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 指
到现在为止,我喜欢的几部小说都是克海给我推荐的。他推荐一篇小说时,总用到“逗,有趣,有意思”这样的词语。我发现他的推荐非常值得信任。因为,我俩趣味一致。这种一致体现到写小说上来时,就是:我想写出一部有《奥吉·马奇历险记》那样气质的小说,而克海,看他的小说你就知道了,他对索尔·贝娄是多么的崇拜。
阅读克海的小说,最明显的一点感觉就是,作者是有话可说的。有冲动。数量庞大的当代小说,甚至于“主流、成名”了,看得越多,你就会发现大部分人都很干瘪,除了一堆熟练的匠气十足毫无新意的老方法老故事的拼凑,找不到一点新意思。是啊,他们已经玩得很熟练了,主题鲜明,语言滑溜,从开头给小说塞进去一块肉,最后它还能把这块肉给你拉出来,甚至舍不得在上面留下几颗牙印。什么底层、农民工、发廊女,表面上看起来丰富多彩,其实就那么一把干骨头,大家来回意淫。为什么你非得用一个故事讲一个道理,为什么我们可以轻易地从一个人的小说里看到另外一个人小说里的人物,就没有一个人物做点新举动,这个人物在同样的情况下皱眉头,在同样的情况下痛哭流涕,在同样的时刻道德升华。就像小学生描写脸蛋总用“红苹果似的”一样,太多的雷同感,套用周星驰同志的话说就是:一点新意都没有,I服了YOU。
克海小说里到处都是故事,大故事没有,小故事不断,旁逸斜出,混乱不堪,跑题现象相当严重,用我们老套的方法来判断,毫无疑问,这是不对的。但是让我们换下思维方式吧,克海小说里的核不是故事的核,是另外一个核。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一个朋友的小说,觉得很不错,非常激动地拿给克海看,但是结果是,克海觉得没意思。他说不真实,他是这么说的,反正,我了解的农村不是这样的。克海小说的核就是真相。现在太多关于农村的小说,不是农村的真相,人们习惯于做减法,把农村的生存状态当成农村的真相,事实上,生存状态仅仅是农村状态的一部分而已,那种精神状态,人们的存在状态,才是真相。克海的小说写的是存在,而不是生存,呈现出一个真相,而不是说明一个道理,不仅仅为了故事,为了猎奇而编造。这是克海小说吸引我的最主要的原因。
我也写过几个关于农村的小说,也试图表达真相。但是,结果恰好相反,越用力,离真相越远。和克海相比,一方面大概在于我的目的性太强,另一方面在于内容。当我阅读克海小说的时候,发现有如此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挖药的赤脚医生,比如当上官的亲戚,比如赌博,再比如一个被大火毁容的女子。可惜的是,我写的时候总是想不起这些东西。多么让人遗憾。究其原因,我个人觉得在于,一想到这些东西,我脑袋里马上就会出现许多苦大仇深的小说,比如写一个被大火毁容的女子,我大概只会局限于被毁容前后,和男人的关系,她的悲惨的命运,这样的故事被无数人写过,我连一点胃口都没有。但是在克海的笔下,尽管他也写悲惨,角度趣味却是不一样的,他不会去要求这个人物有开头有结尾。不去着墨于她的来龙去脉,这样的处理,实在是太牛啦。
我以前看过克海的许多小说,都是走马观花,那些小说大部分都是关于男女,关于性。因为我一度写过很多关于性的小说,自己都觉得无聊起来,对荷尔蒙冲动出的意淫小说一点好感都没有了,我认为那样的小说才是青春期写作。但克海的这两篇小说,我觉得和青春期一点关系都没有。它就是好小说,如果克海再这么继续干下去,那些一直用老方法四平八稳地讲老故事的腐朽道德家匠人们基本上都可以歇菜了。
克海这两篇小说还有许多其他优点,比如放松的叙述态度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最后吹毛求疵提点意见。一个是关于用词的问题,举一个例子,《太白》这篇小说里的,“她的眼神里藏着冰冷的火焰”,个人非常不喜欢这样的句子,太书面化了。什么是冰冷的火焰,好像说了点什么,实际上空无一物,抽象抽到你腿抽筋。琼瑶阿姨把这样的句子都用烂了。兄弟,我们一定要搞点新鲜的出来啊。还有一个就是,克海喜欢讲道理的毛病,也许他仅仅是觉得好玩,尤其是说到男女关系时,甚至说到爱情时,他都一套一套的,其实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把这些道理剔除掉,只讲事,应该效果会更好。总之,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责任编辑鲁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