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有其独特的万种风情,有一种在字里行间洋溢着的诗情画意和歌舞升平的美好欣赏性,这就是文学的美感。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诗词文章或雄浑奇葩,或秾丽精巧,或清淡敬谨,各显一代风骚。而近年来网络文学更以它独有的激情澎湃的情感以及它“另类”的语言,在文学这块领域内大放异彩。
一.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具体差别
网络文学以它特有的文学风格,向人们展示了在网络这一科技发展下而产生的新的交流方式。但是与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还只是一个新生儿。随着网络文学的崛起,必然给传统的文学理念带来冲击。虽然同是文学,但是它们两者之间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网络文学由于其载体的特异性因而有其特有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与传统文学分庭抗礼,下面就来看看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具体差异。
1.传播方式的不同
网民想要在网站上写作发表文章,只需要到网站上注册,成为用户后到所在的文学社区或者论坛选择相应的发表场所进行文学创作。它的最大的优势莫过于简单便捷的传播发表方式,即点击传送,仅需几十秒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所有的发表工作。而传统作家发表作品就比较繁琐。有的人在创作初期就已经联系好了出版社,但是更多的是写作完之后四处奔波寻找出版社。而这以后还需要做更多的事情,作品要通过文化部门的审核,之后还要经过编辑、排版、印刷等一系列过程,最后才能成为书面的形式在市场上出售。诸多过程占用了作家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与文学网络简单便捷的发表方式是没有办法相比的。但与网络相比,纸面也有其特有的优势,书面阅读不是更比网络读屏、电脑显示屏舒适自由得多嘛!
2.写作主体的不同
网络其实就是一个虚幻的世界,它向一切喜欢做梦的人开放。所以网络写家的身份相比传统作家的身份复杂。由于网络文学依托于网络,其创作主体人群必然是网民的一部分。他们大多是高知识层,低年龄段,同时还是非专业作家和身份隐秘者。
而传统作家,他们一般出自正规的高校,接受过良好的写作指导。他们认为好的作品必须跟人的生活相接近,让人们在读完作品后能够从中有所感悟。因此他们的写作不仅仅为了抒发对生命的感慨,更多时候是为了向人们传送一种观念。而要写一部好作品作者除了要有好的文笔之外,还必须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充分的材料积累和灵动的思考。只有这些东西才能给他们的作品添加含金量。但是要达到这一切就要求作者必须要有时间的磨练,因此我们看到的有名的传统作家都已经不再年轻了。他们的年龄和网络文学的作家相比明显要老成得多。传统文学作家想要在出版成名后隐藏个人的身份那是不可能的。他的写作可以说是暴露在空气中的。他必须在作品出版的每个环节中抛头露面,比如合适的出版社,参与到作品的编辑中来,甚至最后还要参与作品的签名售书会,为作品良好的销售出尽全力。这样的情况下,他的身份在我们的眼中就是清晰的、充分暴露的,可以说没有任何的隐秘可言。
3.创作文本的不同
网络世界是一个信息极度丰富的世界,太多的信息使得上网的人多数是在浏览而不是在阅读。网民多数不会愿意花耗太多的时间去仔细地研究一篇作品,所以网络文学作品一般都是浅显、随感式的短小文章,且题材新潮,带有非功利色彩。台湾新闻人王兰芬曾说:“网络小说常被写得简短,意象跳跃快速,文字用得极猛极浓,以便在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而在传统文学中,我们可以发现作品字数在十万字、几十万的比比皆是。传统文学作品是以书本的形式到人们的手中。人们在阅读这样的作品时,可以任意地选择阅读的时间,也就不用担心没有充足的时间去仔细地欣赏和研究,也就不需要考虑会不会花费太多的金钱去付读书的费用。虽然传统的文学作品字数非常的多,但是仍然有大量的读者愿意去阅读传统的文学作品。
文体方面,网络文学中散文多于小说、诗歌。散文的特性是自然、随意,符合网络作者乘兴而发的冲动,所以在各种文体中占了优势。如1999年,文学网站“榕树下”主办网络原创作品奖,共收到参赛作品7000余篇。其中散文5000余篇,小说仅1000余篇。到2001年“榕树下”主办第三届网络文学大赛的时候,稿件总量激增至40000余篇。其中,小说仍然最少,仅6000余篇,约占总投稿量的16%。但是在传统文学作品中,小说的数量明显的多于其他的文学体裁的作品。据统计,小说的创作数量是其他类型作品的总和。虽然小说不能与散文、诗歌那样能最大程度上抒发作者的情感,但是小说可以让作者通过故事的叙述,更好的将自己的写作意图及思想融合在作品中,这更符合传统作家的写作目的。另外,小说叙事更能使读者身临其境,更加地贴近生活,更容易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因此,传统作家大量的创作小说是必然的。
4.内部构成不同
就语言而论,网络文学更注重语言本身、语言外在的质感。文学之于网络,犹如丝缎之于美人。网络拒绝深刻的沉默或者故作沉默的深刻,它是年轻的,需要喧哗、躁动、激情,所以网络文学的语言哗众取宠无可厚非,《第一次亲密接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能轻舞飞扬起来。网络文学中曾有一篇流传很广的小说《让岁月白发苍苍去吧》,可说是这类网络文学的代表。而传统文学更注重语言的内涵,看起来朴素的毫无出彩之处的语言却蕴含了无穷的力量。200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行健的长篇小说《灵山》则可说是传统文学的楷模。
就结构而论,网络文学的随意性更强,常显得松散、哗众、不合情理。而传统文学的结构则要紧密得多。网络文学的结构多停留于故事的表面,比如:倒叙、插叙、蒙太奇等,结构指向了文章本身,更重视“此”结构是否能给网虫带来愉悦。而作为传统文学,其结构往往能指向文章之外,重视文学与哲学的统一。就故事而论,网络文学更注重故事的可读性,而传统文学更注重故事内在的意义,传统作家总是想方设法地给他(她)的文章贴上思想的标签。可以想象,一部《马桥辞典》是不可能在网上引起轰动的。
5.艺术形式不同
网络文学由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实现了艺术结构的开放性与动态性。传统的纸质文学作品在结构上是固定的,一经印刷发行便不能更改,而网络文学在形式与结构上则是开放的,作品在网上发表,供读者阅读,读者在阅读中可以随时以跟贴的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作者可以通过读者的反馈对作品进行删改、添加,乃至与读者共同创作。同时,超文本技术成为网络文学作品的组成部分,作品中可方便地加入声音、图像等,使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呈动态性、多媒体性,网页也处于持续不断的流动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的开放性与动态性,也使网络文学在艺术形式上呈多元化。
除此之外,还有语言不同,传统文学中占支配主导地位的语言态度是严肃正经、纯正典雅,包含着一种使命意识和“文章乃经国之大业”的文化立场。而网络文学语言却表现出了特殊另类的风格:①符号化、数字化的语言。网络写作是敲击键盘完成的,计算机键盘可输入多种文字符号,也可输入不少非文字符号,这样就带来视觉符号的丰富多彩,使得网络文学作品运用书面符号具有了比较独特的网络特点。②简洁化、口语化的语言。网络阅读是一屏一屏的,由于网上信息非常多,网民们为了提高阅读速度。有时是因为无法免费阅读,人们必须快速浏览,有时是没有那份品味的耐心的,这势必决定网络写作的的语言要简洁化。再者,网络文学最先是在论坛、在聊天与交流中产生的,自然带有很强的口语化特色,大量口语的使用,使网络文学的语言大多是活泼生动、简洁明快的,让作品读起来感觉很轻松。与传统文学创作相比,网络写作的互动性强,作者和读者可以随时交流。③新奇化、幽默化的语言。网络是一个推崇个性、追求标新立异的世界,它为网民们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自由的空间。同传统的书面语言相比较,由于减少了外来的束缚,发挥了作者的自由性,网络语言往往在构思上更为巧妙,往往语出惊人、令人瞳目。比如把“东西”有意改称为“东东”,管男人叫“青蛙”,管“丑女”叫“恐龙”,更有甚者,将“偶像”变意为“呕吐对象”,“早恋、黄昏恋”意指早锻炼、晚锻炼,等等,以此显示幽默。
网络语言让人感到扑面而来的是智慧,是理趣,有时甚至是妙语连珠,显示了网络文学原创的生机和活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学语言的简洁性、丰富性和生动性,提高了文学的表现力。然而文学在本质上都还是语言的艺术,粗制滥造、粗俗化的语言是称不上艺术的。就这一点而言,似乎又很难与传统文学相媲美。
6.创作的目的意义不同
正是由于文学创作成员的改变,使我们传统理念中文学创作的目的和意义也被网络文学有所改变。传统文学是时代的精神,也是反映社会的镜子,对人生的关怀和对大众生存状态能进行准确把握,也有进行社会改革的觉悟。艺术家采取的立场必须是将其天份有意图地奉献给增进人类的福利事业,必须有对人生的真挚态度和关心人类苦恼的某种动机,同时鼓励人们应该坚决和人生的各种罪恶与困难针锋相对地进行抗争,即使没有任何获胜的保证,为了取得人生战斗的胜利,也表现出奋斗不止的精神。
但网络文学恰恰相反,绝大部分网络写手创作其作品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渲泄和自娱,而文学的“审美意义”和“功利意义”都是次要的,更别说什么宏大主题了。
7.产生影响的不同
网络从来就不尊崇什么经典和永恒,网络写作或许仅只是一种情感模式和精神交流方式而已。但毫无疑问,这将在根本意义上降低网络文学的价值和内涵。因此网络文学的影响是在一个自由的世界里快乐地嬉戏,在快乐中走向艺术,走向审美,走向娱乐化。
在传统文学中,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大师与经典作品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确立其地位,而这种地位一旦确立,则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不容易动摇的。支持这种权威的延续性,既有书面媒体相对稳定性的物质条件,更有其独到深刻的思想艺术内涵。在传统文学那里,文学往往和痛苦相连,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忧愤,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使命,文学世界中伟大而丰富的痛苦者往往是文学的伟大拥有者。他可能是一种前进的动力,可能是社会变革的力量,也可能是隽永温馨的告慰。
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融合
网络文学的诞生,为传统的纸媒文学输送了新鲜的养料。二者各有所长,各取所需,奠定了和谐发展的良好基础。尤其是在一些优秀的网络文学转向纸质文本出版之后,二者的融合趋势更加明显。
网络文学是一种娱乐性的写作,更多地具有游戏功能,它并不承担对社会生活现象的整体性思考和描述的义务与责任。他们只为个体情感的渲泄而表达。但它似乎又返回了文学的原始状态,人人都可以无拘无束地利用文学形式抒情言志,或者叙述种种白日梦。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更能沉静于审美表达,与远古文学“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率性而为相暗合。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络上的渲泄性、肤浅之作又是文化多元生存中的必然存在的一种后现代文化景观。因此,陈村为网络空间的文学生态进行了辩护:“文学的全部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它有高峰。许许多多的人在文学中积极参与并有所获得,难道不是又一层十分伟大的意义吗”。的确,文学降低了高度,但是,文学却进入了更多人的生活,这就是网络空间文学社会学的真谛,也是网络文学存在的最重大的意义。从某种程度看来,网络文学这种现象,其实又暗含了一种可能——文学的本质回归。
不可否认,网络文学的传播途径降低了作品质量的门槛,造成了网络原创文学的参差不齐。但网络文学得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他为文学回归本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审美的单一化回到多样化,也推动了文学的大众化和平民化趋势。统观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我们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许多不同的特征,也存在许多相同的元素,两者同属于文学,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区别,网络文学要想更好的得到发展,就必须把其独特的内质与传统文学相结合,才会有一片更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蔡志恒,第二次亲密接触,知识出版社,1999年第1版。
2.黄柏莉,情爱宿命的悲剧——论网络作家安妮宝贝的都市小说创作,读者文摘,2001年第9期。
3.席云舒,网络的崛起与文学的溃散,图书馆,2000年第5期。
4.齐雪梅,都市小说文化语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11期。
5.王斌,当代都市小说题材演变,广州文艺,2002年第5期。
6.席云舒,网络的崛起与文学的溃散,图书馆,2000年第5期。
7.杨新敏,网络文学自议,文学评论,2000年第5期。
8.欧阳友权,哪里才是网络文学的“软肋”,中华读书报,2003年6月18日。
9.邢育森,网络文学的生机与希望,文学报,2002年2月17日。
戴菊伟,教师,现居江苏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