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红叶的舞者

2009-07-13 01:49吴佳骏
岁月 2009年6期
关键词:神女峰神女巫山

吴佳骏

第一次去巫山,这给了我无尽的神秘和遐想。

传说中的巫山是雄性的。且不说三峡的奇险与峭峻,长江的宏阔与湍急。单是那漫山遍野的红叶,就有一种惊心动魄的美。巫山,作为一个地域概念,和一个文化象征,在我心境的天空里,和思想的原野上,存活多年,却始终无缘与之接近。我只能处于仰望的姿态,在梦里,去勾勒它的容颜和身影,赞叹它的清高和圣洁。

巫山,是一个高贵的情人,诱惑我鼓足勇气,去抵达它,像抵达我灵魂的高度,爱情的尖顶,精神的内核……

秋阳从车窗外照进来,很安静,一如这个安静的季节。巫山是拒绝喧扰的,它是一个沉默的智者,修道的高僧。它只接待心境澄明的人。李白曾在它的江边濯足;杜甫曾在它的枕边聆听涛声;欧阳修曾在它的臂弯里放声歌喉;陆游曾在他的瞳仁里观察风云;元稹曾站在它的肩膀上眺望天穹……

古往今来,巫山,曾使多少文化名人,魂不守舍?它独有的诗性气质和朴实的大美,征服了一颗又一颗为艺术而狂躁不安的灵魂。

今天,我随同几十名作家、诗人,沿着历代骚人墨客的足迹,走进它,怀着朝圣的心情。我仿佛看到了李白、杜甫等人,当年云游巫山时的情景。这个幻觉,让我获得了洒脱、豪迈的性情。莫非,我是受了他们的指引,才来巫山的。这些古代的文化巨擘,是所有后来的文化人精神上的一盏明灯。而巫山,无疑是这些文化人心灵的一处驿站,精神的一个港湾。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谁能说,这些脍炙人口,经久传诵的诗句,不是天性多情的文人们,写给巫山的爱之赠言呢?这些赠言,不仅打动了巫山,也打动了千千万万因爱而生的人。

当然了,自古以来,所有的赠言,就不只是献给爱情和大地的,还献给人生与梦想,社稷和苍生。那些古代文人,同我们一样,都是寻梦之人——梦里浓缩着对生命的叩问,人世的考量,终极的关怀。

巫山,是梦的载体。这一切叩问,似乎都能在它的静谧与坦荡中,找到答案。

抵达巫山,己是夜晚。巫山的夜是湿润的,厚重中弥漫着淡淡的水气。此时的巫山,已经熟睡了,我仿佛听见它的心跳声,随着水波暗动的节奏,洋溢楚楚动人的旋律。它的心跳,是有温度的。我感到这温度,热乎乎的,暖融融的,正在渗透我的肌肤,仿佛爱人在我的枕侧,发出一阵软软的梦呓后,又安详地入睡了。

我眼中的巫山,是水性的。有着流动的诗意和神韵。阳刚和巍峨,只是它的外表。我感受到的,是巫山骨子里的温情和寂寞。巫山的生命,与水、树、丘壑、夜莺、年轮、梦境,融为一体。我体会到的,是它被岁月所遮蔽、深隐起来的那一部分。

我们下榻的宾馆,依临江边。汽笛声从窗外传来,宛如一句句暌违已久的问候,饱含着岁月的秘密和沧桑。县城的街道上,灯火辉煌。广场上健身的市民,在充满时代气息的音乐声中,享受着生活馈赠的惬意和甜蜜——群未被世俗纷扰的舞者的精灵。

如今的巫山县城,是后来新建的。原来的旧县城,早已在声势浩大的三峡大移民时,被滔滔江水淹没,像一段久远的往事,被记忆的手掌,抚摩得风平浪静。可历史,又是一个发光体。它穿透时间的屏障,所折射出来的幽光,会使一个原本消逝的事物,成为另一个永恒的经典,或传说。譬如,过去的巫山,虽已被大浪湮没于江底,但它的另一种精神谱系和历史蓝本,却浮出水面,成为巫山新的文化底蕴和象征。

我站在宾馆房间的窗口前,眺望夜幕下的巫山,我看到了巫山的灵魂,看到了巫山的前世与来世。

夜深了,时间将近零点,我回转身,上床,闭上眼,将思想也关闭上。我怕巫山的灵魂,会破梦而来,迫使我把自己的整个夜晚,都交给它。

巫山的灵魂,也是美的,慑入的。

早晨的风,还带着寒意。我们匆匆吃完早点,便乘船出发了。导游小姐说:我们今天的目的,是爬神女峰和赏红叶。同行的人,都显得兴奋。每个人,似乎都是一朵漂移的云,获得了飞翔的高度。也许是“神女”点燃了作家们心间那艺术的火种,诗人冉仲景独立船头。迎对长风,唱起了土家族山歌。歌声深情而陶醉。他的歌,是专为“神女”而唱的吗?莫不是“神女”早已在他的歌声中,化作了艺术的音符吧。

一切“神性”的事物,都令人高山仰止,而生敬畏之心。游船在一阵颠簸之后,终于在神女峰下靠岸。导游说,我几次带游客爬山,都未能到达山顶,每次都是爬至山腰,便遗憾而返。导游的这番话,给好些人来了个下马威。以致于,只能躲在船舱内,做着虚幻的想象。倒是几位年近古稀的老诗人,来了劲头,非要挑战一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与“神女”来一场刻骨的“幽会”。

阳光出来了,裹着一层透明的水。山上大多灌木,叶子都已凋零。风从裸露的枝桠间穿过,连痕迹也没留下。时间在这里是迷茫的,看不清来路,也辨不清方向。仿佛那位屹立山巅的“神女”,守望千年,却不知道她等待的人,究竟是谁?

或许,她所等待的,原本就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种命运,一种传说的图腾。她的等待和坚守,不仅是为看清大地,也为触摸天空。更重要的是,看清自己。

每爬一段路,累了,我就坐下来歇一歇。我累的时候,我相信山也是累的。我的累,在身躯。山的累,在身躯之外,如历史一般厚重。

山,也是有思想的。山的思想,比人类的思想,更深,更远。

歇气的时候,一片树叶,羽毛般落在我的肩上。我扭头一看,是一枚红叶。我轻轻地将其托于掌心,细心赏玩一番后,放进了衣袋。我想带回家,作个纪念,或是做枚书签也好。

巫山的红叶,适合收藏。每一片叶子,都是“神女”遗失在山间的一枚信物。谁要是拣一片红叶回家,谁的身边就充满爱情。

这样想着的时候,我发现,山间所有的红叶,都笑了。那种笑,是幸福的。太阳的金光。照在被风翻乱的叶片上,整座山都泛起星星点点的酡红。仿佛一千个,一万个“神女”,喝醉了酒,在山间撒欢。

巫山,不是红叶的故乡。但巫山的红叶,是任何地方都没有的。巫山的红叶,是“神女”种下的相思树。每一片叶子,都是一次爱的燃烧。即使那些舞动的红叶,被爱的火焰燃完了,烧尽了,“神女”的爱也不会停止。她会将爱,变成山下长江里的滚滚流水,为爱去流浪、漂泊。为了真爱,就不要怕把眼泪,淌成一条大河。

整条长江,都是“神女”的相思泪。

越往上爬,阳光越明亮,风也越急。我们在一步步接近山顶,“神女”的朦胧身影。也在我们的视线里,越来越清晰。《红岩》杂志执行主编刘阳,是第一个爬上顶峰的人。看来,“神女”不仅对男性,对女性,也有着同等的诱惑力。老诗人华万里、万龙生,终于在大汗淋漓下,喘着粗气,爬上了峰顶。他们的成功,印证了神女峰的另一种神秘——倘若爬山的,是一个年轻人,在到达山顶后,他所收获的,必定是一个老年人才有的阅历和智慧。反之,倘若爬山的,是一个老年人,在到达山顶后,他所收获的,必定是一个年轻人才有的体魄和心态。

这是神女峰带给人们的生命哲学的启示。尽管,我们在山顶,并没见到真正的“神女”,但站在山顶的每个人,又的确拜见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神女”,在心的深处。

从神女峰下来,我有一种重诞的感觉。

巫山,是阅读不尽的;三峡,是阅读不尽的。只能靠想象,才能完成对它的印象或记忆。从巫山回来,我对它一直保持着一种绝望的爱,像对爱情保持着忠贞。尽管,我的爱是那样脆弱,那样渺小,但我到底感受到了爱的真谛——爱,是一种态度,一种坚守,一种信仰。

巫山恢复了我爱的能力。“神女”之所以为“神女”,在于她使众多的普通人,也受到了“神性”的沐浴和滋养,从而闪现出灵性的光芒,活得更加的自然和本真。

去一趟巫山,带回的,不止一个“神女”,还带回一个世界。

猜你喜欢
神女峰神女巫山
醉美巫山赏红叶
神女游
巫山县神女峰开发爱情文化旅游研究
巫山
浅析舒婷《神女峰》的主题思想
《神女赋》中神女形象的完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