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贺岁片的接受美学研究

2009-07-14 09:54何文茜
电影文学 2009年11期
关键词:贺岁片接受美学冯小刚

何文茜

[摘要]冯小刚的贺岁片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奇迹。在10多年时间里,冯小刚充分把握了大众文化时代电影观众的审美取向,为广大电影观众奉献上一部部的贺岁电影佳作,并依此创造了一个个票房神话。本文试图利用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从影响电影接受的社会文化环境、观众心理和电影创作三个方面探寻冯小刚贺岁电影在国内热映的原因。

[关键词]冯小刚;贺岁片,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是上世纪60年代末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理论,又称接受理论,其核心是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应、接受。接受美学理论是对过去文学创作中对读者漠不关心的彻底颠覆,对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自1997年拍摄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起,冯小刚推出的贺岁片票房成绩始终卓越。2009年贺岁片《非诚勿扰》,上映19天即获得了超过3亿的票房,冯小刚也以此成为中国第一位累计票房过10亿的电影导演。本文试图利用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从影响电影接受的社会文化环境、观众心理和电影创作三个方面探寻冯小刚贺岁电影在国内热映的原因。

一、大众文化时代的兴起与冯小刚贺岁电影的接受

所谓大众文化,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的大众的、采用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呈现多元化趋势。而个人的文化消费已不再为群体所左右,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趣来进行选择。伴随着这种变化,一种全新的商业性、消费性、娱乐性、平民性的大众文化在中国渐成潮流。流行音乐、休闲报刊、通俗文学、动漫作品、日剧、韩剧等大众文化品种,急速地扩张并逐渐占据了中国大众大部分的文化生活空间。

冯小刚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影视界。在1997年拍摄《甲方乙方》之前,冯小刚参与编写或导演的影视剧大都是以一种非主流的另类文化形态出现观众面前的。但90年代中后期,冯小刚拍摄了其首部贺岁片《甲方乙方》,依靠其轻松、幽默的剧情和语言,获得3000万的票房成绩,成为当时中国电影“救市”的希望。此后两年,连续推出了贺岁片《不见不散》和《没完没了》,均获得了成功。在此后10年的贺岁档期里,冯小刚又先后在贺岁档期推出了《大腕》(2002年)、《手机》(2004年)、《天下无贼》(2005年)、《夜宴》(2007年)、《集结号》(2008年)、《非诚勿扰》(2009年),这些电影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票房神话,而冯小刚也在中国电影界赢得了“商业导演”“市民导演”的声誉。究其原因,正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的大众文化,为冯小刚贺岁电影营造了非常好的接受环境。在大众文化时代,“主流话语所塑造的伟大、崇高、英雄、理想等等神话一个个崩塌。在这样一个大转变、大断裂的时代,喜剧获得了比较充分的话语自由。”冯小刚正是抓住了这一时代特征,把各种“搞笑”元素有机地集合起来,使银幕成为一个“狂欢节的广场”。由此看来,一部优秀的商业电影,要想赢得观众,就必须适应时代的文化需求。冯小刚的电影贺岁10年的历程就充分印证了这个道理。

二、观众群体的期待视野与冯小刚贺岁电影的接受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提出的一个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是指接受者在接受一部作品之前,受其所有的先在心理结构所决定的对一部作品的期望值。接受主体的期待视野对艺术的接受影响很大,艺术作品必须适合接受者的期待视野,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才能建立起接受客体和接受主体之间的通道,从而使接受主体进入接受的过程。

不可否认,电影观众对冯小刚贺岁电影已经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期待视野。

首先,对冯小刚贺岁电影的期待。贺岁电影是香港对在元旦、春节期间上映的轻松、幽默电影的统称。此类题材的电影多与百姓节日期间喜庆、祝福的生活与习俗相关,形式多是娱乐性、消遣性较强的喜剧片和动作片。1997年冯小刚拍摄了《甲方乙方》之后,其“喜剧明星+漂亮女性的固定组合、小品似的故事、小悲大喜的通俗样式、小人物狡猾的胜利和命运的无奈”的都市生活喜剧模式逐渐被广大电影观众所认可,并具备了品牌效应。在每年的贺岁档期,广大电影观众逐渐形成了对冯小刚贺岁电影的“心理期盼”。

其次,对“冯氏幽默”的期待。在冯小刚的贺岁电影中,除了《夜宴》和《集结号》,其余大多有通过“耍贫嘴”。“幽默段子”等串起一个个的松散、滑稽、搞笑的故事。对此冯小刚说:“我主要还是想拍一个让大家高兴的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相声加小品。”正是这种“相声+小品”式的“冯氏幽默”段子,迎合了广大电影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轻松、愉悦”的观影需求。“冯氏幽默”已经成为观众对冯小刚贺岁电影的“第一期待”。

第三,对葛优的期待。“葛优在冯小刚影片中塑造了一系列聪明而幽默、善良而狡黠、率直而真诚、集种种矛盾的东西于一身的小人物形象。”如《甲方乙方》中的姚远、《不见不散》中的刘元、《没完没了》中的韩冬、《大腕》中的尤优、《手机》中的严守一、《天下无贼》中的黎叔、《夜宴》中的厉帝、《非诚勿扰》中的秦奋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葛优的喜剧表演风格不仅受到了观众的追捧,也成为冯小刚贺岁电影的必备元素,成为冯小刚的贺岁电影的票房保障。对此,冯小刚曾毫不客气地说“冯小刚加葛优,就是票房”。

10多年来,每当辞旧迎新时刻,冯小刚几乎都要端上一桌“主料相同,但料理不同”的电影大餐,供广大电影观众“品尝”。就像过年看春节联欢晚会一样,看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已经成为一种大众的文化消费时尚。

三、冯小刚的电影创作与冯小刚贺岁电影的接受

接受美学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伊瑟尔认为,在文学文本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头脑里始终有一个隐在的读者,而写作过程便是向这个隐在的读者叙述故事并进行对话的过程。那么,作者在创作中如何与“隐在的读者”进行对话与交流?是否是一味地迎合这些“隐在的读者”的心理需求呢?对此,接受美学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姚斯则认为,如果一部作品与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完全一致,则接受者会有一种成就感,但很快他便会因作品缺乏新意和刺激而感到索然无味。相反,如果该作品既满足又超越接受者的期待视野,接受者便会感到振奋,其期待视野也会在饶有兴味的接受过程中得到拓展和提升。

接受美学的这两个理论告诉我们,一部电影要想取得成功,在创作中一方面要注意满足观众的愿望和期待,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超越观众的期待视野,为其带来一些新的体验和“惊喜”。

冯小刚在创作中,始终能对观众期待视野有一个很好的把握。从《甲方乙方》开始,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基本上走的是“轻松、搞笑”的“京式幽默”,但这种模式的

观众群具有很大的地域性,限制了冯小刚电影的影响力。从《天下无贼》开始,冯小刚就已经开始用一种“带文艺片味道的商业片”的方式来包装自己的电影,通过突出故事情节的建构和叙事的完整性,为观众“讲了一个好故事”,让观众得到心灵上的触动和启发。经过《天下无贼》《夜宴》《集结号》,这种模式日渐成熟,并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在电影《非诚勿扰》中,这种对观众既满足又超越的接受模式得到了较为完美的体现。

《非诚勿扰》对观众接受期待的满足主要体现在:

第一,讲述生活化的最新都市喜剧冯小刚曾说“我觉得两种关系可以抓住观众心理,一种是直面他的生活,淋漓尽致地把老百姓过日子的那点事给剥开,一层一层地剥开,这种一定会抓人,因为大家就像看到自己一样;还有一种是把人们的梦想用100多分钟的电影给实现一下,哪怕是超现实的。”在《非诚勿扰》中,冯小刚坚持了其一贯的当代都市喜剧路线,通过都市人物、都市生活、都市情感、都市语言等故事元素,向观众细致地展现了现代化、时尚化的现代都市生活以及最后必有的“大团圆”结局,满足了观众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心理期待。

第二,展示“冯氏幽默”最新版本。从《甲方乙方》起,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大多走的是以嬉笑怒骂来娱乐大众的路线。在《非诚勿扰》的前半部分中,冯小刚通过表现葛优饰演的秦奋在征婚过程中碰到的各种身份、各种性格的女人,向观众展示最新的“冯氏幽默”段子。对于《非诚勿扰》中的“搞笑”情节,冯小刚在接受采访时说:“电影还是为大众服务的,尤其《非诚勿扰》这部电影,从一开始我们的立意、目标就是要让观众非常开心。”

第三,展现葛优的最新银幕形象。在冯小刚的贺岁片中,存在着“铁打的葛优,流水的女主角”现象。对此冯小刚解释说:“找葛优拍贺岁片,并不是一厢情愿,而是观众需要,观众需要葛优,我就用葛优。”在《非诚勿扰》中,已经50岁的葛优也不负众望,把一个极具幽默感、重情重义的“三无伪海归”——秦奋演得活灵活现。

《非诚勿扰》对观众接受期待的超越主要体现在:

第一,为观众编织动人的情感画卷。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类情感的三大主题。在冯小刚的前几部贺岁电影中,虽有一定的情感表现,但与电影中的喜剧内容相比,总是屈居次席。而在最近几年拍摄的电影中,情感因素在增加。在《非诚勿扰》中,冯小刚就通过秦奋与韩笑笑、秦奋与邬桑两条线索,为电影观众诠释了冯小刚自己对当代都市人情感焦虑和迷茫的理解。

首先,在《非诚勿扰》中,通过秦奋与韩笑笑两条线索,一方面展现了两个都市“沦落人”从“相识一相知一相恋”经典爱情历程。另一方面也通过与这两人有过交往的各色人物,表现了现代都市人的个人情感迷茫,使观众深切地感受到都市生活的“苦与痛”。另外,剧中秦奋那句“你就让我犯回傻吧,我爱上你了”经典台词,更成为观众情感的“催泪弹”。

其次,在《非诚勿扰》中,通过秦奋与邬桑这条线索,反映了当代都市人对已经被磨灭许多的“珍贵友情”的呼唤,邬桑是秦奋的老友,定居日本多年。在电影的大多数段落里,邬桑只起到“串场”的作用,但在最后两人要分别时,秦奋那句“钱对我不算事,就是缺朋友”对观众具有很大“杀伤力”。而在片尾,邬桑独自开车行进在公路上,唱着哀伤的《知床旅情》潸然泪下,给观众带来了极大地心理触动。

第二,为观众展现诱人的电影奇观。

电影与电视的重要不同,就在于电影更宜于展现宏大场面。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大多是都市题材,缺乏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电影画面。但在近年拍摄的几部贺岁电影中,冯小刚通过利用电影特技手段,使这一缺陷有了很大改观。在《非诚勿扰》中,冯小刚利用北京、江南水乡、日本北海道等三个地域的不同风光,为电影观众营造了或秀丽、或壮美的电影视觉奇观。尤其是对日本北海道的迷人风光的展现,不仅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更增添了这部电影在观众心目中的魅力。

总之,冯小刚是一个心中始终装着观众的电影导演,在保持“我就是俗”的同时,在他的电影中总有出乎意料的、能触动你心灵的东西在里面,这成为冯小刚贺岁电影长久被我们所铭记,并能够保持高票房的重要法宝。

猜你喜欢
贺岁片接受美学冯小刚
国产贺岁片的前世今生
电影摄影机
贺岁片
冯小刚:老炮儿伏枥,志在千里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
冯小刚炮轰《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