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占平
陈克海经过五六年的锻炼,已经成为一名称职的文学刊物编辑。然而,他不满足于只给别人编稿、校对,要亲自“上阵”当作者,这几年,就陆续写过散文、诗歌和评论。由于有大学中文系的基本功,加上几年当文学编辑的感受,还有就是他独特的判断能力,一出手就不凡,得到不少资深文学界人士的赞赏。如此,也就激发了他写作的信心,决心在最能体现文学创作才能的小说上也尝试尝试。于是,写出了《太白》,写出了《从前记》。当然,克海小说写得不多,不可能像那些成熟的小说家一次成功;但他的初稿就很有基础,让几位写小说的编小说的和评小说的朋友读过,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他又几度修改,有了显著提升,也就有了本期给他推小辑的条件。
我一直关注着陈克海的创作,也读过他的不少散文和评论,还跟他就写作方面的问题作过探讨。因此,看到他写出这两部小说,并不感到意外,认为是他近年来对于文学观念和写作方法思考的必然成果;而且,这只是他写作的起步。据我的感觉,克海一定不会是偶一为之,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和艺术悟性的成熟,各种体裁的写作都会有长足进展的。
就《太白》和《从前记》这两部小说而言,我明显感觉到,克海把写作的目标定位在了底层民众日常生活上。“底层”是一个有着丰富涵盖面的文化概念,也是近几年文学理论界曾经讨论过的一个创作话题。在中国小说传统里,它是与自然形态的社会及其文化观念联系在一起的,能够比较真实地表达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因而,在较长的时间里,不少作家凭着对底层民众生活的丰厚经验和美好感情,在文学创作的各个层面上或强或弱地体现出底层文学的魅力,写出过不少富有创作情感和艺术魅力的优秀作品。我个人以为,底层写作其实应当看作是永远不过时的写作概念,关键是要体现出时代特色来。应当说,克海的这两部作品的时代印记是明显的,揭示出了当今社会底层民众生活的本来面目,很好地挖掘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我理解,真正意义上的底层小说作品,从来都是执著于对普通民众的生存的揭示与探索:一是人的生存状态,怎样活法;二是人生存在的价值,即人的生命意义。二者缺失任何一面,文学境界与审美意境都会缺失。克海的小说,之所以能充满文学活力,正是来自于他对底层民众的生活非常熟悉。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凡俗生活隐藏下的复杂人生,比如《太白》中的朱东、刘琳、老杨、初中英语教师等人物,关于爱情、婚姻的不同态度,比如《从前记》中的朱中、杨纯田和杨祖献父子等人物,关于生存的奋斗经历。事实上,这些人物的复杂人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许多生活在低层的人的基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只能做出一些过激行为,造成一种社会问题。通过这些社会问题,是要引发读者思考人生存在的价值,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感受文明与落后的交锋。
读克海这两部小说,让我有一种眼睛一亮的感受,这就是很有艺术内涵的细节刻画和不温不火的叙述。近年来,社会上曾经流传过一部畅销书,叫做《细节决定成败》,我觉得,把这种理念用在小说创作上,其实更贴切。如果一部小说缺乏有特色的细节,那么,你就是再有深刻的主题,再有鲜明性格的人物,都难以成为让读者赞赏的上等作品。克海这两部作品的许多细节,是那样令人难忘,那样有新鲜感,这些细节将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展示得淋漓尽致,让普通人的真性情跃然纸上,并且蕴含着浓郁的乡土生活本色和现代文明气息。克海的叙述语言,表达出的是丰富的和强烈的自我体验。这种叙述把书面语、口头禅、方言俗话、个人的奇思怪想、社会上的流行术语,等等,全都揉搓起来,从容不迫地讲述故事,讲述人物,充满了艺术内涵与艺术张力,把并不新鲜的主题和人物,讲述得具有了独特性。可以说,正是这些很有艺术内涵的细节刻画和不温不火的叙述,成就了克海的小说。
责任编辑鲁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