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燕丹
1.引言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走向社会仍能保持健康体魄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有效手段,但目前我国普通学校特殊需要学生的体育权利无法得到保障,由于多方面条件的限制,特殊体育长期以来处于学校体育的边缘地位。使特殊需要学生在校园里同样能享受到体育乐趣,体会到社会文明进步的温暖,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对特殊人群的体育人文关怀不能仅仅依靠政策支持,更有赖于整个社会的观念转变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志愿服务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倡导教育公平的今天,对特殊需要学生从事体育锻炼,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以北京残奥会成功举办为契机,研究学校特殊体育志愿服务,建设服务学校、辐射周边社区的特殊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将极大促进我国残疾人体育的发展。
2.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志愿者(Volunteer)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它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和责任感而从事公益事业的人。
志愿精神(Volunteerism)是指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的收入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志愿精神是现代社会建设的基石。
志愿服务(Volunteer Service)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
特殊体育志愿服务是特殊体育教育支持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进步,志愿服务不仅仅只是一种生活时尚,而应该是一种现代生活方式,更终将成为一种生存状态。现代社会建设首先应发展的不是手段,而是志愿精神。
3.我国学校特殊体育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特殊需要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对指导者有强烈的需求。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即使有运动设施,没有人指导仍然不能进行运动。另外,在特殊体育运动实施的安全管理上指导者也是不可或缺的。这就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志愿者是特殊体育教育支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学校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应该充分挖掘这一优势为特殊需要学生服务,但目前学校并没有很好地挖掘这一潜力,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较大缺失。
3.1没有明确的志愿者组织管理机制
志愿服务其实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所以需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来保证它更好地实施。完善的现代志愿者团体,必须有决策机构、执行机构、评估机构。由于目前学校志愿服务组织尚属新生事物,对特殊体育志愿服务缺乏明确的组织管理机制,大多是由特殊需要学生的朋友、同学或者体育教师充当这一角色,使志愿服务随意性、单一性和不专业,从志愿者招募、培训,以及监督、激励和保障机制上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模式。明确新形势下特殊体育志愿服务的工作定位,进一步规范特殊体育志愿工作体系,使特殊体育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稳定有序的制度是目前首要的问题。
3.2对志愿服务的理念和服务对象认识不足
由于社会对志愿精神、志愿文化的宣传不够,多数志愿者没有形成对志愿服务的正确观念,在国际通行的志愿服务概念里,志愿服务是一个既利人又利己的公益活动,并不是像国人所认为的志愿就是不顾甚至牺牲个人利益维护他人利益那样。加之许多学生对校园内存在的特殊需要学生一无所知,即使知道身边有这样一些同学,也只是以同情、怜悯的心态对待他们。另外,对于特殊需要学生的体育志愿服务所需的志愿者培养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很难在短时间内对服务对象有充分了解,因此在服务方式上很难完全适应特殊需要学生的需求。
3.3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由于志愿活动是完全“自愿、自主、自由”参加的,因此最大特点就是组织的不稳定性。面对这种不稳定,要特别重视志愿者组织与管理中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志愿者参与体育志愿服务的热情。经济发达国家都大力鼓励民众的慈善捐助和志愿服务行为,比如在美国,政府与学校采取各种措施鼓励青少年参加志愿者活动。许多美国学校也把是否做过志愿者作为对学生考核的一项标准。而在我国,大量的志愿者并不属于某个志愿者组织,他们的参与更多的是一种个人道义行为。同时,目前对学校中的志愿服务还缺少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尤其缺乏对志愿活动的鼓励及对参与者的认可政策或制度,诸如对志愿者活动的物质性和精神性奖励,有关志愿者个人的权益保护、福利、保险的法律和政策,为志愿者提供培训、深造、奖励、完善的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等,这无疑极大地制约着学校特殊体育志愿服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4.学校特殊体育志愿服务发展思路
4.1学校开设“特殊体育服务”课程
建立一支具有爱心、耐心和热心,又有各种专业知识的志愿者队伍是学校特殊体育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根本。在韩国、日本和美国等国家,大学和中小学都设立“服务学习”的科目,学生必须在社区照顾老人等,服务时间累计达到一定数目才能获得这个学分,学生在学校的活动中能学会友爱、诚信。各类学校可将“特殊体育服务”作为实践环节的一门课程,为普通学生普及特殊需要人群的无障碍体育服务知识、锻炼指导等等,同时鼓励他们接近、帮助这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在有身体练习障碍的学生从事体育锻炼时,让普通学生学会如何提供帮助以及给予帮助的尺度。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学习,逐步把他们培养成特殊体育志愿者。
4.2建立学校特殊体育志愿者分类注册制度
以实施志愿者注册制度为核心,大力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学校特殊体育志愿服务的对象是身体存在障碍的特殊需要学生,由于个体差异太大,决定了他们在从事体育锻炼时所需要的服务会有所差别。建立特殊体育志愿者资料库,详细记录注册志愿者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联系方式及可以提供服务的项目、时间,以及他们希望参与志愿活动和希望锻炼的能力,并把他们分门别类。至少可以分为专业志愿者和普通志愿者两大类,专业志愿者中又可再分为心理辅导、体适能指导、各运动项目指导等等,这样有助于特殊体育志愿者的合理分配,最大化帮助特殊需要学生,从而有助于更好地利用特殊体育志愿者资源。
4.3加强学校特殊体育志愿者基地化建设
要充分满足特殊需要学生的体育锻炼需要,就必须建立志愿者活动基地,以避免由于没有固定的服务基地而引起志愿服务时有时无,不能坚持的现象。以校团委为依托,体育特长生及学生干部为骨干力量,根据学校办学特点和特殊需要学生的具体情况,设法建立多种方式,不同内容的能够培养特殊需
要学生体育活动能力的固定服务基地,同时规范服务内容,可以设立不同的服务区域,例如:针对营养咨询、矫正姿态、健康体适能指导、康复训练、各种项目的练习陪伴,等等。特殊情况实行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服务模式,保证有长期、稳定的服务。
4.4建立特殊体育志愿者服务接力制度
所谓接力制度就是在上一个志愿者或志愿服务集体履行服务协议,完成服务期限之前及时转接给下一个志愿者或志愿服务集体。建立档案管理制度,便于了解和掌握志愿者助残的相关信息,从而提高办事效率。档案管理的内容包含志愿者相关资料,志愿服务的对象或项目(如可以设计助残需求登记表)以及志愿者助残的相关文件、工作计划、活动总结、述职报告以及奖励通报等等。这些档案,依据其内容,由专人进行整理,并分类归档。在前一期志愿者服务期满前三个月左右,就应该开始培养下一批志愿者,进行跟随观察,协助指导,交接服务内容等工作,保证志愿服务的质量。
4.5建立切实可行的学校特殊体育志愿者激励机制
探讨体育志愿者组织的激励机制,实质上是研究如何调动组织成员积极性问题。当然作为志愿组织,其成员的利益既不同于经济组织的物质因索,也不同于政治组织的权威因素,而是“事业共同体”中的“反身性激励”。这是一个在动员、组织、操作过程中获得激励的过程,是来自于与社会互动过程中的动力,而且是一个不断互动与构建的过程。这就是说,志愿者注重服务过程的不断自我激励,以及通过社会评价体系逐渐强化这种激励。
4.6加强学校特殊体育志愿者培训工作的制度化
学校特殊体育志愿者培训就是要对志愿者进行特殊体育服务相关的各种能力培养,特殊体育志愿服务的主体是身体练习方面有障碍的人,但许多健全人对于这个群体的了解是很不够的,如何尽快走进特殊需要学生的内心世界,维护他们的尊严,尽可能提供条件,使他们以不受伤害的方式获得帮助,这是特殊体育志愿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训是塑造高质量志愿者队伍的中心环节,为特殊需要学生无障碍进行体育锻炼提供基本保障。
5.结语
北京残奥会开幕前,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原主席邓朴方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说,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有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康复治疗、强身健体,二是突破局限和障碍,三是融入社会,四是影响和改变社会。要达到这四个目标,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残奥会之后,残健同行的理念将真正考验全社会。它所蕴含的深刻人文情怀、生命礼赞和对每一个人尊严价值尊重的深邃内涵,将在学校特殊体育志愿服务的理念中一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