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我省各级中学已全部进入新课程改革阶段,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什么?应该采取何种策略?这是当前我们要迫切思考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本质:回归语言训练
语文教学的本质在许多大家看来,就是教会学生运用口语及书面语,指导学生通过语言的实践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应该是以语言教学为本体。对中学生而言,语言教学主要是学习语言,而不是专业性研究语言。
然而现实中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所谓的阅读被机械的做题代替,阅读的过程丢失了语言的感受与品味,多是直奔主题的功利性阅读。洪镇涛先生早在1993年就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意识到:“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的失误,那就是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以对语言材料的评价分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积累。”
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应采取何种策略才能有效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二.应对策略:构建“感知、领悟、积累、运用”的语言教学模式
(一)泛读——整体感知文本语言
泛读即略读,即粗知文本大意。课标规定:“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如我在执教苏教版七年级上《夏》时,就始终明确一个大方向:通过“读”,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充分感知语言,这是学生“走进文本,走近读者”的关键所在。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读到了夏天景色的独特,读到了作者对夏天的热爱。
(二)精读——局部领悟文本语言
精度也即细读,精确、仔细的读,到文本精彩处领悟语言。教学中采用比较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字:“增”、“删”、“调”、“换”。
1.增——增加。就是添加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让学生比较文本语言。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天上的街市》中有:“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编入教材时删去了“那怕”。在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把“那怕”放进去,进行比较品位。学生们认为加上不好,因为“那怕”表猜测,加上去就显不出作者的大胆想象力。
2.删——删除。就是在原句上删除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让学生比较文本语言。如苏教版七年级下《我的老师》一文中有:“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引导学生删去“狡猾”二字再读,通过对比阅读不难看出“狡猾”二字是贬词褒用,显出“我”那时的机灵调皮,很传神,去掉后就索然无味了。教学中抓住这样的关键词,就能把学生领入文本的情感世界中。
3.调——调序。即调整原文的词序、句序或段序,变换其在文中的位置,让学生比较文本语言。
4.换——换掉。即换掉文本中的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让学生比较文本语言。
(三)诵读——积累精彩文本语言
诵读即反复朗读,自然成诵。一些文质兼美的文本,在理解领悟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更能透彻的感悟文意。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一些优美的诗句、优美的散文等。语言教学中,通过反复诵读,积累精彩的诗文,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四)写读——灵活运用文本语言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改写和仿写。
“改写”就是对文本语言作较大幅度的修改。如苏教版七年级上《春》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将它改成“桃树、杏树、梨树,都在枝头竞相开满了花。”通过品析,学生发觉,句子虽短,但语言意境没有了,变得很枯燥乏味。而原文运用拟人、排比、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春天景色的,给人的感觉是五彩缤纷的,突出了春天的可爱。
“仿句”即仿照原文写类似的文章。仿写可强化学生对范文的语言理解,实现语言的迁移运用。如学过魏巍《我的老师》一文,可以仿照原文写“我的老师”,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沈洪错,教师,现居江苏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