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祥
近日,“常州郑陆镇一个月招待中华烟2789包”的报道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关注。常州市武进区委、区政府也分别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该乡镇机关75名干部主动以现金形式上缴150条发福利的中华香烟。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在“工作烟”问题曝光后,有关部门不回避不护短不狡辩,分别在第一时间做出了良性反应。这不失为一种积极负责认真的态度,让公众看到了一种痛改前非的姿态。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对犯错麻木不仁、无动于衷。难能可贵的是,郑陆镇面对“香烟门”,并没有就事论事,而是举一反三,不但上缴了干部的“福利烟”,而且从根子上“断了烟火”, 规定今后一律不发放工作用烟和拒收基层发放的工作烟。
坏事往往也会变成好事。“香烟门”可能让郑陆镇名誉扫地臭名远扬,也可能使郑陆镇置之死地而后生,从此变得“干净清爽”起来,不再烟雾弥漫。从另一角度看,这单埋得不冤枉。
问题在于,所谓的“工作烟”,并非是郑陆镇“地方特产”。查一查全国一年有多少公款接待用烟,肯定是个天文数字。不同的是,各地“工作烟”千差万别。相同的是,几乎家家都流行“工作烟”。倒了一个“郑陆式工作烟”,千万个”郑陆式工作烟”仍在“工作”。为何这些人家“锅不动瓢不响”什么反应也没有?是否也要等曝光后才“立正”?
纳税人的钱不是白白用来“烧“的,“工作烟”该如何倒掉,不能指望撞大运式的曝光,也不能“革命靠自觉”,更不能做“事后诸葛亮”迟作为慢作为。工作归工作,抽烟归抽烟。全国应有一个标准动作。