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演进与评述

2009-07-14 09:54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17期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企业社会责任

麦 影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对企业社会责任(CSR)的研究已经历了近一个世纪,其文献繁多,观点各异。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重要文献的梳理,力图厘清CSR的发展脉络。文章对CSR的内涵、各类观点、CSR的内容和范围进行了评述,最后对CSR发展的前沿问题—CSR战略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CSR) 企业社会表现(CSP) 利益相关者 CSR战略

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演进

迄今为止,对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研究已历近一个世纪,很多学者从各种角度对CSR下了定义,阐述其内涵,并没有完全一致的看法。本文将列举部分主要的观点并进行评述。

Bowen(1953)最早给CSR下了定义:“企业按社会的目标和价值,向有关政策靠拢、作出相应的决策、或采取理想的具体行动和义务。Keith(1973)给出CSR经典定义:“CSR 是超过对企业狭隘的经济、技术、法律要求,需要企业考虑和应对的其他事务”。McGuire(1963)认为“CSR是企业具有的经济与法律责任,以及超过这两个责任对社会的其他责任”。Gordon(1976)将CSR定义为:解决由企业活动引发的全部或部分社会问题的责任或义务。

上述定义和阐述更多是从伦理、道德层面来界定CSR,相对比较抽象,主要分析“企业-社会”的责任关系。将与企业相对的所有外部环境因素笼统的表示为社会问题,而没有具体的划分。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CED)(1971)给CSR下的定义具体指出CSR的三个层次:最内层次是产品、工作和经济增长责任(基本责任);中间层次环境保护、善待员工等;最外层次的责任包括企业为提高社会环境应该更多参与的责任(如贫困问题等)。该定义属于操作层面的定义。Carroll(1979,1991)对CSR 进行了经典的概括,提出CSR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并形成一个金字塔模型。该模型对CSR的研究影响深远,此后很多学者都在此理论框架下提出众多的理论及方法。

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并不断与CSR理论进行融合,不少学者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对CSR进行描述和下定义,使得CSR更加具体,并对CSR的理论和实践更具有指导意义。Frooman(1997)认为CSR是企业选择的行动,该行动充分影响到可以确认的社会利益相关者的福利。Epstein(1987)提到了主要利益相关者,Frooman则认为对CSR“可以确认的”利益相关者都有影响。乔治•斯蒂纳和约翰•斯蒂纳(2002)则更强调“消费者”这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Deborah(2005)认为企业应对“所有应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负责,而不是某类(如消费者)或某些(如“主要”利益相关者)负责。我国学者大多是采纳Carroll(1979,1991)的定义,同时也有不少学者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来给出CSR的定义及界定其内涵。

CSR的不同观点

对于企业要不要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基本观点可以分为三派:支持、反对和其他观点。其中,支持CSR的学者提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获得一些好处:平衡企业权力与责任;政府支持;关心利益相关者变化的需求,引发创新;解决由企业引起的社会问题;招募和留住人才;降低经营风险等。而反对CSR的学者则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主要是降低企业利润和经济效益;加剧了竞争者之间的不平等成本;加剧了将隐性成本转化给利益相关者等。还有一些学者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出了一些不同的结论。

(一)支持的观点

许多学者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要原因是人类社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古典经济观点所处的社会背景已经大相径庭,社会及公众对企业的认识与期望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Frederick(1960)认为“商人应该超越一个经济系统的运转,而满足公众的愿望”。Keith(1984)提出,企业无可避免地需要承担社会责任。

有些学者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来分析CSR的必要性及其带来的好处。也有从理论或实证角度分析CSR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出发,得出CSR与财务绩效正相关的关系,从而提出支持CSR的结论。Freeman(1995)认为企业就是为服务于大社会和企业运作的直接获益者(包括供应商,客户,股东,员工,当地社区等利益相关者)而存在的。Donaldson和Dunfee(1995)提出CSR的“工具性观点”,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关注利益相关者是因为这样做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Freeman(1984)和Porter and Linde(1995)提出,持利益相关者观点的人们认为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有助于提升企业财务经济绩效。

Preston和OBannon(1997)仔细分析了美国67家大公司1982年至1992年的有关数据得出:“美国大公司的社会表现和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orter和 Kramer(2002)提出捐赠会产生价值增值作用,直接或间接的改善企业绩效。Wood(1991)、Jones(1995)等人用实证研究等多种方法得出了近似的结论:企业社会表现与其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同时有利于企业长期持续经营。

有些学者认为CSR可以通过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激励员工的角度来提出支持的观点。Turban和Greening(1997)认为具有强CSR承诺的企业通常更能吸引优秀人才,从而可以减少周转资金,节约新员工招聘及培训成本。通过激励员工士气并提高其生产力,企业能从CSR行为中得到确实的利益 (Moskowitz,1972;Parket & Eibert,1975;Soloman & Hansen,1985)。

(二)反对的观点

反对者典型的代表人物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Milton Friedman。Friedman(1962,1970)认为社会责任与商业是相分离的,商业运作中没有社会责任,因此企业只有对股东的经济责任而没有道德或其他特殊的责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削弱企业的竞争地位。有许多学者秉承了Friedman的观点,反对企业从事广泛的社会责任活动。

许多CSR的反对者主要从企业直接财务绩效角度来提出其反对意见。Williamson(1964)和Jensen and Meckling(1976)提出,当经理人追求自己的目标(与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冲突)时,社会绩效对企业财务绩效产生负面影响。Griffin和Mahon(1997)在对化学行业所进行的研究中,发现感性的企业社会表现与企业财务信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但总的来讲,这两者之间是相互矛盾的。Roman、Hayibor和Agle(1999)基于对Griffin和Mahon(1997)所运用数据的再分析,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好的社会责任不会导致不良的社会绩效。

(三)其它观点

一些学者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出了一些不同的结论,认为CSR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不是简单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

Bowman & Haire(1975)和Moore(2001)表示,财务绩效与社会表现的关系是复杂的。Barnett and Salomon(2002)认为财务绩效与社会表现是倒U形的关系。McWilliams and Siegel(2001)认为市场均衡会抵消CSR行为的成本,企业投资于社会责任活动是因为其需要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要求,这是财务绩效与社会表现中性关系的基础。

Margolis and Walsh (2001)总结了1971年至2001年122项出版或发表的关于CSR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并将这些实证研究分为两类。第一类,当企业从事负责的或不负责的社会行为时,运用事件研究法来评价短期财务影响(反常的收益)。研究结果并不一致。Wright and Ferris (1997)发现两者负相关;Posnikoff(1997)认为正相关;而Welch and Wazzan(1999)却发现两者毫无关系。第二类,研究企业社会绩效的某些指标与长期财务绩效(运用利润的会计或财务指标)的关系。研究结果也是很不一致。Cochran和Wood(1984)指出,通过操纵资产的使用年限,CSR与企业财务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Aupperle、Carroll和Hatfield(1985)指出,调整了资产收益,企业的社会绩效与企业风险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Waddock and Graves(1997)发现企业社会表现与下一年(存在一年的时滞)的财务绩效指标(如ROA)显著正相关。

Geoff Moore(2001)对英国超级市场行业的研究表明,同一时期的社会表现和财务绩效是负相关的,但前一期财务绩效与后一期社会绩效是正相关的。公司的年限和规模也与社会绩效呈正相关。

CSR的内容和范围

Steiner(1980)将CSR分为内在社会责任(主要针对雇员方面)和外在社会责任(指激发少数团体的创业精神,培养或雇佣残障人员)。Frederic(1983)将CSR分为强制性责任和自发性责任。Modic(1988)将CSR活动分为八个方面的内容:制造产品、营销活动、员工教育培训、保护环境、提供良好的员工关系与福利、提供平等雇用的机会、注重员工的安全与健康、参与慈善活动等。

更多的学者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界定了CSR的内容和范围。在K.B.Boal 和N.Peery(1985)提出的CSR四阶段模型中,每个阶段分别扩展了企业责任的对象:阶段一的对象是所有者和管理者;阶段二中CSR的对象扩展到员工;阶段三中CSR的对象扩展到具体环境中其他利益相关者;阶段四中强调对社会整体负责等。Mercer(2003)指出了企业对各个利益相关者(顾客、股东、员工、社区、供应商以及竞争者)应该承担的责任。Subroto(2003)在其博士论文的研究中通过声誉和产出量来衡量CSR,并且列出了企业应该承担相应责任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顾客、商业伙伴(供应商和竞争者)、社区、环境、投资者/股东/业主等。Carroll(2004)认为企业应该通过考虑外部利益相关者和内部利益相关者利益来承担CSR。内部利益相关者包括雇员和所有者,外部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消费者、自然环境和社区。

我国学者大多沿袭Carroll(1979)的理论框架以及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界定CSR的内容及范围。屈晓华(2003)认为,CSR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生态责任、伦理责任(包括慈善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文化责任。陈迅、韩亚琴(2005)依据社会责任与企业关系的紧密程度把CSR分为三个层次:“基本CSR”,包括:对股东负责,善待员工;“中级CSR”,包括:对消费者负责、服从政府领导、搞好与社区的关系、保护环境;“高级CSR”,包括:积极慈善捐助、热心公益事业。在众多利益相关者中,顾客责任方面得到较多的研究。

2007年中国消费者协会推出的《良好企业维护消费者利益社会责任导则》包含企业对消费者三个层次的社会责任:企业必须履行的法律规定的责任和义务;企业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如环保节约永续发展;开展教育引导消费等(殷格非,2007)。

国内外关于CSR战略的研究动态

Craig(1994),Porter and Kramer(2002)将企业慈善责任与企业战略目标联系起来。Clarkson(1995)则从整体社会责任角度来描述了CSR四种战略。

Craig(1994)首次确认了“新的企业慈善行为”,他提出,CSR不能仅仅局限在提供现金捐助上,而应对特定的社会公益事业和活动做出长期的承诺。同时,应从把CSR看成是一种纯粹的义务转变为同时也要支持企业目标的战略性活动。也就是说,企业的慈善行为乃至整个CSR行为都需要提升到战略高度来支持企业目标。

著名的战略管理专家Porter and Kramer(2002)提出了战略性慈善行为(Strategic Philanthropy),认为不是所有的慈善行为都会提升企业竞争力,只有当企业的慈善行为既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又具有经济效益时,慈善行为才能与经济目标兼容。他们还提出著名的“竞争环境导向型慈善行为理论”(context-focused philanthropy theory),指出企业可以通过开展慈善活动来改善其竞争环境(包括削减竞争障碍、赢得广泛支持),从而促进企业长期繁荣发展。

Clarkson(1995)借鉴了Wartick和Cochran(1985)描述的CSR战略四个术语(对抗型(Reactive)、防御型(Defensive)、适应型(Accommodative)、预见型(Proactive)),建构了评价CSR的RDAP模式。

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也开始从战略视角来审视CSR,结合我国企业具体情况来进行理论及实证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徐超和陈继祥(2005)提出了战略性CSR的概念:“能为企业带来利润的涉及CSR的政策、项目或过程”。并提出它能支持企业的核心业务,从而有效地实现企业的使命。杜培枫(2007)指出,进入21世纪后,跨国公司开始关注企业的公共形象,CSR出现在公司的对外宣传、年报披露、广告创意等重要的战略行为中。跨国公司将CSR视为重要的企业文化,赋予CSR更深刻的解释。杜培枫还提出,CSR已更多地关注环境保护、员工安全、健康和社区活动,我国企业在建设与实施CSR战略时应该将CSR内涵充分发挥,实现多元化的营销差异战略。

陈旭东、余逊达(2007)经实证研究提出,当前浙江省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动机不是单纯地利他,已经具有一定的战略意识。胡刚(2007)通过调查认为,一些跨国企业已将CSR纳入整体发展战略,相比之下,我国多数企业(包括那些被认为已经做的比较好的企业)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张浩而(2008)提出,企业的CSR战略是企业的履行方向,该战略由现有的企业整体战略、所在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CSR战略可以指导CSR的项目设计、制度建设及绩效评估。

上升到企业战略高度审视企业的社会责任是CSR理论发展的趋势。目前,对CSR战略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的相关研究都还比较少。有专门研究慈善责任战略的(Craig(1994),Porter and Kramer(2002)),而对整体CSR战略的研究是少之又少。企业如何通过CSR战略来实现企业目标?CSR战略如何与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相联系?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迅,韩亚琴.企业社会责任分级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工业经济,2005(9)

2.屈晓华.企业社会责任演进与企业良性行为反应的互动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3(5)

猜你喜欢
利益相关者企业社会责任
展会品牌利益相关者的构成及其网络结构研究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四川省实施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