表现颜面皮肤油腻,有脓疮结节及黑头粉刺,舌苔黄腻,脉濡数,共38例(设为B组)。方剂为茵陈、三棱各15 g,莪术12 g、生山栀、制大黄、甘草各10 g,茯苓、土茯苓各30 g,陈皮12 g、白术18 g、夏枯草、浙贝母各12 g。
2.1.3 冲任不调型 仅见于女性,经期前加重,伴月经不调,舌薄黄,脉细数,共42例(设为B组),方剂为柴胡、当归、黄柏、甘草各10 g,益母草、赤勺各30 g,黄芪18 g、鸡血藤、刺蒺藜各30 g。
2.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中药煎服,1剂/d。对照组口服红霉素0.25 g,3次/d,维生素B6 20 mg,3次/d。10 d为1疗程,2~3个疗程判定疗效。
3 疗效判定标准
皮损全部消退或消退90%以上为治愈;皮损消退大于60%为显效;皮损消退大于30%为有效,皮损消退不足30%或无明显变化为无效。
4 结果
详见表1。
5 讨论
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病,好发于青春期男女,痤疮是一种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性疾病[1],它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与皮脂产生增多,毛囊口上皮角化亢进及毛囊内痤疮丙酸酐菌增殖有关,目前尚无特效疗法。祖国医学认为本病阳热偏胜,肺经蕴热,复受风邪,熏蒸面部而发,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肺胃湿热,腹感毒邪,湿热互结。治疗宜疏风清肺,清化湿热,使腠理疏通,气血流畅,有利于清除污物。本病的发病与内分泌失调亦有关,宜调摄冲任,疏肝解郁。在病因机制学中,祖国医学认为肺主宣发、外合皮毛,肺气具有推动布散气血、津液于全身的作用,肺的功能与体表的皮毛相联系,肺疏布的胃气和津液温养润泽皮毛,肺气旺盛,宣发有力,从而温润肌肤,抗御外邪。脾主运化,运化水谷精微,将其上输主肺,由肺贯注心脉,通过经脉布达全身,同时又把经络组织器官利用后而多余的水液运输于体外,不至于有水湿的滁留。肝主疏泄、藏血,肝气疏泄功能正常,气机条畅,则人体气血和调,心情舒畅,亦能助心肺运行气血,而使血行不致淤血。A组方剂中主药枇杷叶、桑白皮润肺平喘,黄芩、黄柏清肺热、泻火毒,栀子、苦参,泻火清热利湿。甘草补脾益气、润肺宣发;B组方剂中主药茵陈、生山栀清利湿热,三棱、莪术破血行气,制大黄攻积导滞,茯苓利水渗湿健脾、燥湿;C组方剂中主药柴胡疏肝解气,当归、益母草则活血祛瘀、调经,黄柏清热燥湿,鸡血藤行血补血,疏经活络。通过辨证论治,标本兼治,从而达到满意的疗效。
参 考 文 献
[1]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35-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