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飞
教师应运用多种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非常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达到看得见、听得进、学得会、记得牢、用得活的最佳效果。
在基础教育过程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语文运用能力、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更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及探究精神的培养。”这一系列目标,如果仅仅依靠传统教学中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恐怕是难以达到的,而如何把多媒体技术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使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和语文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已成为教师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要真正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死读书、读死书的沉闷气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就应该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传授知识,进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再现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他们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往往是直接受外界影响而产生的,多媒体技术利用多种媒体的介入,为学生学习提供全面的感性材料,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选择恰当的媒体,再现课文的重点内容,以达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目的,使学生既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又能理解课文内容。在实践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学生的感知阶段创设情景,提供与所学课文和词语有关的声音、图像,将抽象的文字叙述与逼真的情景结合起来,使学生身临其境,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准确理解所学知识。总结教学实践可知,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能愉悦地、主动地学习知识的前提。
此外,电教媒体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
再现事物变化过程,有利知识传授
知识是指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结晶。对学生来说,它是外界事物(客观事物)通过学习过程在脑中形成的认识,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由于电教媒体具有极丰富的表现手法,能够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现象、情景、过程,有效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凭借多媒体技术手段使学生观察到平时不易看到的事物运动变化的全过程,从而获得知识,突破教学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使教学的形式有了根本的变化,还使语文教学从单一传授课本知识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扩大语文教学的知识观、数量观,使教学的内容和数量更加多样化、开放化。如在讲《将相和》一文时,彻底改变以往只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中的重点字、词、句的传统做法,将与故事情节相关的历史人物如蔺相如、廉颇、秦王等人物的介绍、性格描述、人物形象以及《将相和》的多个视频资料一起整合到课件中,使学生
的认知面不再局限于课文中那些单调枯燥的文字上的知识。
充分运用多种感官,有效激发情感
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对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有好处的。生动可感的声音,丰富生动的画面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例如《林海》一文,文章抓住大兴安岭物产丰富的特点,整篇课文,语言流畅,文字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的情与爱。然而,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林海有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林海的“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电教媒体的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置身于大兴安岭林海中,心中怎能不涌动起由衷的情、由衷的爱。这里运用多媒体,达到“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自然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是教学改革一次质的飞跃。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电教媒体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将会得到更广泛的运用,为教育教学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会起到越来越明显的支撑作用。因为它可从根本上激发教与学的兴趣,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者单位:河南省叶县电教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