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语文校本教研的两个前提条件

2009-07-14 03:11袁邦杰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教参校本教学研究

语文校本教研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以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教学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以校为本的实践性研究活动。这样的实践性研究活动是提高语文教师实施新课程水平和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助于语文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向教育教学研究者转化,促进他们自我反思、合作与交流,创造性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不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笔者认为,有效的开展语文校本教研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较高素质的学校领导(特别是一校之长),一是较高素质的语文教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成败,关键在领导。校本教研能否健康有效地开展,关键也在领导。只有学校领导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带头人,真正履行组织校本教研认真实施的职责,成为有事业心、有研究水平和能力且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好领导,才能使校本教研求真务实,不仅能促进语文教师把语文教育教学过程当作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改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而且因领导能以身作则而有效推进校本教研工作的实施,逐步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

过去,有的学校领导实际运作的策略是“抓升学率求生存,搞课题研究求发展”,按照贴标签式的套路搞教改,搞课题研究,上演的是这样的悲剧和闹剧:一俊遮百丑——升学率出了彩,然后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上面一靠,符合我国“国情”的结论就会让方方面面皆大欢喜。现在,如果学校领导仍然采用“抓升学率求生存,搞校本教研求发展”这一策略,那么,他们必然也是按贴标签式的套路搞新课改,搞校本教研,上演的就只能上演同样的悲剧和闹剧。我想,校本教研的尴尬或许就在于此,真正搞校本教研的人的尴尬或许也在于此。

贴标签式的教学研究(包括课题研究),这可算是基础教育中已成风气之事,不只是语文教学研究。作为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的学校校长更要格外谨慎,特别需要正确认识自己,不妨扪心自问:我是否真正重视或亲自参与过教学研究?我旗下的教学研究贴过标签没有?我有意无意地“吃”过课题研究没有?倘若不深刻反思自己,开展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自我批评,那么,健康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免不了又会有“吃”校本教研之嫌。

语文教研要求真务实,追求实效和长效,还得仰仗一批有思想、有抱负、有献身精神且专业水平较高的语文教师。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碰到的问题越多,教师心中的困惑也就越多。比如,如何落实新课程的目标,如何把课改理念贯穿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在教学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的有机统一,如何评价一节课堂教学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校本教研中得到解决,因此,就需要有责任感、有灵性的语文教师通过校本教研把自己鞋子里的砂子一粒一粒地倒出来,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逐渐在拥有新课程,胜任新课标下开展语文教学。如果语文教师仅仅把校本教研当作任务来完成,以不变应万变,用过去对待教学研究(包括课题研究)的态度来对待校本教研,那么,校本教研就难以健康有效的发展,语文教学研究就有可能重蹈覆辙,仍然走不出课题研究的困惑和尴尬。

现实生活中,语文教师书教得越多,教得越久,困惑与尴尬会越来越多,留下的难堪和问题也会越来越多。最突出的尴尬有三:一是比着教参教教材的尴尬,一是程式化教学的尴尬,一是无法学的尴尬。有的学校领导和其他学科教师瞧不起语文教师,其原因之一就是认为语文教学最容易混,按照教参教课文就行了,所谓备课就是看教参,把教参上的东西搬到备课本或教科书上就万事大吉。上语文课,只要按照一定的程序操作,知识点不出问题就行,设计一个程序引导学生完成一个程序,接着进入下一个程序,好像在流水线上做工,不发挥不遗漏,四平八稳管用就行。即使有点变化,也是在稳中求一点变化。相当一部分人如此,年年如此,课课如此,文文如此。“公开课”无法学,也不想学,但轮到自己或教研组,又不得不效仿,确实令人尴尬。尽管专家不断的引领,但教师则按自己习惯的套路教学。

袁邦杰,教师,现居湖北咸丰。

猜你喜欢
教参校本教学研究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开发出自己的实用教参
神秘的教参
教师、教参、教学之辩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