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云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根据2008年全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留守儿童至少在5800万,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约4000万。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
悲伤的对话
“说一件父母令你最感动的事。”
“没有。”
“一件都没有吗?”
“没有。我甚至怀疑是不是我妈生的。”
“为什么?”
“我妈妈来看我时没有哭,只有姑妈哭,还带来了好多吃的。”
“你知不知道你妈那是被你伤透了心,才这样的呢?你妈养你这么大,出门工作也是为了你有钱读书,你不好好听话还犯罪,心里没有一点愧疚吗?”
“没有。人家的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偏我们家要什么没有什么。”
这是作家阮梅在一少管所与一名15岁孩子的对话。
2008年,湖南作家阮梅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出版,并在近期连载于“中国留守儿童教育网”。这篇报告文学出版后,在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界引起巨大反响。
阮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整个采写过程中,她的身份根本不是作家,而是一位母亲,一位因为孩子的痛楚常常心疼得泪流满面的母亲。
严峻的现实
就在阮梅的报告文学出版之前,2008年全国妇联发布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显示,留守儿童至少在5800万,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约4000万。这些留守儿童集中分布在中西部人口大省,数量超过100万的省份有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贵州、广东。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
报告显示,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学龄前(0至5周岁)、小学学龄(6至11周岁)、初中学龄(12至14周岁)和大龄(15至17周岁)4个年龄组占总体的比例分别为27.05%、34.85%、20.84%和17.27%。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约3000万。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3.71%,女孩占46.29%,男女性别比为114.75。
对于这则报告反映的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志雄说,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数量的继续攀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有持续增长的趋势。总体来看,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的深层矛盾和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还不能消除。
苦涩的问题
杜志雄说,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面临的问题不同,他们不存在教育权利缺失的问题,核心是社会与心理问题。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校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二是留守儿童普遍缺乏抚慰,身心健康堪忧。
“一个人就是一个家,一个人想,一个人笑,一个人哭。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不知道什么是父爱母爱,就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清了。我考试从来都不及格,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上学期我考了最后一名。这学期我不想考最后一名了。”这是四川省青神县南城中学初二男生杨洋一篇只有110个字的作文中的话。
根据一份调查显示,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数字表明: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而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别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杨洋的作文只有110个字,但它就像一个‘110报警电话。我们必须付出努力,想办法,让‘110报警不与留守儿童联系在一起。”杨洋的校长对记者说。
另外一点,就是对留守儿童疏于照顾,其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山田模式”的启发
对于留守儿童问题,各地已经探索出不少效果不错的方法和模式。杜志雄介绍说,在这些模式中,以湖南省浏阳市留守儿童教育“山田模式”非常值得研究和借鉴。
浏阳市积极创造条件让留守儿童到学校寄宿,接受老师教育和照顾。目前,全市农村有寄宿制学校59所(其中符合公寓式条件的寄宿制学校19 所),占22.69%;在校寄宿中小学生1.5万人。淳口镇创建了农村九年制寄宿学校。寄宿制学校完善设施,配备辅导老师,有效解决了留守儿童无人管理、心无定向的问题。学校“亲子活动中心”配备电脑、彩电、VCD及文体用品设施,供留守儿童家庭开展活动。
由家长和留守儿童写出书面申请,在不转移监护权的前提下,留守儿童和“亲情家长”(留守儿童教育协会会员)进行双向选择,经学校留守儿童教育办公室确认,组建“亲子家庭”;“亲子家庭”内部以亲情教育为主题,定期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每周一次谈心、每月一次聚餐、每(学)期一次参观、每年一次庆祝(生日)。以山田中学为例,2006年下半学期,留守儿童教育协会发展会员48人,组建41个“亲子家庭”,145名留守儿童加入“亲子家庭”,800余人次在亲子活动室参加活动,感受亲情温暖。
山田模式还创立了“留守儿童教育协会”。协会会员以当地教师和党政干部为主,吸纳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加入。另外,还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内容,建立心理辅导骨干教师队伍,通过建立“心灵驿站”,开设“关爱生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织心理辅导讲座和心理交流,加强对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引导,建立倾诉平台。
政策与建议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政策法规室主任蒋永萍认为,在推进相关法律政策不断完善的同时,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法律保护力度,建立以家庭监护为主,以社区、学校或其他人员监护为保障,以国家监护为补充的监护制度。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推进户籍管理、就业、住房、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政策的不断完善,探索农民工社会保障、探亲休假等制度,保障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公共服务资源。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主任郑新蓉教授认为,建立关于儿童流动和留守的动态监测网络是当务之急。“要统一建立这样的网络虽然目前很困难,但可以做试点。”
“此外,还应该把幼儿教育纳入下一步国家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郑新蓉指出,幼儿教育可能是最薄弱的阶段。“我接触过很多农民工,他们都觉得孩子在这个阶段是养的问题,而养只要有人、有米汤、有奶粉就能养,不牵扯到教育、社会情感、基础情感等东西。”郑新蓉说,“把留守儿童,尤其是幼儿阶段孩子的教育问题、养育问题作为公共服务的一部分纳入现有体系,可以说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
而杜志雄认为,由于留守儿童分布在更为广大的农村,要比流动儿童问题的解决还要复杂和困难,很难形成统一的模式,更需要各种社会力量的强力介入。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就是政策的支持以及出资购买各个NGO对于留守儿童的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