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务人员呼吁多途径提高技术水平

2009-07-13 01:49李晓雅
中国社区医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师资机会医务人员

胡 睿 李晓雅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医疗服务链条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凸显。近年来,国家及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基层医疗的建设力度,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器械配备、医保倾斜等多项政策扶持,使得基层医疗得以大踏步前行。

伴随而来的是,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对其供职的医务人员的要求也更高了。面对高门槛的准入,基层医务人员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实现自我提升。然而,继续医学教育这个本该助其成长的平台,如今却成为好看不好学的“戏台”,他们遭遇了很多难题。

今年1月至今,《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社收到的278封读者来信、200余次电话咨询中,反映问题主要集中在会议信息不畅、会议内容不实用、参会机会有限等方面。为了能让更多的基层医务人员了解目前会议活动现状,本栏目邀请多位业内专家共同分析解惑目前基层医学会议活动主要存在的问题,并为基层医务人员如何选择参会提出宝贵意见。

现状

一方雨涝一方干旱

在《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社收到的278封来信中,89封来自东部地区,54封来自中部地区,135封来自西部地区。而涉及参会机会有限问题的152封来信中,有146封来自中西部地区。记者采访中也发现,像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型城市,基层医生一年中所收到的大大小小的会议通知少则十多个,多则数十个。

上海市黄浦区金陵东路社区医院医生宋少宇说,“刚参加工作时,国家还不是很重视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出去学习的机会很少。随着新医改的逐步深化,基层医疗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很多学会协会、院校培训等机构开始重视举办基层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活动。现在我们出去参会的机会很多,但有些会议安排的时间与工作时间重叠,让我们很难选择。”

与此相反,在宁夏石嘴市称得上是大型的社区医疗机构的太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该院全科医生陈超就显得很无奈,“我们医院的医生平时很少有参加会议的机会,即使是院长,每年也不过一两次。”

一方是会议太多,占用了医生很多工作的时间;另一方,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部分地区会议活动偏少,会议级别和组织规模有限,大批基层医生缺少与外界交流、学习的机会,处于“嗷嗷待乳”的状况。

政策居多内容重复

在我们收到的278封来信中,有36封来信反映目前基层举办的会议多为政策解读,而涉及适宜技术培训的偏少,且会议内容重复率高。

宋少宇医生说,由于基层医疗发展长期以来处于滞后状态,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非常有限,特别是欠发达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所以当前基层医务人员急需提高的是技术水平,但我们一年参与很多次会议活动,真正能获益的却很少,大部分会议都在讲基层医务人员要做什么,而不讲这件事该如何去做。“有些发来的会议通知,看上去课程安排得很好,也很实用,但实际听却变了味。讲理论的很多,讲实践的太少了。”

本刊记者在检索有关基层医务人员培训信息时也发现,目前涉及基层管理者培训的会议偏多,而机构内人员技能培训的会议却很少,而很多会议在内容设置上重复的较多。

北京市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韦紫睿说,2008年他共参加了有关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11次,有6次是关于基层医疗建设与管理的;有3次是关于医改政策解读的;只有2次是关于慢病管理的。“更有意思的是,有一位专家,我去年参与的11次会议中,有6次的课程中都有他的讲座,前期发的通知中并没有这位专家的讲课安排,但听课的时候临时换了人。组委会的解释是,原来请的专家临时有事,来不了,为保证课时,只能临时换人。最让我们费解的是,这名专家连讲课的课件都没有更改过。”

资历高参会多资历浅机会少

在众多来信中,很多读者反映在基层医疗机构内部存在参与会议活动机会不均等现象。同在一家社区医疗机构供职,有的医生出去参与会议活动的机会很多,可有的医生却几乎没有出去过。

北京市新街口社区医院医生刘宇说,他所在的单位出现了一种怪现象,诊疗技术水平越高的医生,出去培训的机会越多;反而技术水平稍低,需要培训再教育的医生参加会议活动的机会却很少。

他说,在新街口社区医院,参与会议活动最多的医生一年可以参会20余次,最少的平均每年不到1次,当然也有很多医生是因为工作忙或其他原因,自己放弃了参加会议的机会。“我们医院行政部门曾经统计过,平均每年每名医生参与会议活动的机会在3次左右。”

宋少宇医生说,他所在的机构也存在参加会议活动机会不均的现象。“出去开会机会多的医生一般资历比较高,新毕业的医生出去参加会议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但往往新毕业的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同时他们也需要继续教育培训。”

症结

区域间医疗资源差异化严重

针对基层医务人员来信反映的参会现状,参与本次讨论的专家均表示,目前基层医务人员参会出现一系列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是我国医疗资源匮乏,且存在着严重分布不均的现象,东部发达城市医疗资源过剩,中西部地区医疗资源匮乏。

《2008年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数为27 069所,东部17 812所,中部6 297所,西部仅有2 960所。

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郭清指出,“医疗资源不均会滋生出很多连环问题,这里所讲的过剩和匮乏只是相对而言,总体上看我国的医疗资源是匮乏的。”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有资历的医生少,新毕业的医生分去后就无人带,延续下去很难整体提升该地区的医疗水平。而当医疗服务满足不了老百姓的需求时,最终导致老百姓外出就医,医院门诊量急剧下降,医院收入随之减少,便更没有能力承担医务人员外出学习的费用,所以医务人员能够接受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很少;而医疗资源过剩的地区则不然,过剩的资源势必会引起竞争,医务人员为了能在竞争中取胜,一定会增加自身学习的资金投入,这有利于该地区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诊疗技术高会促进门诊量的增长,医院病源多,收入随之增加,用于医院建设发展的费用会更加充裕,医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便会增多。

郭清副校长表示,这种地域间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不仅仅表现在基层医疗机构,大型医疗机构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只是这种现象在基层医疗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从2008年统计的各地医疗机构总数上,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点。

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各地区卫生机构总数为298 408所,东部118 895所:中部83 387所;西部96126所。

药企出资办会看重医生级别

而在医疗资源过剩的地区,基层

医生参会为什么又会出现参会机会不均的现象呢?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杜雪平副主任长期从事基层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她表示,正常来说,基层医生如果要去参与会议,无论是交通、住宿还是听课都需要缴纳费用,而目前基层医疗机构除正常的收支外,很少有额外的经费,所以基层医疗机构自己拿钱派医生去学习的机会肯定是有限的。

北京右安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小年说,自北京地区实行收支两条线后,政府规定每年每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有10%的收入用作其他开支,其余收入全部上缴,这还是达标合格的社区医疗机构,不合格的机构根本没有这部分经费。

那为什么还有很多医生能有20余次的参会机会呢?据杜雪平副主任介绍,随着医改的深化,近年来基层医疗的发展速度很快,特别是国家将要推出基本用药目录,药企开始重视终端市场的药品销售,也开始出资赞助基层医疗会议,特别是外企的重视度更高。但企业毕竟是以利益为前提的,他们更多重视的是有资历、有处方权的医生培训。这部分医生参会的费用是由药企承担的,不需要基层医疗机构承担任何费用。

她说,现在企业赞助的医学会议活动,时间多设在双休日,一般不会占用医生的工作时间,所以这部分医生参与会议活动的权利是自由的。而没有企业赞助的医生,由于基层医疗机构经费有限,公派出去参会的机会便很少。

基层医务人员培训针对性不强

常去参会的医生在评价会议内容时为什么总抱怨,会议内容不实用、课时设置重复呢?在解释这种现象时,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系主任崔树起表示,现在为基层医务人员提供培训的师资一般都来自大型医疗机构,这部分师资理论课程讲得非常好,但确实缺乏“六位一体”的实践,基层医生听完课程后,记住的往往是理论,工作中仍然不知道该如何去做。

他说,基层医疗机构对医生的要求有别于大型医疗机构,基层医生既要向老百姓提供基本医疗,同时又要做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等工作。这就对面向基层的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本细化为社区诊断的师资、防保的师资、流行病学的师资、基本医疗的师资、健康教育的师资、社区护理的师资等。

崔树起主任指出,“只有拥有一批专业的基层医疗服务师资,秉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课理念,才能真正带出一批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的适宜人才。”基层医务人员更需要一整套科学的、系统的教学模式,这包括划分工作职责,明确岗位责任制,专业化的基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更要设立基层教学的师资准入制度,最后还要拥有一整套的考核评价体系。

杜雪平副主任说,目前能够承担基层医务人员教育培训的师资非常的匮乏,这也是导致很多专家在会上频频亮相、讲授的课程大同小异的主要原因。在培养师资这一点上,基层医疗机构可以效仿大型医疗机构,选拔优秀的社区机构人员培养成为服务于基层培训的师资,再进一步结合大医院的带教,才会加快基层医务人员的培养速度。

建议

有选择性地参会

专家提示基层医务人员,“参会要有选择性,不要盲目跟风,要仔细分析会议的课程安排,利用有限的时间和机会,选择适合自身提高的会议活动。”

杜雪平副主任说,机构内医务人员要谨慎选择参加政策性会议,因为这部分医生既不能制定政策,也不能落实政策,他需要听的是“六位一体”的技能,不是学习为什么做社区医疗,而是学习怎么做社区医疗。当然这部分医生也不能完全不听政策性会议,1年1次即可,多则没有意义。在选择听政策会议的时候一定要看主办机构的权威性,邀请专家的权威性,以免发生政策性误导。

而对于社区医疗机构的管理者来说,杜雪平副主任建议,一定要弄懂为什么要做社区医疗,多听政策性会议,辅以医务人员技能管理,因为这部分人需要制定政策,实施政策,还要与当地的政府部门、医保部门进行沟通,组织医务人员开展工作,维护基层医疗机构和基层医务人员的根本利益。

比如说,在慢病管理上,基层医务人员管哪些方面最为方便;在居民健康建档上,如何使用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在健康教育方面,个体怎么做,群体怎么做;社区康复与三级医院的康复有哪些不同,这名患者是归属于急性期的康复,还是慢性期恢复的康复;如何使用康复设备;社区护理是不是只包括打针、输液、执行医嘱等,都在机构内医务人员掌握的范畴内。

利用互联网弥补资源不足

也有很多基层医生抱怨无从获取会议信息,专家提示基层医生可以从相关杂志、协会网站、互联网索引、同行之间获得。机构与机构之间要建立起资源共享的平台,知识互换的平台,打开与外界沟通、交流的窗子,才能促进机构的发展,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崔树起主任指出,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还处于发展阶段,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略为偏低,在选择参会时还要考虑到参会经费问题,要根据机构和医生的实际情况,理性选择参会,避免跟风情况出现。

现在会议的组织形式很丰富,不单单有现场的授课方式,很多组委会利用网络进行同期授课,偏远地区的医务人员可以选择这种方式提升自己,这既可以解决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又可以节省医务人员出差学习的经费。

郭清副校长指出,现在大型医疗机构与国外知名医院进行学术交流的另外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通过网络视频,国内外的医生可以通过网络同时听一名老师讲课,或观看手术直播。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完全可以通过这种手段,与医疗资源过剩地区共同分享精品课程。

会前做足功课培养学习型组织

参与讨论的很多专家指出,现在有些医生参会时,连纸和笔都不带,如果组委会不发,东借西借,记完后就扔在会场上。试问老师讲的课程你们都记在大脑里了么?

崔树起主任说,基层医务人员要想在参会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宝贵财富,首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要过硬,平时工作中注重积累,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其次,医学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知识更新也越来越快,医生这个职业特性决定要终生学习,会议是最好的交流平台,参会者一定要带着问题来,带着答案回。另外,参会听课不能单凭兴趣,爱听的听,不爱听时睡觉,光听不记也不行,要把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他说,从继续教育的角度讲,医学教育联合会已经把继续医学教育更名为继续职业发展,把继续教育当成职业发展的一个手段和步骤。这要求医生个体的学习要和组织联系起来,和工作岗位联系起来,和病人的需求联系起来,通过学习提高执业技能,一个有效的学习型组织才具有竞争力。

专家叮嘱各位基层医务人员,要利用有限的参会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财富,把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才能有效地提升自身素养。

猜你喜欢
师资机会医务人员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给进步一个机会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最后的机会
给彼此多一次相爱的机会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让真诚关怀为医务人员减压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
不断提高职教师资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